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黄子澄空有定邦志却无治国才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一直信任和重用总是犯错误的黄子澄?

黄子澄是明初官员,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伴读东宫。明惠帝即位后,与齐泰共同建议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朱棣夺得帝位后,将黄子澄逮捕并处死,株连九族。

明太祖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起义,开创了大明王朝,在皇位上兢兢业业的干了三十一年之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结局。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太子朱标已经先他一步去世了,出于对太子的感情,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

为了让文弱的建文帝能够真正的掌握朝政,朱元璋在去世之前已经将老资历的功臣们消灭得差不多了,但是朱元璋心中依然有隐隐的担忧,于是他给孙子安排了三位辅政大臣,希望他们能够帮助朱允炆维持自己的统治,他们个个都是饱学、忠义之士,朱元璋认为他们必将能够保住朱允炆的皇位,然而事实证明,朱元璋也是会犯错的。

黄子澄是三大智囊团之一,但是他却并没有帮助朱允炆坐稳江山,反而起了反作用。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的会试第一名,但是不是状元哦,因为他殿试的时候只得了第三名,探花,但是这个成绩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他的学识,他被选为东宫伴读,成了朱允炆的忠实班底。

他的主要主张是削藩,建议朱允炆即位之后要把这些叔叔藩王们都削掉,并且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例子来鼓励朱允炆。然而事实证明,历史有时候也不能全信,别人能够做到的你不一定能够做到。后来,黄子澄在靖难之役中表现表明他只是一个理论家,真正实干的时候还差得很远。

黄子澄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放虎归山,在对付最强的燕王朱棣之前,建文帝和黄子澄已经拿其他几位藩王开刀了,而且起到了不俗的效果,此举也让朱棣有了戒心。建文元年五月是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各地的藩王,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们,应该进京祭拜朱元璋。但是朱棣担心进京之后会被建文帝扣下,所以装病,但是礼节还是要做到,于是他派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代表自己入京拜祭。

当时建文帝的另一个智囊团成员齐泰建议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扣下来作为人质,但是黄子澄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让朱棣有所准备。这真是一部臭棋,朱棣已经被惊到了,否则怎么会只派儿子来,黄子澄的书生想法让建文帝错过了扣下人质的机会。不仅如此,这三个儿子后来成了靖难之役时朱棣的得力助手,长子朱高炽固守北京城,为朱棣守住了大本营,而朱高煦则是朱棣的一员猛将,多次参与重大战役,曾经在浦子口战役中救了朱棣的命。由此可见,黄子澄是放了三头猛虎回去,后患无穷。

第二个错误是建议用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任南军统帅,李景隆是纸上谈兵的“武二代”,一点都没有继承到他父亲李文忠的军事才能,只会夸夸其谈,结果葬送了南军的主力,让南方失去了主动权。对于李景隆的失败,黄子澄没有准确认识到李景隆的能力,难辞其咎。

但是,黄子澄虽然实际的政务能力很差,但是却是相当忠义之人。当朱棣攻破北京城时,黄子澄并没有逃跑,他在苏州募兵准备勤王,但是还没等到他的勤王之兵,建文帝就已经城破不知所踪了。朱棣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黄子澄作为建文帝的忠实守护者、朱棣的反对者,自然成了朱棣杀戮的对象,朱棣亲自审问黄子澄,但是黄子澄宁死不屈,最终被凌迟,灭三族。

黄子澄是一个忠臣,但是忠臣不一定是能臣,甚至可以说建文帝的帝位有一半是黄子澄断送的,一个没有能力的忠臣起的破坏作用有的时候比一个奸臣的作用还大。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一直信任和重用总是犯错误的黄子澄?

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的会试第一名与殿试第三名,凭此而被选为太子朱标的东宫伴读。黄子澄优秀的考试成绩得到了太子朱标的敬重,年幼的建文帝更是视其为偶像。黄子澄当东宫伴读的时候,齐泰是朱元璋直辖的朝廷官员,方孝孺更是被贬到地方,其他建文大臣当时的情况也都差不多。从东宫时便陪在太孙朱允炆身边的建文重臣只有黄子澄。

正因如此,建文帝对黄子澄的信任和重用超过齐泰、方孝孺这些登基后才效忠的大臣。每当黄子澄与齐泰、方孝孺等人产生分歧后,建文帝总是支持黄子澄并几乎无视黄子澄犯下的错误。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