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之一,不仅能征善战,而且对于治理内政、国家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么石达开被迫出走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许多将领会离开石达开?
石达开出走的目的,石达开被迫出走的原因是什么
1856年夏天,正当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全盛的时候,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为争夺太平天国的领导权力而内讧,发生了天京事变。天京事件也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不仅亲手放弃了军事上的大好形势,而且对于天国内部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此时,除了洪秀全和石达开,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均殒命殆尽。而且因为这场声势浩大的内部动荡,使得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内的威旺大降,为了稳定内部,重拾人心,洪秀全不得不让石达开回京辅政。而且从领袖才能上面来说,石达开确实要强于洪秀全。但刚刚经过了天京事变的洪秀全,对于权力的下放变得更加谨慎、多疑,想方设法将权利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直接影响到石达开出走的目的。
十一月,石达开率军从宁国经芜湖回到天京,受到天京军民的热烈欢迎,“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洪秀全亦加封石达开为“电师通军主将义王”,命他提理政务。石达开回京辅政,军事节节取胜,稳定了形势,极大地鼓舞了太平军的士气,安定了人心,使天国转危为安。这是洪秀全眼前满是杨秀清独揽大权和逼封万岁的情景,生怕石达开成为下一个杨秀清,而石达开出走的目的也是为了避免落得杨秀清的下场。
石达开辅政功绩卓著,所部多精壮之士,军力雄厚,加之石达开为首义之王,威望极高,这都使洪秀全深感不安。于是洪秀全封其长兄洪仁发为“安王”,又封其次兄洪仁达为“福王”,干预国政,以牵制石达开。洪秀全对安、福二王的封赏,破坏了他亲自立下的非金田同谋首义、建有殊勋者不封王爵的规定。
随后他又“专用安、福王”,使“主军政”。在挟制、架空石达开的同时,还要夺取他的兵权,“终疑之,不授以兵事,留城中不使出”,甚至发展到对石达开有“阴图戕害之意”。
石达开如此厉害,为何许多将领会半途回归天京呢?要知道,这些将领在离开石达开时,太平天国的国势已经严重下降,处处受到湘军的威胁。在此,纵横国史就来说说其中的缘由。总结起来,就两个字!
其一、石达开并非做大事之人,不能独当一面,追随翼王没有出路。自从没有杨秀清在朝中搞策划和统筹全局,石达开低下的独立指挥军事之才能暴露无遗,甚至连地方武装都打不过,有时还被对方反追击。典型战例便是衢州会战、宝庆会战、庆远攻山寨等,这些战役都是在自己占有巨大优势的情况下被对手击败。此外,石达开大规模扩充军队,良莠不分,部队战斗力堪忧。所以说,石达开并非做大事之人,难以独当一面,他真的只适合搞民政以及对外事务。如此一来,众将领自然不想再继续追随翼王,因为没有搞头,毫无出路!
其二、石达开采取流寇作战方式,没根据地,大伙不愿意奔波。自从1856年离开天京外出发展到1863年兵败大渡河,这七年间,石开达居然没有占领一座像样的城市,或者说是无法攻取。没有根据地,几十万大军在外作战,无异于流寇,既缺乏可靠的后勤补给也没有固定的休整场地,只能到处乱窜,长年奔波,这是大伙所不愿意接受的。要知道,离开天京时,翼王的军队大多来自安徽、浙江、江西,后来则是就地招募,不论兵匪均接收。这就意味着,搞流寇主义就是带着他们远离家乡,况且这些士兵的素质又不高,意志也不坚定,他们怎会追随翼王到处跑呢!
其三、石达开不愿与天京彻底决裂,不能给部下封王,令众将领心寒。虽说是外出单干,但他并没有和天京断绝一切关系,而是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作战,自称“通军主将”。如此做法,无异于自缚手脚,给自己加上一副紧箍咒,因为使得自己无法给部下封王,难以笼络人心。按照拜上帝教的教义,只有天王才能给部下封王,其他王则不可以。虽说太平天国后期的王爷是泛滥成灾,不值一钱,但这毕竟能体现自身价值,表明自己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既然不能与天京断绝关系,自然就不能给部下封王,这令众将领寒心。要知道,翼王手下的将领可没有多少是信仰拜上帝教的,他们一定会支持翼王真正搞单干,另树旗帜,更加希望自己能够被封为王。
其四、石达开不听劝告,自己不愿意再次回归天京。面对长年战争,以及屡战屡败,被迫到处乱窜的客观现实,石达开早已不复当年的雄心壮志,也不再是之前的翼王了,他已经有了归隐田园的打算,只是时局不允许而已。宝庆会战失败后,石达开被迫逃往广西,由于缺少粮食等军用物资,其处境十分艰难,吉庆元、朱衣点、汪海洋等便建议他北上天京请罪,然后东山再起,可惜他拒绝了。此外,在广西期间,他既不去联络其他各路义军,也不支援部下石镇吉作战,而是坐视其败亡。翼王此种表现,将其本就所剩无几的威信扫荡殆尽,所以吉庆元、朱衣点等几十位将领便带着十几万大军脱离石开达,冲破层层封锁,北上回归天京。
总而言之,离开天京之后,因为石达开威望相当高,许多人都愿意追随,翼王的旗帜十分有号召力。但是,由于单干时表现不佳,众将得不到实惠,所以就半途返回天京了。所以说,这是利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