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所谓“征召”制度,是指皇帝釆取特征和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社会上有名望的或品学兼优的人士,以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如西汉初年,刘邦欲废太子刘盈而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采用张良的计策,聘清东园公、角(音路)里先生、绮里季、 夏黄公四位高士 (史称“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刘邦见刘盈羽翼已成,只好放弃废立太子的念头。
这时的征聘就是备顾问而已,没有正式任命官职。士人若能受到皇帝的征聘,在仕途中算是最尊荣的,当时称为“征召”。对那些受征召的德高望重老年学者,还特予优待,常用安车蒲轮迎进朝廷,以示优宠。据《汉书·武帝纪》 载,建元元年(公元前14 0年),武帝“议立明堂,遺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同书《枚乘传》载,“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 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又《后汉书·逸民传》载,韩康家世著姓,常采药名山,卖於长安市,三十余年,后来“乃遁入霸陵山中,博士公车连征不至。桓帝乃备玄縷之礼,以安车聘之。”
武帝时,征召的范围和对象都有所扩大,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徵吏民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 续食,令与计偕。”这是让被征召的人同郡国每年派往京师上计(即 会拫政绩)的官员一起到朝廷,而且路上的一切食宿均由所经各州县供给。
西汉皇帝还常征召一些学有专长的文人,到京充任博士。 例如《汉书·贡禹传》载,贡禹“以明经洁行著闻,徵为博士。”同书《众夏侯胜传》载,“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善说礼服,徵为博士。”东汉时期,皇帝也常征召志行髙洁之士来朝做官,对征召来的人,往往授予很髙的官职,如《后汉书·卓茂传》载:
时光武初即位,先访求茂,茂诣河阳谒见。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衣一袭,絮五百斤。
除了卓茂本人被征召为太傅,封褒德侯外,其长子卓戎也被征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征为中郎,给事黄门。此外,对於那些技艺卓绝的人,也会被皇帝征召为官,例如《后汉书·张衡传》载:
衡善机巧,尤致思於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徵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但是,东汉时期,由于统治者竭力倡导崇尚名节,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不少人竞相以不应征为荣,例如《后汉书·徐穉传》载: (徐穉)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 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穉不免之,既谒而退……桓帝乃以安车玄縷备礼征之,并不至……灵帝初,欲蒲轮聘穉,会卒。
又同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所记载的周燮、黄宪,姜肱、申屠蟠、闵 仲叔、苟恁等人,就是一批所谓“上不事天子,下不友诸侯”的“节士名人”的典型。
汉代的征召,一般是针对个别人进行的,它不如察举的范围广,数量多。不过,在西汉时期,也曾举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征召, 据《汉书·平帝纪》载:
元始五年,徵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 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遺诣京师,至者数千人。
这次的征召,几乎把各类科学技术专家都召集到京都来,应征到达的人数就有数千之多,可见征召范围之广了。这是两汉史上仅有的一次采取征召方式进行大规模选官。
与皇帝征召相辅而行的,还有一是经臣僚荐举,然后由皇帝予以征召,据《汉书·何武传》记载:
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征对策,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 史……为刺史五岁,入为丞相司直,丞相薛宣敬重之。出为清河太守,数岁,坐郡中被灾害什四以上免,久之,大司马曲阳侯王根荐武,征为谏大夫。
又《后汉书·郑兴传》载:
侍御史杜林先与兴同寓陇右,乃荐之曰:“窃见河南郑兴, 执义坚固,敦悦《诗》、《书》,好古博物,见疑不惑,有鈐孙侨、观射父之德,宜侍帷握,典职机密。昔张仲在周,燕翼宣王,而诗人悦喜。惟陛下留听少察,以助万分,乃征为太中大夫。
这种荐举的方式,一般是以个人上书表荐,但也可以几个人联 名共荐,例如萧望之、周堪合荐刘向;杜林、马援合荐牛邯。被荐举 而征召入京后,经皇帝宴见,即敕尚书择日拜吏,授官。也有经荐举而征召到京后,或由皇帝亲自策问,或奉诏试文,以考察其才学, 例如《后汉书·文苑传》载:
(李尤)少以文章显。和帝时,侍中贾逵荐尤有相如、扬雄之风,召诣东观,受诏作赋,拜兰台令吏。
由私人向皇帝荐举人才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察举制度的一种补充。它与其他各种仕途相比,显然有更多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