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抗日小英雄王璞 年仅14岁便英勇牺牲 死得悲壮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王璞,一个不是很熟悉的名字,但是他却是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首批抗日英烈中最年轻的一位,今天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抗日事迹。

王璞是河北完县人(93年后,完县改称顺平县),王二小,他生于1929年,在他年幼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弥漫硝烟的战火很快烧到王璞的家乡,日军残酷的烧杀抢掠让幼小的王璞心中慢慢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不久随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家乡人民开始了反抗敌寇的热潮,王璞的父母也相继参加抗日运动。

王二小1929年1月22日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上庄乡上庄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王二小排行老二,哥哥叫石头,父亲阎贵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给本村大地主刘文勤扛活谋生,在座破旧的草房里住着王二小一家,母亲阎张氏给人做针线活,全家四口挤住在本村奶奶庙中。

1939年夏天暴雨成灾,庄稼颗粒未收。1940年春天,正值抗日战争的第三个年头,天灾人祸,形成了“无村不戴孝,处处有哭声”的惨象。结果,王二小的父母和哥哥先后因病饿去世了。1940年无依无靠的王二小开始了逃荒的生涯。1940年5月的一天,经过长途流浪的王二小因饥饿昏倒在了路边,被狼牙口村委会王主任搭救并将其收养并改名王朴,安排给刘姓大户放牛谋生。

在父母的影响下,他支持抗日活动参加当地的儿童团,由于表现积极,不久被大家选为儿童团长,此时他只有11岁,他带着儿童团员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在当地民兵开展地雷战时,他协助民兵做力所能及的事,渐渐的他学会了布雷和造雷,令他骄傲的是,他曾用自己造的地雷炸死一个汉奸。

当年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独立师老一团的骑兵连就驻扎在这一带。王二小喜欢马,常到骑兵连去玩,和八路军战士混得很熟。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内向,不爱说话,一年四季总是穿一件很破的小褂,骑兵连的吴连长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常常给他讲打仗的故事,到了开饭的时间就留份饭给他吃。第二年王二小加入了儿童团,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六)早晨,13岁的王二小正在当地老乡称狼牙沟门的外崖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鬼子兵有好几十人,正从狼牙口向范庄旺村走来。那边的山沟里隐蔽着八路军的后方机关,还有不少乡亲们,万一鬼子摸进那条山沟,不仅八路军的后方机关受损失,乡亲们也将在劫难逃。可是这时候跑回去报告已经来不及了。

此时王璞站在队伍最前面,敌人将刺刀架在他脖子上,威逼他说出八路军枪弹和粮食的藏匿地,正在安慰周围小伙伴的王璞此时已无法压制心中的怒火,向敌人痛骂,并带领周围的儿童团员们高呼口号,激怒的日本军官下令机枪开火,王璞和群众纷纷倒在血泊中,最终有一百多位无辜群众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下,这其中包括王璞和他的母亲,此时的王璞只有14岁。

为了纪念这位小英雄,晋察冀抗日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并授予王璞“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不久当地抗日政府在根据地设立的《晋察冀日报》上做出通令,其内容为:授予王璞的母亲张竹子“完县模范母亲”称号。并要求不论人民、军队、干部,经过他们墓前,应止步致敬。

建国后王璞被中央共青团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完县政府为纪念这位少年英雄,在完县烈士陵园建立纪念碑亭,80年代,河北的共青团省委为王璞筑造一尊汉白玉塑像,现在安放在石家庄的少年宫,以此作为对众多青少年开展爱国教育的素材。而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中,至今陈列着抗日英烈王璞的生前用品,还有当时王璞牺牲时压在身下,沾满小英雄鲜血的石板,现在石板上被岁月磨灭,不太明显发黑的血迹仿佛诉说着当时的残酷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60年后仍然被人们传颂,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