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初,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于1942年1月~1945年3月在缅甸对中、英盟军实施的进攻战役。日军企图占领缅甸,切断美英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的交通线滇缅公路。迫使中国屈服;并伺机进军印度,促其脱离英联邦,以保障东南亚地区日军翼侧的安全。时年3月,22岁张富麟加入了10万浩浩荡荡的远征军队伍中,他是第66军新38师的一名通信兵,师长是孙立人。到达缅甸后不久,新38师就赢得了解救英军的仁安羌大捷。但自此以后,缅甸战局对盟军越来越不利。中国远征军随即决定撤离缅甸,张富麟跟着新38师退守印度,成了中国远征军驻印军。
昆明有一个老兵在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接受了央视采访,他非常高兴,其实很多老兵把接受央视采访作为认可,觉得央视代表这个国家。在节目播出的当天,看着节目的时候就已经不行了,看着这个节目去世了。很多很多这样的老兵要的是认可与尊重,虽然这个认可显得非常的虚弱、缥缈,如此的姗姗来迟,但他们还是在等待。我有时候在想这些老兵为什么会活这么长,最小的老兵已经86岁、87岁了,最大的老兵已经107岁,为什么活这么长?我想是在等待吧,等待一种认可和承认。
这个老兵叫张富麟,他的家在山东济南,他在山东第一师范上学,当年全校师生全部参加抗日。我见到张富麟时,他笑着说,我们当年走的时候把铺盖卷搁在一个教室里,我的铺盖卷现在还在吗?后来他讲了很多他当年参战的事,我们临走时他说“我们不害怕死亡,我们害怕的是遗忘”,这个老兵比较有文化,后来他告诉我,我的前半生为国家抗日,后半生在异域教中文,我觉得我对得起祖国。上面的话谁都明白,也没有必要再去解释,真的,他对得起祖国。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中国远征军与盟军一道大举反攻缅甸。随着日本的无条件投降,缅甸战场作为世界战场的一部分,也迅速归于平静。远征军的战士们期待回家的心情,异常兴奋。
然而,张富麟却不愿回去,他清楚地知道,回去肯定要打内战。抗日不死,他这条生命不愿回去再打仗,和血脉相连的同胞自相残杀。因此,他选择退伍,留在缅甸。当时,和张富麟有着同样想法的人很多,他们都选择不回去。选择留下,意味着背井离乡,举目无亲,也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当年投笔从戎,如今解甲归田,穿过枪林弹雨的生命没有荣光,只有斑驳的褪色。
留缅的远征军有许多在瓦城定居,这座美丽的古城,不但是缅甸第二大城市,还聚居着六七万的华人。张富麟也定居在了瓦城,在唐人街旁的小巷里,依靠教中文与卖字维生。
教师的工作本就清贫,在缅甸当教师,生活更不易,尤其是教中文。1967年6月,缅甸首都仰光爆发了大规模的排华事件,由于缅方认为事件是由左派华裔学生闹事而起,政府下令关闭了所有的华文学校。此后,张富麟便在补习班继续教中文,直到80岁才退休。
前半生拿枪抗日救国,后半生为华侨教育服务,自1942年,22岁离开家乡入缅作战,到2012年4月29日,92岁去世,留在缅甸整整70年,张富麟再也没有回过祖国。
死前张富麟告知儿女,表示自己对得起中国。只是,他心中一直以来有个很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回去看看。内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他不敢回去,怕回去被当做国民党的“残渣余孽”。改革开放以后可以回来,可是由于自身经济状况不太好。
人到暮年,当遥望回乡的路,可面对他们的依然是无力改变的现实,难以承受的伤痛。尽管张富麟期待有一天,中国抗日老战士、老同志能再一次穿上威武的军装,戴上军功勋章,在人们的欢呼下,列队走过天安门广场。但是,由于年事已高,这个家他终究没能回成。遥想当年,十万知识青年,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放下书包走上战场。这其中,有多少离父别母的忧伤,有多少血肉横飞的惨烈,有多少长眠异国的悲痛,我们都已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当他们在走上战场的那一刻,便再也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