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选择嗣君,主要依据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君主时代君位承袭的最基本原则与标准,它由我国古代西周时期的大圣人周公所开创。父死子继是中国皇位继承的第一法则,但是皇帝往往有很多皇子,所以要想顺利的继承皇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自身条件再不好,比如不是嫡子或者排行不高、智商不足、身体有残疾,这样的皇子想要继承皇位,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先天条件不足的皇子继承了皇位,他们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他们有个好儿子。
晋惠帝司马衷
提到晋惠帝司马衷大家都很了解,这是一个白痴皇帝,属于智商不足那一类的,他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继承祖辈和父辈的基业,最终篡夺了曹魏政权,统一了天下,为司马家留下一片基业,但是英明的司马炎怎么会选择白痴司马衷来做自己的接班人呢?
因为司马衷有个聪明的儿子,司马炎很喜欢这个孙子,觉得这个孙子将来能够兴旺司马家。这个好儿子、好孙子就是司马遹。
司马遹从小被司马炎养在宫中,有一夜,皇宫失火,司马炎登高眺望,五岁的司马遹拉着爷爷的衣襟说:“现在宫里这么混乱,如果有人趁机对你不利就不好了,还是躲到暗处比较安全。”司马炎听后,觉得司马遹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见识,实属难得,对他更是十分喜爱。
虽然儿子司马衷智商不高,但是有这么一个好孙子,司马炎决定传位于司马衷,这样以后皇位就能传到司马遹手上了,司马炎相信自己的眼光,也相信自己的孙子司马遹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
然而,事实很残酷,司马遹最终被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暗算,被废掉太子之位,最后送掉了性命。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继承皇位应该无可争议,而且朱高炽十分仁厚,可惜身体有残疾,是个瘸子,没有父亲的英武之气,而弟弟朱高煦则英勇善战,颇似其父,且深得朱棣的喜爱。
朱棣一直在仁厚的长子朱高炽和英武的次子朱高煦之间犹豫,迟迟不立太子也让朱高煦有了非分之想。朱棣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也分为两派,直到大才子解缙的回答才让朱棣下定了决心。
当朱棣询问解缙时,解缙的回答是:“好圣孙。”所谓的好圣孙指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十分聪明伶俐,深得朱棣的喜爱,听了这个理由之后,朱棣笑了,因为他找到了答案——长子朱高炽虽然有残疾,但是没有过错,且宅心仁厚,在监国期间也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
不出所料,朱高炽和朱瞻基一共在位十一年,父子二人在位期间,施行仁政,恢复生产,天下大治,史称“仁宣之治”。
雍正皇帝
康熙在位61年,儿子的数量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也是数一数二,在康熙晚年,众皇子上演了一出九子夺嫡的大戏,参与者有皇长子、皇太子、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等。
最终多颖而出、取得皇位的是起初并不起眼的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他没有皇长子的武功,没有皇太子嫡出的显赫出身,也没有八阿哥的聪明才智,但是他有一个好儿子——后来的乾隆皇帝。
相传,在康熙晚年,雍正特意安排自己的儿子弘历(乾隆)与祖父康熙见面,从未谋面的祖孙二人一见如故,康熙特别喜欢聪明乖巧的孙子,特意将其带回宫中抚养(这是一个极大的荣誉)。康熙最后选择传位雍正,除了雍正表现出的淡泊和雍正的谋略之外,乾隆的存在也是康熙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