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师友、亲戚的交往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及其事业上的成就,除了家庭、社会影响外,还有师友的交往、启迪,互相切磋、潜移默化,关系极大。诸葛亮的父友是慎重的,他主张以诚待人,不以富贵而易心,要“经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根据有关史籍所载,诸葛亮在襄阳的交往是比较多的,可以分为师友及亲戚两类,其中来往密切的师友有如下诸人:
1、崔州平,博陵(今河北省蠡县南)人,《三国志》及《后汉书》均未为之立传。《水经、沔水注》载:沔水“北迳檀溪”,在“溪之阳,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居。故习凿齿与恒秘书云:‘每省家舅,纵目檀溪,念崔、徐之交,未尝不抚膺踌躇,惆怅终日矣!’”从而可知,崔州平与徐元直(庶)的友谊是特别深厚的。州平之父崔烈,当汉灵帝在西园卖官鬻爵时,因“入钱五百万”,买了一个司徒的官。中平四年(187年),任太尉,前后八个月即被免职。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李傕攻长安时战殁。隔了两三年,崔州平南下襄阳避难,可知他是出身于簪缨世族的子弟。
2、徐庶,字元直,颍川(今河南省禹县)人。与崔州平不同,他出身于寒族单门。《魏略》称:“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年轻时代“好任侠击剑”,为了替人报仇,杀人后遁迹他乡。从此,“折节学问,始诣精舍”。经过三年多的勤奋努力,认真“听习经业”,终于成为“义理精熟”之人。初平中(约193年),庶与同郡的石韬倶“南客荆州”,旋与诸葛亮成为挚友。
3、石韬,字广元,颍川人。他与徐庶友谊深厚。到襄阳后,他们于建安初年(约196—200年)与诸葛亮“倶游学”,交往密切。而徐庶“又与诸葛亮特相善”。
4、孟公威,名建,汝南(今河南省平舆县北)人,亦于公元194年前后避难来襄阳。与崔、徐、石、诸葛等人,辗转相引,求学问难,促膝谈心,亲密无间。
当时这几个人都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风华正茂,英气勃勃。他们在一起切磋学问,互相勖勉。在读书方法上,石广元、徐元直与孟公威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其大略”。当别人认为孔明自比管仲、乐毅是书生的狂言时,只有崔州平、徐庶力排众议,为之辩解。另一方面,他们对诸葛亮的缺点也是直言不讳随时予以指出。之后,徐庶还特地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才可以大用。从这些情况可知,孔明与几位朋友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堪称是他乡知己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几个朋友倶皆分散,从此天各一方,未再相聚。诸葛亮一直怀念他们,对过去的一段友情耿耿难忘。徐庶与石广元均仕魏,魏文帝(曹丕)黄初(220—226年)中,石任郡守、典农校尉等官职;徐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来诸葛亮北伐曹魏,才知道石、徐二人的情况。“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又隔数年,徐庶病死,“有碑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据《水经、获水注》载:彭城“城内有汉司徒袁安、魏中郎将徐庶等数碑,并列植于街右”。孟公威是诸葛亮好友中最早北归者,后仕魏“为凉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魏明帝太和(227—232年)年间,孔明兵出祁山与司马懿对垒,在答懿书中托杜夔向孟公威代致殷殷之情。故《魏略》记其事云:“(孟)建,字公威,少与诸葛亮倶游学。亮后出祁山,答司马宣王(懿)书,使杜子绪宣意于公威也。”尽管事隔多年音讯久乖,诸葛亮仍在多方探听旧友消息,这说明他们在荆州游学时期的友情之深厚。
5、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因年龄稍小,故称诸葛亮为“尊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不管出自什么原因,都说明他们之间的来往密切。马良弟兄五人,倶有才名,以良最优,而他的眉间又有白毛,故乡里谚语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氏弟兄皆仕于蜀,良弟谡,字幼常,颇有才略,深得诸葛亮赏识。孔明与马氏昆仲的亲密关系,也是于隆中时期建立的。
6.司马徽,字德操,颍川人。他是从颍川南来荆州避难的著名学者,擅长古文经学。在襄阳收徒讲学,诸葛亮、徐元直等人皆执弟子礼,执经叩问。他待人宽厚,从不计较。有位邻居失猪,妄认司马徽家的猪是他的,徽立即以猪与之。不久,这位邻居又找到了失猪,“叩头来还,徽又厚辞谢之”。司马徽不仅养猪,还种菜锄园。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意即清正高雅和具有辨别人才高下的能力,故时人称为“水镜先生”。他赏识庞统的才能,称之为“南州士之冠冕”。尤其器重的是诸葛亮,除了一般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司马徽的高尚志节和为人作风,对诸葛亮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当深切的。
据传司马徽为了培养诸葛亮,还特地介绍他拜汝南的酆玖为师,更求深造,得以研习《兵法阵图》等书。孔明向这位老师表示自己的志向说:“(曹)操为国贼,(孙)权为窃命,亮当此乱世,则惟退隐躬耕,养志乐道。”酆玖答复说:“不然。抱此器材而不拯救斯民,非仁者之心。然出处必以正。”③孔明学成归来,言论识见迥非昔比,司马徽不禁赞扬说:“真第一流也。”这则故事带有很大的传奇色彩,大约出自后人的附会,不足凭信。然则故事本身却反映了司马徽对诸葛亮的鼓励与期望之情,此其一。其二,孔明视曹操为“国贼”、孙权为“窃命”的观点,代表了当时荆襄士人中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因而司马徽后来向寄居在新野的刘备,郑重推荐他的这位得意弟子“卧龙”,就决非偶然。
以上是诸葛亮交往密切的师友,下面再略述关系比较密切的亲戚。
1、庞德公,襄阳人。“居规山之南,未尝入府城”。规山,在襄阳城南二十里,相距不远,而他从不进城,这表明他是一位远绝尘嚣的隐逸之士。他还有一所居处,在襄阳城东数里的鱼梁洲。《水经、沔水注》云:“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庞德公比司马徽大十岁,故德操尊之为兄,“呼作庞公”。他们俩人感情纯挚,宛如通家之好。庞德公也是诸葛亮最尊敬的长辈。因为其子庞山民娶孔明的二姐为妻,故彼此有亲。
诸葛亮每至庞府探望姐姐,常向庞公趋谒受教。“独拜公于床下,公殊不令止”。后来接触多了,他发现孔明不是一般的庸碌青年,于是另眼相看,多方指点,并誉之为“卧龙”。由于彼此情志相投,亦师亦友,庞德公对诸葛亮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十分赞赏其才学识见,“卧龙”的雅号遂经过德公之口传开了。
2、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人,是庞德公之侄。因诸葛亮的二姊为德公之媳,故孔明与庞统也是表亲了。士元“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可是,起初无人赏识,只有叔父德公对他深为器重。十八岁时,德公“使(统)往见(司马)德操”,经过多次交谈,司马徽终于发现庞统是一个人才,不禁叹息道:“德公诚知人,实盛德也。经过司马德操的品鉴揄扬,庞统声名渐著,旋被称为“凤雏”,意为初生的凤凰,与“卧龙”诸葛亮齐名。孔明与庞统既有亲戚之雅,又是情志相投的挚友,切磋问难,互有进益。他们二人后来都成为刘备的谋士,为蜀汉政权的建立作了积极的贡献。
3、黄承彦,襄阳人,是诸葛亮的岳父。翁婿之间的来往自然很频繁。黄老先生为襄阳名流学者,对于这位乘龙快婿的殷切期望、精心培植是不言而喻的。因史书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难以多论。但至少有一点,两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即黄老虽与刘表为至亲(连襟),但从未向刘表求仕,而诸葛亮躬耕隆中,亦无所请托,说明翁婿二人在政治上均不愿为刘表效力。
4、刘琦,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人,为荆州牧刘表长子。诸葛亮与刘琦因为世交关系,再加上有戚谊故彼此也有来往。刘表次子刘琮,为后妻蔡夫人所生,复娶蔡夫人侄女为妻,刘、蔡两家亲上加亲,“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刘琦不仅立嗣无望,连个人安全也处于危险状态之中。他十分钦佩诸葛亮的智计,多次向孔明“谋自安之术”。可是诸葛不愿介入他们的家庭矛盾,一再拒绝。后来刘琦请亮游观后花园,登高楼饮酒,令人去梯。琦对亮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孔明指点他道:“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刘琦感悟,“阴规出计”,旋出任“为江夏太守”。申生与重耳事,见《春秋左氏传、僖公五年》:因齐献公立幼子奚齐为太子,害死原来的太子申生,其弟重耳外出避祸十九年,终于平安回国即位,他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晋文公。诸葛亮为刘琦划策,考虑深远,不仅使刘琦得以免祸,而且也为后来刘备的败溃南逃预留一个立足之地。
此外,诸葛亮与大姐夫蒯祺,应该也是有来往的。中庐蒯氏乃荆州望族,刘表得蒯良、蒯越相助得以“平定境内”,顺利统治荆州。但诸葛亮与蒯家的交往情况,史籍无载,就不多说了。
从上可知,诸葛亮流寓襄阳、耕读隆中的十年中,所交往的人士多为学者名流和有抱负的青年俊杰。这些人对孔明的思想形成与才识的增长是有影响的,他们在诸葛亮的脑海中均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