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古代战争中收兵的时候一定要鸣金吗?鸣金之后一定要撤退吗?

在生活中看一些古装影视剧的时候一般都会碰到战争的场面,而一旦有一方即将败退的时候必将鸣金收兵,那为什么用金来表示撤退呢?

中国古代的“五行”观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而“金木水火土”五行又分别对应“西东北南中”五个方位。金,就是指金属。在“五行”中,金对应的方位是西方,西方象征着收敛。收敛,就意味着不再进攻,因此,古人用“鸣金”来表达停止进攻、战斗结束的信号。

曾有人认为,在战争中使用乐器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士气,就像欧洲蛮族在进攻前总是要制造巨大的响声来威慑敌人。但实际上在古希腊人的军队中,行军时也要在部队前列配备吹奏双管竖笛的乐手。孙子兵法中指出:金鼓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使勇者不得独进,祛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这里明确指出了金鼓主要起维持秩序的作用。

“鸣金”的“金”,是一种铜制乐器,名叫“钲(zhēng)”,形状像钟,但是比钟狭长,上方有柄,可以悬挂。古代战争中,一旦敲钲,就意味着战斗结束,双方各自撤退。从战场实际来看,古人“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鼓用皮革制成,敲击时声音浑厚,震撼人心,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敲击金属的声音清脆,穿透力强,传播距离远,便于士兵清楚听见撤退信号。

其实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这两个词语,只是对中国古代指挥体系的一种文学上的简化。仅鼓的使用就包含表达数类信息的传递。

第一种是通过鼓的大小和音调的不同表达不同级别的指挥信息。《周礼*大司马》中提到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师执提,旅帅执鼓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尉缭子》中提到将鼓的声调是商,帅鼓的声调是角,中级军官使用小鼓,这些都是对不同级别的指挥官使用的鼓进行严格的区分。战时军令从主将的军鼓向下级依次传达,以指挥军阵完成不同级别的战术。

第二种是通过鼓声不同的频率表示不同的进攻速度,《尉缭子》中指出了三种不同频率的鼓声:一步一鼓是要求步伐整齐的缓步前进。十步一鼓是要求快步前进。当鼓声连续不断时则意味着要发起冲锋。

第三种是用不同的击鼓次序来指挥不同的兵种。《司马法》中提出的七种鼓法就包括:“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卒。”几个部分。这说明在作战时,主帅会使用不同的击鼓次序或特殊的鼓来对专门的单一兵种进行精密操作,这代表中国古代军队的军种分化和军种配合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第四种是用鼓来控制军事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吴子》中要求:一鼓整顿兵器,二鼓练习列阵,三鼓吃饭,四鼓检查,五鼓列阵。这些包含了整个行军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而鸣金收兵中的“金”并不是像一些影视作品里那样只是一块金属。《周礼*地官*司徒》中指出了四种被称作“金”的乐器和使用方式: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饶止鼓,以金铎通鼓。就是指用金錞调和鼓声,用金镯节制行军时的鼓声,用金铙停止行军时的鼓声,用金铎示令军鼓齐作。每种乐器都有独自代表的命令,同时还要和鼓进行配合。

到了北魏时期,人们发现:铜锣的形状平圆如盘,敲击时声音响亮,比钲的穿透力还强,就逐渐使用锣代替钲,“鸣金收兵”也就渐渐演变成了“鸣锣收兵”。

进入近现代之后,无论是击鼓还是鸣金,已经不再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进攻撤退的信号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如吹响军号、发射曳光弹等等。当代的高科技战争,战争信号甚至可以是电子命令。

战争是一种集体行为,没有组织度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低下。在小说中经常使用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两个词语。这使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信号的印象,只能完成这种简单战术动作的军队,自然称不上是一只有组织的军队。

唯一不变的是,战争信号,是对军队的统一调度,军令如山,军队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否则便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