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曹操墓的挖掘正在进行中,不管真假,考古专家正在进行挖掘论证。三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曹操孙权刘备各展风流,诸葛亮羽扇纶巾流传千古。千百年后,曹操墓正在发掘,而孙权 、刘备、诸葛亮等三国英雄的墓葬仍然疑云重重。
孙权墓可能就在南京梅花山
去年传来曹操墓在河南安阳被发现,震惊了中外,也质疑不断。然而作为三国时期三雄之一的吴王孙权墓准确位置至今仍然还是一个谜。众人对在南京梅花山这一说法则深信不疑。大概是南京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当年朱元璋自己选择墓址时,他的一些臣子提出,墓址离孙权的孙陵岗太近,是不是把孙权陵墓迁走?朱元璋说:“孙权与蜀魏形成三足鼎立,算得是个英雄。就留下他为我看守墓道吧。”
“传说归传说,可一直没有考古证据。”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告诉记者,2006年,在与江苏地震局有关专家合作开展《江苏六朝帝王陵考古调查与研究》时,课题组对整个梅花山进行了勘探。结果表明,在现在的梅花山博爱阁下面发现有人为构筑物。发现了一处结构类似古时墓穴的封门墙。它整体呈“甲”字形状分布,后来发现有喇叭形路口,上层是夯土,下层是黄土,明显是人为构筑物,这种往山里开挖的构造和汉代帝王陵墓的建造方式相似。
因此,“六朝王陵”课题组在梅花山内发现的大墓,与明初建明孝陵时朱元璋留下墓中孙权为自己“看墓”的传说是相吻合的。在建孝陵时,孙权陵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不过,考古专家认为,由于国家文物局目前禁止对帝陵发掘,现在还无法窥见孙权墓的全貌。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孙权墓的秘密将继续在地下埋藏下去。
刘备墓下落有三种说法
刘备于公元223年殂于四川奉节永安宫,但是他最后身葬何处却是众说纷纭,其主要有刘备死葬成都、刘备死葬奉节和刘备死葬彭山三种说法。
第一说法,刘备墓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史称惠陵。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三国志》中记载,1700多年前的夏天,刘备死在奉节,随后被运往成都安葬。
第二种说法,郭沫若1961年在奉节考察时认为:刘备死在气温极高的夏天,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从奉节到成都逆水而上至少也要30多天时间,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尸体肯定会腐坏。因此他认为,刘备墓在奉节的可能性比较大。1982年,安徽物理探测所发现夔州宾馆地下有18米的空洞,并有金属反应,推测可能是金属随葬品。南宋学士任渊所作《重修先主庙记》中也说,成都惠陵只是弓剑墓,不是真墓。
另一种说法认为刘备墓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彭山牧马乡的莲花村自古就有皇坟的传说,这里的皇坟被周围9座小山丘环抱着,当地人称为莲花的9片花瓣,而皇坟正处在中心,被称为“莲心”。
诸葛亮墓有“杠断绳烂”传说
诸葛亮所处时代盗墓成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盗墓高峰期。随后,薄葬和反盗墓则成了时人死后首选。曹操是位盗墓专家,也是位反盗墓权威,其“七十二疑冢”传说,至今未破。
在这方面,诸葛亮与曹操一样,做得也很绝。诸葛亮考虑死后可能被司马懿及后人找到,担心遭报复盗尸,要求下葬后不封不树,也不要随葬品,而且墓穴不要挖得太大,能放下一口棺材就行了。但后来,人家为了纪念诸葛亮,还是在他的墓上封了土,并植树作记。
为了防止坏人破坏和盗墓贼光顾,后人为诸葛亮设了多处疑冢。如今叫“诸葛武侯真墓”的,并非是真的墓;一般认为,一座叫“武侯之墓”的墓,才是诸葛亮的真身葬处。民间因此称,诸葛武侯的墓是“真墓不真,假墓不假”。
武侯之墓,位于定军山西北角,占地300多亩。实际上,此墓也是假的,“诸葛武侯真墓”,是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陕甘总督松筠,依当年诸葛亮疑冢说做了来的;“武侯之墓”,则是诸葛亮的衣冠冢,也不是他的真身所在。
而诸葛亮的真墓找不到,还有一个传说,是诸葛亮自己生前设的计谋。诸葛亮当初下葬“杠断绳烂”有诈。诸葛亮在五丈原一病不起,自知不久于人世,便遗表给后主刘禅,请后主按他设想的“断杠绳烂”方式埋葬。
诸葛亮死后,刘禅出于对“亚父”的尊重,便按诸葛亮生前设计的方法,将尸体处理之后,殓入棺材,安排四个壮汉抬着诸葛亮的棺材一直向南走。四人按照皇上的吩咐,抬着棺材走了一日一夜,汬到百里无人烟的荒山旷野,但抬棺的杠子总不见磨断,捆棺的绳子未被磨烂。四人耍滑,便悄悄把诸葛亮的棺材就在掩埋。事隔数日,刘禅想着不对劲儿,一两天的时间,怎么就能“杠断绳烂”呢?于是,便把他们抓来拷问,严刑之下,4人不得不供出实情,刘禅遂以“欺君之罪”,将四人砍了头。从此,诸葛亮的真身葬处,便成了不解之谜。民间传说,这是诸葛亮生前留下的最后一条“锦囊妙计”。本报综合整理
■相关链接
三国疑冢为何多目前,曹操墓地、刘备墓地、孙权墓地在学术界和民间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三国疑冢多。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这里面有很深的时代原因和民俗背景,当然还有史料记载上的缺憾。
在史料不多的情况下,确证墓主最简单办法,是陵墓中出土能直接证明墓主的物件,如墓志、印玺、砖铭、哀册之类。由于时代原因,有的可能没有,也可能腐朽、风化,还有可能被盗墓者盗走或毁坏了。反正在古代墓葬考古中,发现墓主的“阴间身份证”,要靠运气了。
就算有史料、有物证,三国墓葬还是较其他时期,在考古上更容易引起争议,这又与这一时期的特殊葬俗有关。
墓葬的考古发现,是补充和修正历史的最好办法,也最可靠。但确定墓葬的年代和墓主的身份,往往又要靠已有史料来提供线索,以佐证墓主所处年代的历史。
最权威的史料,无疑是“二十四史”、“通鉴”之类的官方认可的史书。但是,三国史书中最权威的《三国志》,却是写得最简单的一部,称其为“三国史纲”倒很形象。
对于高陵、惠陵、蒋陵的具体地点,下葬过程,均没有给出。史家只能去猜,只能从书中其它章节或其它史书上,寻找补证。在目前的“曹操墓真伪之争”中,正反两方都拿出《三国志》的记载来说事,但谁也不能说服对方,就是因为各自对《三国志》记载有不同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