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裴注有这么一段注:……马兒不死,吾无葬地也。从表面意思就会理解成,马超不死,曹操自己就不得好死。曹操很怕马超,曹操非要马超死不可。
事实从结果来看,无一对应。
怎样理解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解。
首先应该明白什么叫注?注解的是哪段。
这句
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
然后裴就注解了此:
山阳公载记
曰:初,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於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意思很明白,曹操在那些方面离间超,韩?啊,具体那些事啊?裴松之就注此了,列举了离间超、遂事其一。
1、韩遂的计可行吗?至少让曹操涉险了,:“可听令渡,蹙於河中,(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2、马超的计可行吗?马韩不是从属关系,谁的方法好,估计就能说服谁,就用谁。说白了马超之计就是和曹操比谁的“谷”多。无任何记载说有曹军缺粮。
3、曹操言:“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是本意吗?曹操战董卓袁绍无不是九死一生,曹操说过谁不死无葬地?如果真是这样,曹操击败马超为何不追?实际上曹操一战可知对方是乌合之众。没必要追。
当曹操听到这话。丝毫没评价给他涉险的韩遂之计,而是直接大赞马超,想必这些谣言通过奸细在马韩联军里是大传特传。于是超、遂,不合,更相猜疑。军以大败。
当曹操撤军时,失去大军保护的杨阜,哭天喊地般的叫啊: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曹操敷衍下“恩恩”,结果屁股一转搬师回朝。马超回围冀城几个月都攻不下,怕死的韦康却投降了,于是马超“非常明智”的就砍了这“杀凉州刺史”。杨阜等恨得是咬牙切齿,破口大骂“马超背父叛君,虐杀州将,岂独阜之忧责,一州士大夫皆蒙其耻。”杨阜打败了这位有“信、布之勇的人”。成就了“千古伟业”。当然~期间他俩还互干对方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