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曹操,就会想到奸白脸,人们对曹操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小说、戏曲或民间传说,当然这不能说毫无根据,但是真实的曹操其实也有温情善良的一面,毕竟曹操在其奸诈之中还蕴藏着一股豁达,奸雄之中还透着一股英雄之气。
年轻的曹操与当代青年一样具有爱国热忱,董卓专权,凶狠残暴,中常侍张让祸害朝政滥杀大臣,曹操不畏生死两次只身潜入董卓和张让卧室行刺。若不是怀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能有此作为吗?虽然暗杀失败,但足可以说明曹操的舍生忘死精神和鲜有的英雄气概。
官渡之战,袁绍败北,慌乱中辎重珍宝及全部机密文件均弃之不顾,曹操攻破袁绍的指挥部,从书架中抽出一叠书信,仔细一看,全是自己部下私通袁绍的罪证,左右皆说:“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此时,曹操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抓一批或杀一批以儆效尤,二是秋后算账,然而曹操却选择了超乎常规的决定——付之一炬,他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此举看似糊涂其实用心良苦,对凝聚人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建安十二年曹操决定北征乌丸,此议一出当即遭到群臣反对,当然包括荀彧、荀攸、程昱这样的大谋士,唯独郭嘉力排众议支持曹操北征,结果大败乌丸。凯旋而归后,曹操询问出征前劝止他的人都有谁,这下可把一帮子文臣武将吓得不轻,搞不清曹阿瞒是何居心,纷纷往后退却。然而曹操皆厚赏劝谏之人,并说:“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这无疑为广开言路创造了良好环境。
陈宫与曹操历来为人们所争论,可以算是一对冤家,陈宫原来是拥戴曹操为兖州牧的有功大员,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禽获,“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
曹操攻打徐州,张邈叛迎吕布,曹操副官毕谌的老母、妻子、弟弟均被张邈劫持,曹操说,你老母在他们手里,还是回去吧,毕谌誓死不从并顿首以表忠心,此假象竟然瞒过了擅长伪装的曹操,感动的泪流满面,并予以嘉奖,可是毕谌出了曹操大帐就亡归张邈。不久张邈兵败,毕谌被擒,原来的同事都为毕谌捏了一把汗,没想到曹操却说,毕谌以孝悌为重,定是忠君之臣,结果毕谌不仅逃过一劫,反而被委任为鲁相,曹操虚怀若谷的胸襟一览无余。
张绣投降曹操继而反叛,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均被张绣所杀,曹操几乎被捉,后来张绣再次投降,曹操竟然不计私仇,晋升张绣为列侯,你说奸臣能这样豁达大度不计前嫌吗。
《三国志》注引《魏书》说: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曹操弄权一生,穿着如此简朴,即使帷帐屏风坏了,缝缝补补继续使用,见过无数奇珍异宝,临死竟然没有任何私藏,而且还告诫后人,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安葬完毕就全部脱掉丧服,丧事期间,将领不得离开本部,官员不得擅离职守,其家属没有因此借机敛财。
或许有人会举出若干事例来证明曹操的伪善,对此,我不须争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以及攻城拔寨后的屠城行为都是有史可查的,尤其数次攻伐徐州滥杀无辜,“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的罪行令人发指。但不能因此而抹杀曹操的历史功绩,埋没其温情善良的一面,生逢乱世,他只有采取异于常人的做法以暴制暴,才能驾驭时局肃清朝政。看来乱世成就英雄,同样也造就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