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立武举以前,普通习武之人走向仕途只有一条九死一生的路,就是上战场。如果在战场上有突出的表现,并且长官不幸战死,并且没有合适的长官可以委派,那么恭喜你,有可能当个小官了。可惜当时采用的是府兵制,除非你一直能熬到能受命封为副尉一职,才能算是有品秩的军官,正种可能性可谓千不存一。 唐时还有勋官制度,共分十二个等级,《花木兰》中曾有“策勋十二转,卷卷有爷名”一句,最高的也就是郭敬之的“上柱国”,但一名普通小兵,勋等必不高,战事一歇,仍需回家种地,所以通过战争来当官,危险自不必说,并且基本是行不通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正常情况下,从军之人只有做枯骨的份。现在能通过武举,不流血、不亡命就能取得功名,对天下普通习武者为说是天大的福音,也给小子仪提供了日后习武为将的决心和机会。 小子仪9岁那年(公元705年),武则天这位一生令人褒贬不一的女皇去世了。 “武周”成为大唐历史上的一段小插曲,有人把它和汉时的王莽篡政相提并论。两者虽然看起来类似,但实质上大有区别。 王莽的“新”朝,是彻底的改朝换代,把汉朝一分为二。而对于“武周”,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普遍的观点都认为它属于唐朝的一部分,武则天怎么折腾,都是人家皇帝一家子的事。所以王莽当朝,天下纷纷造反,武周之时虽然许多人大有怨言,但基本没有以反周复唐的名义造反的。 武则天在位期间,除了任用酷吏、宠养内侍之外,最令人垢病的是在确定皇位继承权上的摇摆不定,先是把儿子由皇帝降成皇太子,又想把李家开下改成武姓,以致于她的侄子武三思也眼巴巴地等着继承皇位,还曾把儿子赐姓武。不过虽然闹来闹去,估计也没有人真正相信她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你既然是李家的媳妇,就已经打下了李家的烙印,再说,儿子和侄子谁更近,那不明白着吗? 狄仁杰更是明确地告诉武则天,如果立侄儿当皇帝,将来姑祖母的后人们就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了,那么,只好把她请出宗庙。如果立儿子的话,那么还可以千秋万岁配食太庙。 武则天临了还是听了狄仁杰的话,把皇位传给了儿子李显,并取消自己的皇帝号,称作则天大圣皇后,死后入李式太庙,与丈夫李治合葬。 一通折腾,从终点又回到起点,这是何苦来哉! 武则天死后,关于皇位争夺并没有尘埃落地,而是更如火如荼。 李显虽然继位,但他生性懦弱,根本不是块做皇帝的料。传闻他的他的老婆和武三思有奸情,但是他毫不介意,而且还持放纵支持的态度,武三思和自己的老婆在床上打情骂俏的玩双陆游戏时,他就坐在一边观看,实在是窝囊到了极点。(双陆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种赌博工具,现在已经失传,估计类似于飞行棋。) 正是中宗的软弱,这也给韦氏有了效仿武则天压皇位的想法,并在公元710年,和女儿共同毒杀李显,立李重茂为少帝。 史书评价唐中宗李显:“其亲遭母后之难,而躬自蹈之,所谓下愚之不移者欤! ” 若说唐朝诸皇帝谁最悲惨,即不是战乱中继位的肃宗李亨,也不是最终亡国的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而是非这位中宗莫属。 李显22岁荣登大宝,正是风华正茂、性情激扬的年纪,正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不想身在皇位却是什么事也做不了主,在1年后草草下台,从皇帝降成了皇太子。 在武则天的高压下,李显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均县)、房州(今湖北省房县)14年,天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要不是李贤作出了“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搞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报蔓归”这么一首诗,兼之李显性情懦弱,说不定就会被老妈砍了脑袋。 脑袋虽然保住了,不过连出生就带的“李”姓都被迫改成了“武”。 老妈临终前良心发现,把他再次推上了皇太子位,并在宰相张柬之等人兵变之下,“二进宫”当上了皇上。 忍辱负重许多年,再次上位是否应该扬眉吐气、斩杀奸佞呢?可李显不,我们看看他在朝时都干了些什么事? 如果才能不足,可以作用贤能帮助治理国家,可李显就是好赖不分、双眼如盲,偏偏重用那些盯着他皇位的野心家。 上台第一件事,李显就是明确韦氏的太后身份,这其实无可厚非,在李显软禁期间,是韦氏的劝说(“祸福何常,早晚等死耳,无遽!”)才让他从恐惧的环境(每使至,帝辄恐,欲自杀)中坚持下来。但感恩也好、宠信也罢,总要有个限度,武则天把持朝政的教训在前,李显丝毫不吸取教训,又允许韦氏参预朝政。
为彰显对韦氏的信任,李显还不顾众人反对把老丈人韦玄贞破格封王。说起这韦玄贞,李显被罢免皇位就有他的原因。 嗣圣二年,李显已经有培养自己的班底对抗母后的想法,想加封韦玄贞侍中(宰相级别)。当时受遗诏辅政的裴炎不愿意了,这不是瞎胡闹吗?韦玄贞何德何能,仗着裙带关系当个小官可以,怎么能当此大任。 李显究竟是年经气盛,对裴炎脱口说出:“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 作为一国之君,说这话实在的太过了,裴炎是一位受高宗遗命辅政的老臣,一看李显这架式,二话没说,扭头就走。 李显见裴炎吃瘪,还得意洋洋,这天下是我李家的天下,我愿意给谁就给谁,何况是一个待中,裴炎你管得着吗? 没成想,裴炎回头就到武后那儿打小报告去了,这样没有气度的皇帝,以后还不把朝廷管得乌烟瘴气,建议废掉中宗(因与武后谋废帝)。 李显正自我感觉良好,裴炎一转头有回来了,而且来的还是武后和羽林军来,武后命人扶帝下殿,李显大祸临头还一头雾水高声喊冤“我何罪?”,武后回答:“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由此,中宗降格成了卢陵王。 现在复位了,李显感觉非常好,当初不是因为封韦玄贞当侍中废帝吗?现在我直接把他封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最让人不解的,是李显对武三思的态度。武三思是什么人,臭名昭著的小人。武则天曾建立后宫,其中比较受宠的男侍是薛怀义、张昌宗等人(武则天都近70岁了,想想就别扭)。 武三思能巴结侍奉这些武后男宠,为薛怀义牵马,还盛赞张昌宗,说他是仙人王子晋的后身。(看来武三思在薛怀义、张昌宗等人身上也学到了许多闺房“本领”,要不然后来怎么能把韦皇后、上官婉儿治理的服服帖帖。)一个靠拍马屁上位的人,也堪大用? 其实是武三思应该是李显的政敌才对,武三思是武后的侄子,眼巴巴望着皇位不是一天两天了。武后曾多次有过立武三思为太子的想法,要不是狄仁杰的极力劝说,武三思说不定也能混个皇太子当当。面对曾经的竞争对手,李显依旧重用,任命太子宾客武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还赐给他铁券。铁券,在一些小说中,曾称为“免死铁券”,这铁券可不是随便赐着玩的,一般只赐给那些决定了国家安危的功臣(郭子仪就曾被赐铁券)。 只是不知这武三思有什么事关国家生死的大功,并且送给他的铁券是“自非反逆,各恕十死”。也就是说,有了这铁券,只要不是谋逆之罪,可以免十次不死。(一个正儿八经的杀人执照啊) 瞧,李显对敌人多大度(最后连老婆都搭进去了)。 李显也有不大度的时候,对曾帮助他夺回皇权的张柬之等人,他听从韦后、武三思等人的谗言,把张柬之等人明升暗降,调离京城。 韦氏听政,朝中大臣也多有怨言,在中宗刚上台时,桓彦范就毫不客气地上表:《尚书》说:如果母鸡司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败落了(《书》称“牝鸡之辰,惟家之索”)。 我发现陛下每次临朝,皇后总是坐在帷帐后面参预对军国大事的处理。臣观察历朝帝王,没有哪一个与妇人共同执政而不导致国破身亡的 桓彦范说话也很有水准,先是引经据典,然后举例说明危害,最后又提出建议:“伏愿陛下览古今之戒,以社稷苍生为念,令皇后专居中宫,治阴教,勿出外朝干国政。” 中宗李显曾受压母后的欺压,逆来顺受惯了,倒也养成个好脾气。桓彦范虽然说话难听,李显并没有当朝震怒,只是暗骂一阵腐儒。至于桓彦范的忠言,自然是左耳进,右耳出了。 李显虽然没有记住桓彦范的话,但韦氏和武三思等人记得清清楚楚,后来还是被武三思等小人陷害致死。 由于李显这种睁眼瞎的行为,造成朝中正直之臣人人自危,大唐皇帝的威望如同熊市里的垃圾股,持续走低。在这种环境下,各种夺权的派系暗流汹涌。 最先发动的是太子李重俊。当时李重俊虽贵为太子,但由于皇帝都是窝囊废,这并非韦氏所生的太子也只能是受气包。欺负他最厉害的,就是他的姐姐安乐公主。安乐公主最得李显和韦后喜爱,后来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常以戏弄太子为乐,甚至把太子喊为奴。 安乐公主不明事理、飞扬跋扈也就算了,但李显明知太子被感为“奴”,竟然也没有什么反应,实在有些奇怪,莫非他有更换太子的想法? 李重俊眼见形势越来越混乱,如果自己不采取行动,必定会死在韦氏手中,在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在右羽林将军的支持下,领兵政变,将武三思和武崇训等人杀死,又进攻后宫,想杀掉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韦后和上官婉儿弄着中宗逃到了玄武们的门楼上,下诏重赏杀掉太子的人。结果,李重俊被倒戈的将士杀死。李重俊其实并没有提造反之事,但竟然被老爹命人砍下头颅,用来祭奠韦后的姘头武三思。
(李显竟然糊涂至此,简直令人难以相信。) 第一波夺权的(李重俊)完了,还有一波夺权的(武三思)夭折了,但争权之人如黄河之浪、过江之鲫,滚滚而来。 李显虽然是皇帝,但他没大有主见,事无巨细基本都是韦后作主。但韦后还不满足,她的偶像是婆婆武则天,她不仅要站在后面把持朝政,还要光明正大的站出来。这样,名义上的皇帝李显就成了她脚下的绊脚石。 但怎么处理李显,她犹豫不决,好歹也是多年的夫妻,并且李显也给她绝对的信任。是女儿安乐公主给了她决心,把李显彻底除掉。(老鱼浑身起了鸡皮疙瘩,最毒妇人心啊,李显对你娘俩,那可是好得没话说啊。) 安乐公主是李显最宠爱的女儿,当然也没什么深仇大恨,但安乐公主恨李显不给她皇太女的名份,起了杀父之心。(又是一个心理变态的狠角。)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5月,唐中宗李显,被韦氏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 对母亲恭顺,可母亲夺的他皇位、软禁他;对妻子言听计从,可妻子偷汉子、背叛他;把儿子立为太子,可儿子造他反;对女儿无比宠爱,可女儿最终毒死了他。 这就是唐中宗李显的悲惨一生。 如果李显是个太平王爷,把心思全放在妻子儿女身上,倒也会逍遥一生,可惜他软弱可欺的性格和他炙手可热的座位相矛盾,决定了他如此凄惨的皇帝生涯。别人最差只是个妻离子散,可这位,在全身心付出宁愿当傀儡皇帝的情况下,被最信任的亲人毒死,可谓史上最悲惨的皇帝。 李显在家事上没处理好,国事上也是一塌糊涂。应该说,武则天给他留下的家底和环境是非常不错的,但由于李显亲小人、远贤臣,并且内部争斗不休,导致了边境的不稳。 北面的突厥进犯骚扰,西面的吐蕃也发兵滋事,最后,中宗只得将养女金城公主送到吐蕃和吐蕃首领尺带珠丹结婚,这才平息了西部边境。这次联姻和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外嫁不同。一为松赞干布的求婚,彰显了大唐的领导地位;一为兵临城下,被迫把女儿嫁出去求和,丢大唐的脸面。 好在中宗第二次当皇帝只有区区5年,也没采取什么大的变革措施,没造成国内的动荡,如果他多当几年皇帝,说不定安史之乱就提前到来了。 毒死中宗后,韦氏才发现自己动手太早了,和婆婆相比,她还远远不具备直接当女皇帝的条件。 武则天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就已经是皇太后,从显庆年间(公元656——661年)就开始内部辅政,威势与皇帝没有区别,当时和高宗并称为“二圣”。到她称帝时(公元690年),已经行使朝廷大权30年,威望卓著,朝廷中大多数官员都是她提拔起来的。再者,武则天称帝时已经67岁高龄,甚至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活不到这个岁数,就算是她当皇帝,还能撑几年,最后还不是要把江山还给李家。所以当时反对的人并不是太多。 韦后则不然,首先他把持朝政满打满算不过5年,虽然同武三思合谋去掉一些反对势力,但终究在朝廷中根基太浅,何况她所依仗的武三思父子已经被李重俊杀死。再者有武则天坐皇位的前车之鉴,各路李姓王、朝廷大员对韦后登基的想法肯定已经有所防备。 中宗活着,就是韦后的一把保护伞,虽然韦后当权,但经过了中宗的授意,其他人就是有意见,也只能是向中宗提。 鼠目寸光的韦氏母女明显缺少政治斗争经验,把自己遮阴的大树锯掉。当然也里面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唐中宗李显发现了韦后和女儿的野心,于是幡然悔悟,决定制止两人的行为。韦氏母女权势熏心,最终铤而走险毒杀李显。 李显死后,武后立即把中宗最小的儿子,只有十六岁的太子李重茂暂时送上皇位。韦皇后的想法是和原来的武则天一样摄政,掌握大权,待时机成熟之后取而代之。 可惜,理想总是可望不可及,现实与梦境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当时,朝堂之上存在着三大势力,一方是以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为首的皇后势力,一方为太平公主势力,一方为相王李旦及其子李隆基的势力。 权力争夺面前,亲情都成了狗屁。 中宗尸骨未寒,三方就开始密切磋商蛋糕分配问题,经过再三权衡各自的实力后,确定写一份子虚乌有的中宗“遗诏”,内容主要包括: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太平公主职务不变。 应该说这份“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是根据三方势力的实力以及大义、名分制订,基本符合三方的利益。 “人心不足蛇吞象”,韦后不想把自认为自己胜利的果实分给别人,偷偷把内容改为立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从而达到架空李旦,自己专权的目的。 韦后私自改了所谓的“遗诏”,自以为阴谋得惩,又想办法进一步算计李旦和太平公主(“密与韦温、安乐公主谋去之”)。 这种钻头不顾腚的行为必然遭到了另两方势力的反对,在李重茂上位后仅10天。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突然发动政变,偕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率领羽林军上万骑包围后宫,诛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将韦氏一派一举铲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韦后和安乐公主这两位疯狂的女人,一切美梦如同肥皂泡一样砰然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