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郑板桥有“走狗”的艺名?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之“青云谱随想”一文中写道:早在国画大师齐白石之前,清人郑燮就刻过一枚印章,印文为“青藤门下走狗”。阅后对郑板桥的心态和作法有不可思议的感觉。

后来拜读金文明《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遂对余先生说的这事产生了怀疑。于是搜集史料,发现郑板桥“走狗”的艺名确实出于诬谤,始作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袁枚。

要完整地揭示这桩历史公案,首先要从徐渭其人谈起。徐渭(1521—1599)字文清,后易作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明朝的文学家、书画界的领军人物。书画多钤“青藤道士”,而他却与道教无缘。此公首开中国水墨与写意画的新风,与陈复道并称“青藤、白杨”,对后世画风的变革、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说他是文人水墨画的宗师,誉不为过。郑板桥的诗、书、画日臻成熟后他仍推崇并师法徐渭的画风,确是实情。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于乾隆五十五年(1792年)自己刊刻《随园诗话》,历时三年书成。是书卷六称:“郑板桥爱徐青藤,尝刻一印云:‘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随着诗话的流传,郑板桥“走狗”的艺名则在文人圈内定格。

对袁枚编造出的“走狗”说,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提出质疑。他曾遍检《郑板桥集》、《郑板桥先生集外集》、《郑板桥集外诗文》和画稿、书法珍品,发现无一记述有枚“走狗”印章之事。故以“疯子”著称的章先生拍案而起,指斥袁枚编造故事诬谤郑燮,称其“乃小人伎俩也!”

论者最近再阅《随园诗话》,于卷六可见袁枚移花接木造假手法。是书称“童二树(按即清代画家童钰,号二树。此人画山水兰竹、木石均有佳构。但其‘性落拓,不为家计’只要有酒喝,不管妻儿死活。他常将梦境当真事求索,时人称其怪异)。亦重青藤,题青藤小像云:‘抵死目中无七子(指李梦阳等七人),岂知身后得中郎(指阮宏道)?’又曰:‘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诗的尾句是说徐渭尚有一灯(按,传灯是佛家语,即将佛理佛法真谛传给弟子。这里言“灯”实指徐渭的文学素养和艺术功底,倘若传给郑板桥的话,就是当走狗侍候在门墙之外也心满意足了。)由此可以看出袁枚诬谤人有鬼点子,将童二树的心愿附会在郑板桥身上。袁枚毕竟良心未泯,承认他与童二树“终未谋面”,曾有赴扬州晤面的安排。可惜袁枚上路后沉湎酒色误了时日,待他赶到扬州时,这位童二树已病逝十余日矣。看来甘当艺术“走狗”的应是童氏。

前文已述,有清一代统治集团在意识形态方面是崇狗的,但汉族士子心目中对狗的形象取贬斥态度,大凡与“狗”字联姻的事物多无褒义。如口语中流传的“哈巴狗、落水狗、癞皮狗”;俗语“狗屁不通、狗仗人势、狗胆包天”;成语“狗尾续貂、狗苟蝇营、狂犬吠日”等等,其义均让人望而生厌。不过也有例外,旧时民间小儿的乳名有取“狗儿、狗剩”的,以丑恶之物驱鬼魅、有防夭折的意思,它源于古老的迷信风俗。正是对这种传统文化内涵的积淀和理解,名人雅士不取“狗”字人名号,似乎约定俗成。

那么郑板桥是怎样与袁枚交恶的呢?事情的缘起唐突而又简单。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致仕的郑板桥已七十一岁居扬州赋闲。一次,老朋友两淮都转运使卢见曾(雅雨),于清明时节邀先生及诸名士泛舟红桥,“各纪以诗”抒发情怀。正是这次红桥三月三日修楔筵席,郑氏得遇风流倜傥的才子袁枚。时年47岁的袁氏虽有文名,但面对诗、书、画三绝的耄耋老人郑燮,他仍然排在小字辈之列。当众宾客酒过三巡,面红耳热之际,文人间自然诗兴潮涌,互为吟哦助兴。嗣后文坛耆宿要谈经论艺,一般的晚辈人是会洗耳恭听的。而袁枚是个狂狷之士,喜张扬,抢话头,有强烈地显示才华的欲望。他越席赋诗《投郑板桥明府》七律一首。诗句中有傲视群雄抬高自己的味道。郑板桥当时面呈愠色,但仍耐着性子听诗。酒席将阑,郑氏挥毫草就一首《赠袁枚》,诗云:“室藏美妇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见《郑板桥集·诗钞》)这首诗对袁枚好色和卖弄学问的浅薄行径给予了当面批评,令一向恃才傲物的袁枚在大庭广众面前难堪不已。

郑板桥于乾隆三十年(1765)十二月十二日辞世。越28年后,袁枚对郑赠诗讥刺的往事衔恨不忘,借其刊行《随园诗话》的机会,窜入诬谤之词,往郑板桥头上泼污墨泄私愤。这就是“走狗”艺名出笼的始末。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