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三国志通俗演义》(下称《演义》)很明显的表现出了作者罗贯中对吴国的贬低倾向。吴国在《演义》中的地位还不如被塑造成反而形象的曹魏,基本作为陪衬出现。
从《三国志通俗演义》与《三国志》等资料的对比中,我们更可以看到《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所反映出来的罗贯中对于东吴政权整体的贬斥和打压。《演义》中贬吴倾向的形成,既与历史背景与故事传承有关,又与作者自身的经历和立场有一定联系。
一、从《演义》文本看罗贯中对东吴的贬低倾向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罗贯中出于尊蜀的目的在写作过程中贬低了吴国。
以赤壁之战为例,罗贯中在《演义》中巧妙地改变了描写的侧重点,在战争的细节描写上轻吴重蜀,把赤壁之战的大部分功劳归给刘备君巨,从而贬低了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吴军。从情节上看,在《演义》里的赤壁一战中,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军的主要情节描写有舌战群儒等六处,而对吴军的主要情节描写只有群英会等仅二处。
从手法上看,罗贯中不仅加入虚构情节以提高此战中蜀军的重要性,还一再对史实移花接木。《魏略》曾有如下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权因回船,复以一而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志平话》则由此衍生出周瑜“令扮掉人回船……箭满于船”的借箭经过。到了《演义》里,不比草船借箭的主角被改成了诸葛亮,连借箭的原因都变成了周瑜嫉贤妒能用计暗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巧施妙计,既破坏了周瑜的阴谋又增强了己方的战力。与此同时,在其他战役中,写到蜀军将领使用计谋获得战争胜利时,罗贯中无一例外地赞美其计谋高妙;而当吴军将领使用计谋战胜蜀军时,罗贯中便斥之为“奸计”。由此可见罗贯中对东吴的贬低。
二、从三国故事的历史传承看罗贯中贬吴倾向的由来要分析罗贯中在《演义》中对东吴的贬损,就不能脱离开三国故事的历史传承发展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魏晋南北朝时,三国的故事传说已经开始出现,在唐代,三国故事得以系统地成型,到了北宋时期,“说三分”已盛行。《三国志平话》的主要故事情节也是在宋代形成的。
在三国故事演变的过程中,三国戏剧有着颇为重要的地位。《演义》的很多细节,如赤壁一战中的曹军数量等均明显受到了三国戏的影响。对东吴的贬损倾向也是从三国戏中就开始了。
在刊印于元代中后期的《三国志平话》中,扬刘贬曹抑孙的倾向极为明显。《三国志平话》以蜀国为正而形象,曹魏为反派,孙吴则儿乎成了个活动背景,只有在跟蜀国扯上关系时才会被拿出来嘲讽一通。
在对魏、蜀、吴的整体形象处理上,《演义》承袭了《平话》的态度,并在《平话》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艺术的加工。以七星坛祭风这一事件为例,在《三国志平话》中就已有所塑造,而《演义》则既秉承了《平话》祭风的情节以突出诸葛亮的智谋,又改掉了过于怪力乱神的情节,这样做不但使得故事更为真实可信;也进一步贬低吴军,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蜀。
以上说明,罗贯中对东吴的贬低倾向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三、从《演义》创作的时代背景看罗贯中贬吴倾向的由来在诞生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对东吴所进行的贬低和压制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社会与时代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元代少数民族统治中原,汉人的地位极其低下,大量文人与市民密切接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大背景下,汉族文人和平民必然产生极为强烈的民族意识,表现出来就是对汉唐的追慕,对儒道等思想的崇拜,对维护正统政权的历史人物的敬仰等等。因此,身为汉朝宗室的刘备远比曹操和孙权能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而这一认同倾向表现在小说中,便是对蜀国的抬高和对吴魏的贬低。
另一导致东吴在《演义》中被贬损的原因则要归于对关羽的崇拜
关羽自北宋末年起广受群众崇奉,统治者也反复对其加封。元代时关庙已然遍布天下,连官方的祭祀活动都要有数百军士抬着关羽的神像。关羽在当时的社会上得到极高的评价,相对应的,杀死关羽的吴国自然会在小说和戏剧中被反复丑化。而身处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自然也会受到这种影响,并在《演义》的写作中表现出来
四、从作者自身分析罗贯中贬吴倾向的产生原因罗贯中对吴国的贬低倾向是与他自身的经历和思想分不开的。
关于罗贯中的身世籍贯及生活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采取流传较广的一种观点,即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推断,罗贯中约生活在公元1315年到1385年之间,《三国志通俗演义》约成}弓于明初。
据《录鬼簿续编》所载,罗贯中曾著杂剧三种《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二平章死哭蜚虎子》,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学界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是罗贯中参与了《忠义水浒传》的编写和修订。无论是《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中对赵匡撤和赵普君巨际会的赞颂;还是《水浒》中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人物对“招安”“为君土效力”的向往,都极为明显的表现了罗贯中所一贯抱持的君权正统思想。而这一思想也直接导致了罗贯中在《演义》中对与正统政权蜀国对立的吴国的贬低
罗贯中的著作中多次反映了他对贤君名臣、君臣知己的赞赏渴盼,这一观念反映在《演义》中就是对刘、关、张二人及刘备与诸葛亮等人之间君臣相得的赞美。罗贯中多次描写刘、关、张二人情如兄弟,刘备与诸葛相投如鱼得水;而吴国直接杀死关羽,间接导致张飞和刘备的死亡,从而破坏了这种为罗贯中所极力赞美的君臣关系。罗贯中对吴国的贬低倾向也必然与此有关。
罗贯中自身的经历和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他对《演义》的创作,而在创作过程中对吴国的贬低倾向也是由此而来。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即罗贯中对东吴的贬低倾向是在多个原因交相作用之下产生的。首先,罗贯中对东吴的贬低倾向很明显与三国故事在历代流传中所逐渐演变的对各政权的态度形成承继关系有关;其次,罗贯中对东吴的贬低倾向的产
生也是受了《演义》创作年代的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与此同时,罗贯中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理念和政治立场也对这一倾向的产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罗贯中对东吴的贬低倾向,既不能无视史实,《演义》至上,也不能因这一倾向导致《演义》与史料不符而武断否定《演义》的文学价值;而是要理智地对这一倾向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从文学和历史两方而来看待它,并最终加深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研究与理解。
「参考文献」[1]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
[2]陈寿。三国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
[3]裴松之。三国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毛宗岗。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M]。岳麓}弓社出版社,2006
[5]佚名。三国志平话[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6]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7]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王学泰。关羽崇拜的形成[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9]吴兴存。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与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比较阅读指导的探讨[M]青海教A}2003。
[10]王立、孙琳。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1]川张颖,陈速。有关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版本演变问题的几点异议[M]。明清小说研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