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自导自演的“借东风”逃脱大戏

想当年,曹操不费一兵一卒,轻松占领荆州,让寄居新野小城的刘备一下子置于了正面攻击之下。面对曹操虎狼之师,刘备只能仓促应战,拼命抵抗,结果一战下来是溃不成军,家人也在战斗中失散了。

“老窝”被人端了,刘备只好退守江夏,暂避锋芒。为避免被曹操吞并,刘备及时采纳诸葛亮的建议——借助东吴力量,联合抗曹。

大略方针制定了,接下来就要付诸行动。作为刘备集团的首席军师,诸葛亮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游说孙权,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的战略局面。而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全权代表,也被暂时留在东吴,协助周瑜共同破曹,两家的蜜月期也由此开始了。

联合作战,最重要的是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要说初期还不错,有鲁肃两边周旋,周瑜和诸葛亮相处得也算愉快。但从来生意好做伙难搭。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情况就变得有些不容乐观了。倒不是因为两人的作战风格不同,而是两人在各自的性格和利益上出现了重大分歧。

诸葛亮是个才华横溢的“锥子”,放到哪里都会出头。而周瑜偏偏又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锤子”,心高气傲,把谁也放不在眼里。本来是天下舍我其谁,但与诸葛亮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周瑜却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几番交手,几经试探,让周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压力,“此人见识果胜吾矣”,“将来必为东吴大患”。

要说此时,周瑜还未起杀心。为东吴长远之计,就安排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前去劝说弟弟投降东吴,结果诸葛瑾刚一开口,就被诸葛亮反客为主,三言两语顶了回来。按周瑜的想法,既然不能为东吴所用,就只能早日除之。

前面的几次较量,都被诸葛亮一一化解,更增添了周瑜定要除掉诸葛亮的决心。后来,派遣诸葛亮三天打造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独出心裁,“草船借箭”,轻易完成了看似永远都无法完成的任务,搞得周瑜好不烦恼。既然杀诸葛亮不成,周瑜只有暂时静下心来,全力以赴准备此次战役。但在内心,诸葛亮已俨然成为了东吴乃至自己的潜在威胁。

对于这些,诸葛亮自然心知肚明,也时时予以防范。好在两人在战略问题上总是所见略同,甚至不谋而合,到最后定下破曹的总体战略就是——火攻。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周瑜再次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有一天,周瑜视察军情,登高望远,遥望曹营。就在这时,“忽狂风大作,……刮旗角于周瑜脸上”。

领兵打仗之人,从来敏感多变,机巧灵活。只这一下,突然让周瑜想起了一件关乎生死成败的头等大事。前期做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眼看要功亏一篑,周瑜顿时急火攻心,手指曹营,“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别人都搞不清是怎么回事,顿时乱作一团,而此时,唯独诸葛亮却笑道:“公瑾之病,亮极能医,手到安全也。”接着取来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一见不禁大惊失色。

心有灵犀一点通。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周瑜只好放下身段请教对策。诸葛亮先是自我吹嘘了一番,接着放出了大话:“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如何?”此言一出,周瑜顿时喜出望外,心中却犯了嘀咕。但事已至此,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于是,按照诸葛亮的要求,筑起七星坛,派出军士听命调遣,由诸葛亮上坛作法。从此,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也就成了《三国演义》的神来之笔,并不断传唱。

现在的问题是:诸葛亮是否真如小说中写的那样会“借”风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诸葛亮“借”风是假,精通天文地理却是真。这个风,“借”他要来,不“借”他还是要来,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实际上,诸葛亮在提出用火攻之前,就已经推算出不久定有东风出现,要不也不会把“借东风”的时间定在“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风息”了。说白了,这个风早了不能“借”,晚了也不能“借”,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事实当然就是,这本就是诸葛亮早已设计好的脱身之术。

自到江东,几遭暗算,诸葛亮当然明白,深处吴地,危险无处不在,如何脱身着实让诸葛亮费了一些心思。光明正大地走显然是不可能了,锋芒崭露,周瑜早已将自己当做了眼中钉、肉中刺,真要走恐怕早就没命了;但不走也不行,长期与虎为伴,难免不被所害。

有了这些顾虑,诸葛亮只能提前安排后路。因为早已推算出了大风将起的时间,因此趁着刘备过江告别之际,诸葛亮是千叮咛万嘱咐:“十一月二十甲子日为后期,可叫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切勿有误。”事关生死,前面的计策诸葛亮都能点破,唯独借风一事却不能提前透露,要等周瑜自己悟到、悟透才行。很显然,在这件事上,周瑜比诸葛亮还是差了几步。就在周瑜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突然想起隆冬时节、东南风极少的客观现实,因而口吐鲜血、一病不起。

既然周瑜已经察觉到没有“东风”不行,诸葛亮也就不失时机的出现了。先是开出了“只欠东风”的药引,接着开出了“借东风”这个药方。只不过这个风一定要由自己去“借”才行。因为只有“借”,才能有回旋余地;只有“借”,也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假若周瑜知道一定会有大风出现,恐怕诸葛亮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诸葛亮的手法相当高明,要求筑造七星坛祭神“借”风,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拖延时间,坐等风来;二是可以借此发号施令,摆脱监视。到了坛上,诸葛亮第一件事就是约法三章:“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吾令者斩之。”看起来是为“借”风立规矩,实际却是为自己顺利逃跑做铺垫。

果不其然,当大风来临之际,周瑜顿时醒悟:“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功,有鬼神不测之术!若欲留之,乃东吴之祸根,周瑜之大患也!”想到此,马上派丁奉、徐盛二将带人前往七星坛,“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碎尸万段,将那颗头颅来请功。”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诸葛亮早有预谋,哪里还会等你来拿、坐以待毙呢。等丁徐二将赶到时,诸葛亮早已从容登上了赵云前来接应的小船。至此,这场由诸葛亮自导自演的大剧终于落下了帷幕。看起来是有些神奇了,实际上,这也是诸葛亮万般无奈之下的权宜之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