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屡次北伐不成功的原因,若以史书上的记载而言,与粮秣有关,不是缺粮就是粮食不继,现在就来探讨实质上的意义。
孔明在包围陈仓时,时间不到二十天,便借口粮尽而退兵,这是开始怀疑的起由。连二十天都无法支持,那么以往其它次孔明的北伐任务,时间动辄数月的战争怎么有办法维持?如果包围陈仓此次是因为曹魏的援军来到,那更好,孔明不是一直在找寻主力对决的会战机会吗?那为何要退兵?怎么说都有问题。
先提缺粮的问题。曾以「曹操北攻乌桓、孙权东侵夷州、孔明南攻孟获」未见粮尽而退兵为例,以证明远征军不应该有缺粮的问题。也许有人会提此三例与孔明北伐不同,但历史本来就无法复制,不能强求完全相同的例子,但可分析归纳,研究其所以然。此三例有共同的特征,就是粮食不作再次的补给。孙权东派舰队出航一年多,粮秣自行负责,孙权恕不再次补给;孔明南征孟获,怎又不见粮尽退兵的问题?四川不会只有北边难走,四川是盆地。
曹操北攻鸟桓更有趣,采弃辎重奇袭,怎么曹军不怕缺粮吗?如果曹军采用辎重补给与大军并行的策略,等到大军挺进边界,敌人已有充分时间建筑防御工事、准备就绪,然后曹军当然强攻不下。于是秏时费日,粮食也用尽,只好因为粮尽而退兵。如果照这样的话,如果曹军「六攻鸟桓」(参考六出祁山)也会屡因粮尽而退兵。所以曹操采取看轻粮食补给的问题,把眼光放在如何攻敌,等到破敌后,再来考虑补给。此种因粮于敌的霸气,与韩信的「今日破赵会食」豪气相当。
所以远征军不应有缺粮的问题,准备多少人打多久的战争,理应带足够的粮食。若是预计二万人要打仗三个月,就不能只带一万人吃半个月的粮食,否则敌人还没展开攻击,必遭缺粮的惩罚。从孔明二十天退兵此事看来,他是打算不到二十天就能攻下城吗?万一攻下城后,城内又没有足够的粮食,还不是要「粮尽退兵」。(注:陈仓小城守军仅一千余人,城内的屯积粮食要能供应给孔明的四万人实在难以想象,而且陈仓的主权不见得任人鱼肉,总要考虑守军的抵抗。)
其次是粮食不继的问题,自古有「蜀道难」的说法,以解释蜀军不是因为缺少粮食,而是因为粮食运送困难。那么锺会在南征蜀汉时,也是经过蜀道,也面临粮食不继的问题,但是曹魏的重点并未放在粮食补给,而在如何攻敌的战术。所以曹魏大军并未因粮食不继而退兵,相反的,还达成灭蜀任务。后来还发生了锺会军与邓艾军互相斗争,还有司马昭亲领大军反收锺会等,也未因蜀道难而影响,所以交通环境差不代表不能作战。蜀中战争并无受到粮食不继的困扰。
看看曹操当时北上太行山的环境,也没多顺利。羊肠曲折的道路,连车轮都为之摧毁,前面路上偶尔还有熊罴等猛齿裂牙蹲在前面,沿途还有虎豹等野兽等啼叫不停,飘雪湿滑的道路又岂不困难。但是曹军并未受到补给的问题而退兵。
结论是蜀军不应有补给问题,史书所记载的粮尽,恐怕只是借口。若是拘泥于文字的记载,攻击陈仓那次是不是代表无法补给二十天的粮食,而其它次北伐(包括五丈原那次)却能补给支持百日以上?相当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