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建安十三年在赤壁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没有揭秘一段尘封往事的能力,好在自己也不想这么做。之所以写出下面的东西,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因为游戏激发的好奇心。文章可能很混乱,大家谅解一下,毕竟我小时候贪玩,语文没学好——题记

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个生灵殒逝的年代,二十多年的动荡早已使人们学会了如何趋吉避害,在那弱肉强食的社会中生存下去。

和以往的动乱相比,建安十三年的春天显得格外平静,莺喃燕呢,花香草绿,长江以北,甚至已经呈现出了一派歌舞升平的迹象。也许,今年还会是个好年景呢!

建安十三年的上半年就在一片宁静的表象中消逝而去,嗅觉灵敏的人们,已经隐隐闻到了空气中若存的一股硝烟的味道。

曹操终于行动了,率领着他手下能征惯战的将士们向荆州进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降刘琮,走刘备。然后,便是惊世之战。

行文至此,连一向号称史之良笔的陈寿也开始胡言乱语起来。他发扬了中国人举一反三的优秀精神,为有且只有一种打发的赤壁之战推出了三种不尽相同的版本。使得我们这些喜欢靠yy吃饭的后人,可以凭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中意的类型。

看过几篇关于赤壁之战的帖子或其他的东西。理性分析者有之,史料推测者有之,胡说八道者亦有之。(我想我就是第三种类型)最让我吐血的是一位专家(忘记名字了,好像是是搞医学的专家)推出的“赤壁之战周瑜不曾放火,是血吸虫病蔓延,曹操自己烧了船撤退的”说法。引用失当,论证乏力。连当时只知道玩《三国志》战略游戏,还不知道它也是一本书名的我都不禁大摇其头,暗道可笑。试想,如果曹操真的是主动地战略性撤退,他为何不把船一块带走,而要烧了呢?难道貌似曹操钱多的烧的慌,把脑袋烧坏了?

那么,赤壁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个很傻帽的问题,随便在街上问一个小学生,他也会摇头晃脑的告诉你,赤壁发生了战争,名字叫做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寡击众,大破曹军。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是以寡击众呢?(问题好像也很傻帽)难道曹操在战场上投入了很多的兵力?如果是,那他投入的军队是多少呢?

据老头子自己的说法是,陆军不算,光水军就八十万。这个数字是比较吓人的曹操也只是用它来吓吓人而已,自古至今,没几个人相信。

大多数人取得都是周瑜分析和估计的一组数字,即本土军十五六万,荆州兵七八万。加在一起兵力大约二十万以上。

周瑜的分析准吗?他会不会也和曹操一样编个瞎话,以稳定东吴方面的军心?

据记载,周瑜实在孙权做出了“战”的决策后的当晚,偷偷找到他说这番话的。那么,他就是以一个战役指挥者(尽管孙权还没有给他兵)而非一个游说者的身份做的分析。所以,这个结果准不准不好说,但起码应该很客观,可以借用。

那么,周瑜所指的十五六万是曹操征荆州时的兵力,还是到达赤壁战场后的兵力,抑或是仅指投入前线的战斗部队兵力呢?

这个问题恕我无法准确回答,因为我找不到任何可以证明上面任一命题的证据,所以,一切不过都是推测。

我找到了曹操征荆州前,荀彧的一个建议。即“显出宛洛间行轻进”,开始我以为是在宛城和洛阳之间制造一支疑兵,然后从他路偷袭,所以并没有怎么在意。可再次阅读时却发现后面还有一句“遂率军直趋宛洛”。那么这个计划就应是这样的。

大部队在后面慢慢腾腾大摇大摆的行进,然后以一支奇兵,直扑刘表的老窝。

这个计划决定了曹操的出兵规模。大部队要足够多,多到引起刘表方的重视,又不能太多,使刘表方重视过度。所以,我总认为不多不少的十五六万是曹操出征荆州时的兵力。

在继续我的歪理之前,先把周瑜的原话奉上: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周瑜是一个将军,甚至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即将发生的战役主帅,他所考虑问题的角度必然是宏观的,要尽量将所有的可见力与不可见力全数分析出来,所以他在分析对方兵力总和时自然会将整个战场上的敌人都算进去,(这个大战场是荆州和东吴,而不是两者交锋的赤壁)而不会仅停留在前线这一个位置。这个不成理由的理由使我坚信,所谓的“十五六万”绝不会是曹操投入赤壁战场,也就是停驻乌林的本土部队总和。

如果你看到上面的话还能勉强相信,或者虽然不信,却能暂时不向我拍板砖的话,我们就接着引入下一个傻帽问题:

出征荆州时的兵力和进入赤壁战场的兵力有很大差距吗?曹操好像在荆州之战中并没有多大大的损失啊!

当然有,而且差距不会很小,在此,且让我舍弃上面那个很可能错误的推测,说一下那部分部队到底在哪里损失掉了。

那部分兵力自然损失在了荆州,而且可以说是曹操主动“放弃”的。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玩过《三国志》战略游戏的人都知道,攻城略地容易,想要守住却很难,要想不被人家趁虚而入,就只能分兵。

看看当时的现状吧,荆州刚得不久,治安和人事要搞;军事和防务要搞,荆州各地的反抗力量也要搞定。如南郡山谷内的少数民族,刘备的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以及中庐,临沮,宜城的民间反抗力量等。(也就是《三国志》谓之贼的那部分人)这不但需要人材,也需要士兵。

有人可能认为曹操会用荆州人治荆州人,但实际上荆州诸将中,除了用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荆州兵)”外,其余大将均没有机会获得实际的兵权。

这也仅是陈寿在曹操本传上记载的内容而已,到了文聘传。便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以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北兵(曹操兵),委以边事。”

我不知道陈寿为什么会在建安十三年内会有这么多自相矛盾的记载。既然如此我们且不去管他,先看看其他的几支机动部队。

曹仁:“从平荆州,(曹操败北后)以仁为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乐进:“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

“后从征孙权,假进节。”(又走了,部队不知有没有跟着一块进军)

“太祖还,留进与张辽,李典屯合肥。”

(假节后便拥有一定军事自主能力,一般只有专制一方的封疆大吏或者独立的部队才会拥有。因为后文关于乐进在赤壁的表现的记载出现了空白,所以我只是设疑,不会讨论。)

最重要的是徐晃:”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

这可是真正独立于曹操直辖范围的机动部队了,虽然后来樊地屯军的将领如走马灯似的不断变换,但这支部队却一直存在,直到魏国灭亡。

这只是记载在《三国志》上的部队,我想没人会认为曹操在江陵,南郡和襄阳等战略要地的北军为零,或者是很少的几百人吧?

这四则史料起码表达了两种意思。一,曹操零碎的不算,光比较大的部队就起码留守了一支(徐晃)或者更多(文聘以及其他诸将)。所以就算曹操在荆州战场上一个兵没死,在他到达决战战场时,曹操的本部军已经少了许多。(数量未知,但起码三五万应该有吧)

二,曹操在赤壁战场上不可能被人打的只剩一堆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残兵,他的部队虽然遇到了疾疫,但却并没有严重到令部队死光光,或者丧失全部战斗力。因为他在战后还很从容的在江陵留了一支规模和战斗力都很可观的部队;在合肥留了一支可能规模并不宏大,但武将阵容绝对豪华的部队。当然,这也可能是曹操从其他地方调派的,但在当时孙刘联军咬着屁股追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曹操败走后,东吴曾倾全国之兵进攻这两处战略据点。合肥保卫战结束的很侥幸,不必多说。(据说一个叫张熹的武将曾经带领几千部队前去增援,可倒霉的是,他们在半路上,再一次染上疾疫,无法再行前进。于是这位叫张熹的武将发挥了三国的谋略精神。做了两封写着将有四万大军不日赶到的鸡毛信。送到合肥城,并使其中一封“不小心”落到了孙权的手里,智退敌军)

即将进行的江陵保卫战却很能体现曹操留下军队的战斗力。

东吴方面的统帅是周瑜,兵力为数万,(比起赤壁战场上的数量,恐怕只多不少)然而结果呢,曹仁不但坚守江陵城,而且还主动出击,围东吴大将甘宁于夷陵。虽然进攻比防守有难度。但要东吴方面历时一年余,在统帅周瑜身先士卒,并因为这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才勉强攻取了曹操一日一夜便奇袭三百里占领的江陵城。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江陵的曹军,不好惹。

当然曹军后来还会添兵,但如果曹操败北的军队真的是毫无战斗力的话,即使加上可能留守江陵的部分部队,在东吴心理与兵力的双重压力下,恐怕等不到援军到来吧?曹仁怎么还会有能力发动一次反击?

话题扯远了,要我们继续兵力的话题。按此说来,曹操方面的前线作战部队在除去留守荆州的部队外,连同荆州降兵,刘璋不得不派遣的“维和”部队(五千人)。曹军兵力撑死二十万。而且还是只少不多。(当然,这不过是推测,说得不好听点叫猜测,再难听点叫瞎编,更难听点,你就当我胡说八道好了。)

孙刘联军的一线部队就很好统计了,一般认为是东吴水军精兵三万。(种种迹象表明,孙权完全可以派出更多。)刘备两万,合起来五万左右。

十几万vs五万。看来曹操很是很占优势的。

可这却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军事对比。就连这个兵力的对比也是。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