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自荆州正式加入刘备一方,至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后有二十八年之久,从刘备崛起开始,几乎每次重大军事行动,都有赵云的参予。至于说赵云在刘备时期的官职,《三国志•;赵云传》中,留下一些线索:长坂之战赵云保护刘备家小;留守荆州时,担任留营司马掌管内事;刘备初踞益州,封赵云为翊军将军;至到建兴元年(223年)才改封中护军(掌管禁卫军)。此前二十二年中,除了在荆州,担任一段时间的桂阳太守外,最高官职是翊军将军,(翊是辅佐意思)可见赵云的官职,明显是属侍卫之列。也是建兴元年,赵云又为征南将军、永昌亭侯,再改迁镇东将军,职责上才有不同的侧重。
平定益州,刘备对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各赐黄金500斤等奖赏,未见有赵云之列;夺取汉中,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也不见赵云的升迁,赵云既没有封侯拜将,也不是主持一方,仍是翊军将军。所以如此,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刘备与赵云之间有一种默契,刘备对赵云一直是信任的,早在长坂之战时,有人向刘备说赵云已北去(意思是投奔曹操),刘备却坚信说“子龙不弃我走也。”以往如此,如今这种默契,既体现出赵云的淡泊名利,也关乎到刘备各方因素的平衡!
刘备之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晚年仍是戎马倥偬,至到建兴七年(229年)病故。数年后,为褒扬他功绩,追谥为顺平侯。纵观他一生,可从三个方面认识真实的赵云。
首先在《三国志•;赵云传》正文中,赵云以骁勇著称,传中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刘备自新野(今河南新野南)携民撤退,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遭遇曹军奔袭,刘备的队伍被冲得七零八落,赵云在乱军中怀抱幼小的刘禅,又保护甘夫人拼搏冲杀,终于与刘备会合。正文突出于此,显示他艺高胆大,这也许为“强挚壮猛”作注释。
但是陈寿的《赵云传》必竟十分简略,在裴松之加注的《云别传》中,对赵云的善战形象,又补充两个重要方面,一次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战役时,赵云为接应黄忠带领数十骑出营,突遇曹操重兵,当时赵云掩护诸将且战且退回到军营,曹军大队尾追而来,时在营中的张翼,主张闭营自守,赵云却大开营门偃旗息鼓以待曹军,曹操见此,疑有伏兵不战自退,赵云随后擂鼓助阵并以弓弩追射,曹军自相践踏死伤极多。战后,刘备看到当时现场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一时间赵云在军中,传为虎威将军。
另一次是建兴五年(227年)四月,也是他人生最后一役。诸葛亮一出祁山,以赵云与邓芝率军出萁谷佯攻曹魏。街亭(今甘肃秦安境内)失利后,大军全线撤退。赵云所部在撤退中,为防止曹军追击亲自断后,不曾损失一兵一卒退到汉中,为此还得到诸葛亮奖赏,但赵云更以“军事无利,何为有赐”为由,将赏赐入库封存。从这些事例中可见到的是,赵云不仅以勇驰骋疆场,而且更有智胜敌一筹,是个智勇双全的将军。
其次,在裴注《云别传》中,更有他敏锐的政治见解。赵云家乡在冀州真定(今河北正定),袁绍从韩馥治下夺得冀州后,赵云没有投奔袁绍,反到幽州公孙瓒处,公孙瓒似有嘲意问他,你家乡人皆从袁氏,为何你来投我?赵云回答,天下混乱,难知谁是正确,现在民众倒悬,州中议论应视仁政所从。当时,刘备是公孙瓒属下的平原(山东平原西南)县令,听到赵云如是说,深以为重。
初平三年(192年)正月,公孙瓒因弟死讨伐袁绍,并遣青州刺史田楷、平原刘备共同进兵界桥(今河北威县境内),当时,赵云在刘备军中担任主骑,初露锋芒,成为一支倚重力量。不久赵云因兄去世,回乡奔丧,刘备知道他将一去不返,分别时执手难舍,赵云也为刘备与部下同甘苦的作风所感动,且留语道“终不背德”。可见刘、赵之间,自从相识就有知遇之诚。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刘备兵败徐州,只身逃往袁绍处。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再一次与赵云邂逅,并与他秘议,背着袁绍以刘左将军名誉,组建一支武装,赵云从议而动,不久招募了数百人。建安六年(201年)九月,刘备败走汝南(今河南平舆北),投奔荆州刘表,大约此时,赵云也率这支队伍与刘备汇合。赵云在公孙瓒、袁绍兵强势众时,毅然离弃他们而倾心于动荡飘忽的刘备。可见他始终追求的,仍是一种仁德的政治取向。
建安十九年(214年)闰五月,刘备进入成都据有益州。由于曹操在汉中的压力,蜀中惊恐不定,在这个大背景下,有人建议将成都房舍与田地分赏于诸将,赵云首先站出来驳斥说:“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即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赵云执言利弊,当务之急是关乎百姓的民生,稳定人心,得到刘备的认同。蜀中能很恢复秩序,与此项措施的贯彻,有着密切的关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吕蒙偷袭荆州,十二月关羽被孙权杀害;第二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故,十月曹丕篡汉称帝。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后。面对激荡地骤变,摆在他面前,是伐魏还是伐吴,必须作出抉择,刘备在盛怒之下选择了伐吴。此时,连诸葛亮都难以直谏,但赵云却站出来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可是,刘备以兄弟之重,代替了国仇之恨,终于在七月,率大军伐吴。第二年(222年)六月,兵败虓亭退至永安(今重庆奉节东),是赵云在第一时间,自江州率兵接应,巩固了东部防线。赵云谏言于前救援于后,关键时刻再一次显得瞩目。
再次,在裴注《云别传》中,赵云思虑缜密,做事心细且有原则,也是他又一突出之处。建安八年(203年)八月,刘备与夏侯惇战于博望,擒获曹将夏侯兰,此人与赵云自幼同乡彼此相知,又明于法律是个人才,为此他向刘备推荐,作了军正(执法官)一职。赵云因公而议不苟私情,正是他的谨慎之处,结果,既有利于公也成就了同乡之谊。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乘曹操退回北方,刘备乘时南征荆州四郡,赵云以偏将军兼桂阳(今湖南郴州)太守,代替原太守赵范。而赵范欲将美貌寡嫂樊氏,许配赵云为妻,被赵云正言拒绝,有人劝说何不纳之,赵云说道,赵范迫于形势而降,其心不可知!天下女子何限于樊氏。后来赵范阴谋未得逞果然潜逃,赵云没有为此受到牵连。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应刘璋所约向益州进军。赵云是留守荆州诸将之一,负责管理内事,制约孙夫人(孙权妹)带来的江东骄兵。一天,孙权突然召回其妹,孙夫人私自带着幼子刘禅回吴。赵云听说此事后,马上意想到可能的严重后果,所以他率先截江夺回刘禅,避免了孙权以挟持人质,索取荆州的可能,赵云心在全局行动迅速,又处置得当才防未于患然,无形中避免了一次潜在的危机。
综上所述,赵云作为战将,疆场上未曾有过败绩,可谓是常胜将军;关键时刻下,赵云及时谏言对策,诠释了他的正确主张。由此看来,赵云应属文武全才型人物。《三国志•;卷三十六》的裴注,除了关羽传的注释,当数赵云传的注释最丰富,正是有了裴注,赵云的形象变得真切与鲜明。这也不太像陈寿所评,将他列为强挚壮猛的爪牙,与汉初灌婴与夏侯婴类比!
赵云的形象,倒是在《三国演义》中,得到充分展示,虽然在演义中增加了不少虚构情节,又对历史原型添加了艺术修饰,但多是沿裴注的脉络,演绎出丰富多彩的赵云,正是《三国演义》的成功塑造,赵云才能够活灵活现。特别是长坂坡之战,赵云那种叱咤风云的气概,成为一代英雄的符号,为读者所难忘。至今在湖北当阳还耸立着“长坂雄风”的纪念碑,以昭示那段历史,弘扬民族的尚武精神,赵云伴随三国烽烟,将久久地留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