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每每无功而返,后勤紧张是最重要的原因。下面我分析一下诸葛亮的后勤压力。
首先要搞清楚诸葛亮北伐的兵力。“后主遣人别敕姜维,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于艾,凡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人”,甲士千万二千。”从这里可以看出蜀汉的兵力在10万左右。这10万是总兵力,扣除首都和和各个要塞,大城,以及边境守军,初步估计诸葛亮北伐军应该在5万左右。
从汉中到陈仓约600里,山道正常行军约20天。根据《梦溪笔谈》中关于后勤的记载,行军20天则每名士兵应配3个民夫进行运输。也就是说总的人数应该是5万+5万X3=20万。士兵吃5-6升,民夫吃3-4升,则每日总耗粮为75万升左右,按1石=100升,75万升即7500石。20天就是15万石。这是不出意外的理想化情况,实际上挑水的,砍柴的只能押运一半,再加上随时可能发生非战斗减员,实际后勤压力更大。
如果用牲畜运,骆驼可以驮三石,马或骡可以驮一石五升,驴子可以驮一石。与人工相比,虽然能驮的多,花费也少,但如果不能及时放牧或喂食,牲口就会瘦弱而死。一头牲口死了,只能连它驮的粮食一同抛弃。所以与人工相比,各有得失。
到达目的地驻扎以后,5万人每天耗粮约为30万升,驻扎一个月就是900万升,合9万石。9万石从后方运输,从汉中运到前线约600里,从成都运到前线,约1400里,按成都,汉中各负担一半来算,如果使用民夫运输,民夫路上就要吃掉13万石,则需要的总粮约为22万石。
则该次出兵总消耗约合15万+22万=37万石。比按兵不动多消耗22万石。
这是假设对峙不动,如果在这30天里要行军的话,则又需要调集民夫。
以上仅仅是粮食,还要运输盔甲,武器,草料,如果是冬天的话,还要运输冬衣。
蜀有28万户,按每户50亩(《占田令》规定丁男按50亩上税),亩产3石(《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种稻二十余亩”,“臼所取稻得六十斛米”平均亩产米3石(斛))来算,则全国总产量为28万X50X3=4200万石。按10税1,国家税收即420万石。兵10。2万,每人每日吃6升算,一年就要吃223。4万石。扣除储备粮食和官吏俸禄,剩余粮食应该不超过100万石,而出兵一个月就要比平时多消耗约22万石,怪不得后勤老是跟不上了。
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认为,孔明北伐军队在数万到十万之间。这个数字是已经包括辅兵(民夫)的。
其次,10万兵不可能都脱产,一些兵肯定是屯田兵,平时也要参与耕种的。
然后,国家应该不止农税,还有商税,当然,商税肯定是小头。大头是农税。
然后,运输速度肯定到不了30里每天,因为木牛的速度只有约8公里(16里)每天。
然后,正常的军队不光要吃饭,肯定是有军饷的,而且这应该还是一笔大项目。
然后,军费还有武器,盔甲以及相应的维护费用。
最后,如果有骑兵的话,军费肯定会暴涨,一个骑兵的后勤的后勤需求是步兵的10倍到15倍。
总而言之,我认为文中的计算还是保守的,现实情况可能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