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三国之中为何只有于禁投降成了一生的污点

要讨论于禁投降的问题,不应该只拿关羽和张辽来做对比,虽然他们很典型。应该多挑几个样本,找出降将待遇的规律。三国时候除了降将,还有叛将,比如甘宁这种事三主的。不过咱今天只看那些被迫投降的倒霉蛋。

投降后待遇不错的人物,一时间只能想到这么几个人,先列出来:

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濬、张郃、姜维、罗宪、孟达。

被困住或者抓住反正跑不了组:关羽、张辽、严颜、潘濬。

在老东家处混不下只能跳槽组:黄权、庞林、张郃、姜维、罗宪、孟达。

于禁同志明显属于第一类,入地无门插翅难逃,跟被摁地上没啥区别了。不过分析第二类群众的事例,也有助于咱们整理思路,琢磨降将怎么才能收到尊敬以及重用呢?

混不下去组:

黄权与庞林。

老刘伐吴打输了,守在江北防范曹魏的黄权和庞林被吴军把前后两头道都给堵死,回不去了。于是这两位没辙,又打死不想向东吴低头,就结伴北上投降了曹魏。这二位的地位都很高,黄权是巴西阆中人,当地土豪,时任镇北将军。这可是重号将军。庞林则是刘备的好朋友庞统的亲弟弟,时任荆州治中从事。应该算荆州班底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以他俩如此重要敏感的身份,在汉魏两国,都没有被责难,还受到敬重。

张郃。

这哥们的事儿大伙都知道,跟郭图不和,被后者算计的没法回去了,索性就降了曹老板。属于‘你丫不仁我特么就不义反正都是你特么逼的’的典型人物。遭到了曹老板非常当回事儿的重视,并得以大放光彩。

姜维。

伯约的事迹也是耳熟能详,上进青年中郎小姜有心抗敌,被直属上司马遵抛弃。于是中郎小姜弃暗投明,投入诸葛丞相怀抱,成就轰轰烈烈当之无愧的最后一任汉朝大将军。

罗宪。

这位仁兄很猛,但人家其实是学文的出身,不是天生武将,老师还是谯周。刘禅投降后,时任巴东太守的罗宪哭了三天,结果赶上东吴来打秋风。狡猾的东吴想骗罗宪让出永安,趁机夺取巴东。估计东吴的狼尾巴太显眼,罗宪特痛快的翻脸了。处于对落井下石的盟友的愤慨,小罗宣布率众降魏,坚守白帝城。面对陆抗、步协、盛曼三批人将近五六万大军围攻,小罗生生扛了半年,把陆抗耗疲沓了。后来小罗在魏晋都受重用,对伐吴也贡献颇多,狠狠地出了口恶气。

孟达。

这家伙因为不救援关羽,又和刘封闹翻了,害怕被老刘清算,就卷铺盖投降曹魏了。曹丕为了恶心老刘,对孟达非常礼遇。夏侯尚与桓阶跟他关系也不错。有个事儿大伙一直没太在意,孟达的籍贯是司隶,这家伙隶属东州军,不是益州土著。他爹是前任凉州刺史孟佗孟伯朗,就是讨好张让,斗酒搏凉州的那个家伙。他们孟家在司隶也算大户人家。孟佗、董卓、刘焉。真有趣。考虑到那些家族的人际关系……越发觉得曹丕恶心老刘的用心真险恶。-.-本质上,孟达投降的原因和张郃差不多。

以上,混不下去组的降将们,基本都有个几个共同点。

一,事儿办砸了不是我的责任,要么是老板自己掉链子了,要么是形势逼人。

二,老板要弄死我,我不能等死啊,反正他不要我了,那我当仇人,臣属关系就自动解除了。

三,遇上事儿的时候,我可没怂。姜维对抗诸葛亮,罗宪给陆抗吃瘪,就连孟达都敢打刘封。

然后是跑不了组:

潘濬。

这是一个非常倒霉的倒霉蛋。武陵人,刘备荆州班底中理所当然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之一。最关键的是身份,他是蒋琬的表弟。关羽被孙权害死后,小潘宅在家里蒙着被子闷头哭,孙二狗上门又是拉着手说体己话又是擦脸。小潘遂降,日后官至太常,遭到东吴上下普遍的敬重。基本上,这是一个一把手被坏人暗算了,二把手被坏蛋堵在屋里,最后被迫失身的故事。

张辽。

辽爷威名赫赫,事迹不需要赘述。吕布被曹老板干掉了,辽爷就老老实实的率部投降。这是一个没啥尿点的,老大自己不争气嘬死,小弟没了效忠对象,顺势改换门庭的故事。

严颜。

老严头是三国里我个人最喜欢的降将,因为这老头儿太萌了。事迹大伙儿肯定也都熟悉。老头儿被张飞抓住了,要他投降,老头儿特横的说:“咱这儿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那脾气咱都知道,嚷嚷着就要把老头儿拉出去砍了。老严头特硬气地往外走,临了还不忘嘀咕一句:“砍就砍呗,瞎咋呼嘛。”估计是把张飞给气乐了,又把他拽回来,亲手释放,并隆重款待,把老头儿哄高兴了,遂降。这是一个碎嘴小老头儿牛逼哄哄不怕死,又靠老碎嘴救回小命的故事。

关羽。

关二爷的事迹几乎是个人就知道了,不过我还是得啰嗦两句。要说二爷这投降投的,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老刘生死未卜的时候,降了曹操,立下足够补偿曹操恩情的功勋后,又依然重投旧主。把投降生生干成了借调,降将当成了客将。最匪夷所思的就是在做客将时,冲进上万人的军阵里当着上万人面,把人家主将脑袋剁下来。更可怕的是干出这种事儿后居然还毫发无伤,拍拍屁股拎着人家主将的脑袋回来了。就算当时没人确信他还会重投老刘,这种可怕的功绩也足够骇人听闻了。比曹老板自己的亲班底还要玩命,所以后来走人的时候,根本挑不出毛病来。还得让人仔细琢磨琢磨,如果当初关羽没投降,一赌气自杀了,曹操得在颜良这多死多少人。说真的,你试试在一万巴西球迷的包围圈里拎着家伙把罗纳尔多捅死。

综上所述,或是别人困住或是跑不了的降将们,大概都有这么几个共同点。

一,老大嘬死,我是无辜的。

二,老子不怂,拒绝投降打算寻死,杀不杀我就是你的事儿了。

三,老大不知道是死是活,于是投降。但是偿还了你不杀的恩情,我该回哪儿还回哪儿去。

那么,针对这些成功降将们,我们可以得出几条结论。

如果你是一员降将,如何保证你得到对方的礼遇,甚至不会被老东家记恨呢?

首先,你不是失败的主要责任人。

其次,你在面对失败时,做出了足够多的努力。足以报答老东家的恩情。

最后,面对生死关头,你不怂。

拿处境和于禁最像的老严头来做比较。严颜是力战被俘,已经尽了自己的职责。在面对张飞的威胁时,坚守住了臣节。被张飞的人往外推,宁愿选择被砍头的严颜已经做够了一名臣子能做到的一切。哪怕日后面对刘璋,他也可以毫无愧疚。而赦免严颜那是张飞的选择,从这里开始严颜已经为刘璋尽忠完毕,之后的事情是一个新的开始。

张辽投降的时候,吕布这个山头已经被踹平了,当时的张辽是个无主之人。更何况吕布自己都愿意投降,又能要求张辽什么呢。他面对的是一个要不要为吕布死节的问题,很显然张辽觉得不值得。于是做出了更有价值的选择。

关羽的投降是最不像投降的投降,充满了江湖豪侠快意恩仇黑白分明的飒爽。你把他和曹操当成两个比试的侠客,会想的更明白。关大侠失手败在了曹教主一干人手下,曹教主饶了他一命。于是关大侠以恩报恩,亲手杀了曹教主死对头袁帮主手下的颜长老,解了曹教主的难局。报了不杀之恩后,关大侠事了拂衣去,重归江湖,寻兄觅弟。这整件事根本是武侠小说的情节,偏偏发生在历史上了,偏偏发生在最不废话的陈寿的史书里了。

神人啊。

于禁于文则和这三位都没有可比性。

他能算是力战被俘,但很遗憾,于禁在这次战败里要担负主要责任。毕竟他是援军的主将么。是他自己把事儿搞砸了,一点都不无辜。哪怕曹丕事后不恶心他,败战之罪也还没过追溯期呢。

《三国志.于禁传》里说:“……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似乎没有什么抗拒,这情景可能就是关大侠踩着船带人来了,老于琢磨了一下,就投降了。换言之他怂了。不管是被迫投降还是被困投降,两种降将想洗白都不该出现的一种状况。

也就是说,于禁虽然败战,但好歹是在尽臣职,干他该干的事儿。虽然干砸了。而真正考验人的时刻,在面对生死与臣节的选择。严颜因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守节,慷慨赴死,于是得到了大家的尊重。这就是一个面对自己本心的考验,连赌博都不算。

张飞那个暴躁脾气,火儿一上来就抽人玩的主儿,你怎么知道他敬你是条好汉就不会杀你?我严重怀疑,如果老严头不是碎嘴卖萌,他是否真能躲过这一刀。在决定慷慨赴死尽忠守节的那一刻,严颜已经死过一次了。后来张飞给他的是新生。

于禁在面对这个选择时,尽管对象是公认比较厚道的关大侠,他还是怂了。事实上关大侠确实剁了不怂的庞德,虽然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这二逼的话太拱人火儿。

那些有勇气死节的人,就算最后没死成,也会得到人们的敬重。因为他们已经证明过自己了。很遗憾良将于文则没扛过这一关。殉命死节并不一定是必须,这不会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真正重要的是,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你做出了什么选择。

那么于禁是不是有必要选择死节呢?

战国策里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战国策.赵策》:“晋阳之孙豫让事知伯,知伯宠之,及赵襄子杀知伯,豫让逃山中,曰:‘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赵襄子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豫让的老主顾范氏和中行氏都被知伯干掉了,但这两家对豫让都仅仅是普通的待遇。于是豫让也以很普通的忠节回报他们。但是知伯以国士的待遇对豫让,于是赵襄子杀死知伯后,豫让不惜自残,也要以命相报。最后赵襄子也成全了他殉节的志望。

吕布对张辽,绝对谈不上有多么了不得的恩遇,肯定不如高顺。于是张辽也仅仅以众人报吕布,高顺则以死相报。哪怕后来吕布疏远他,也要报答之前的恩情。刘备对关羽、曹操对关羽,都是国士的待遇。关羽刚刚投降的时候,肯定也遭受过非议。但是他用行动证明了,他不是一个急于寻死来展现忠诚的莽夫。先杀死颜良报了曹操不杀的恩情,立下了足以回应曹操礼遇的功勋。再舍弃荣华干冒大险重投一穷二白的刘备,以超越生死的姿态展现忠义无双的臣节。牺牲一时的名誉,是为能真正的以生命来报偿对自己国士遇之的刘备,遂以国士报之,天下无双。关羽对刘备三十五年多国士之遇的报答,无愧天地人神。

曹操对于禁,绝对不是众人遇之。建安二十一年他就假节钺了。在刘备那边,这是关羽、张飞、马超的待遇。虽然未必有到国士遇之的程度,但绝对比庞德一个区区三百户亭侯的杂号将军要强。至于于禁在三十年的征战生涯中是否立下了足以报效曹操的功勋,这见仁见智。

但在面对殉节时,于禁的选择毫无疑问是让曹操有些心寒的。更糟糕的是有庞德这个愣头青把标准线给拉高了,弄的老于很被动。何况曹操是个值得为之殉节的人。

没必要苛责于禁,当时的于禁应该差不多也到暮年了。殉节并不一定就是高尚的,会令人轻视的原因是不舍得以殉节的勇气报答君主的知遇。在那个时代,身处一群轻生死重然诺,追求生命意义,以垂名青史为志愿的人之间。“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实在太令人遗憾。乱世里,长命百岁并不值得追求。这也许在现代人看来是毫无疑问的正确选择,只是当时的价值观,更看重灵魂的重量。

至于曹丕那个坏蛋。他干的不似人主的事儿太多了,根本数不过来。只是又体现了一把他文人气的小心眼儿,跟当年当众骂张绣比起来,这都不算个事儿了。话说回来,我一直对于禁的谥号很感兴趣。他死后得了个谥号,‘厉’侯。这显然是个恶谥。

“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

问题是,杀戮无辜、暴虐无亲、愎狠无礼、长舌阶祸,这四条,和于禁似乎不太对的上。听着不像“最号毅重”,“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的于禁。我不由得想,扶邪违正这一条,在这里具体是什么含义。‘违正’毫无疑问是指失于臣道,那么‘扶邪’是什么呢?于禁投降期间是不是还干了啥别的事儿?当然这完全是个人思维发散的臆想,别当真。

P.S.

现在网上有两种对于禁投降的解释。

一种是诈降说,分析于禁投降动机是按照曹操指示故意诈降,带着三万降卒故意耗费关羽的军粮。这根本是异想天开。不管是多厚道的人,除了解放军,谁没事儿会给战俘一天三顿吃个饱,让他们养足力气好闹事儿啊。而且还是在中古时代。这种说法完全是基于现代人上帝视角的揣测。

第二种说法是于禁投降是为了保住手下兵将的性命。这是典型以现代人的价值观看问题,古代降将和降兵根本两回事儿,砍了主将,把剩下的中级军官和降兵收编,或者解散,类似的例子太多了。以这个作为于禁投降的理由,根本立不住脚。只能说现代人太善良,考虑问题都太有人道主义关怀。最主要的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说法大概其是十几年前在一个论坛从我嘴里说出去的……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