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王朝,北宋延续了唐朝的开放繁华,但是却没有他大唐的威严。
甚至在亡国的时候还发生了靖康之耻这样的国耻,虽然宋朝开始的方式并没有流太多的血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当时在兵变以后宋太祖为了稳定北方所以就得需要很多的粮草,光凭自己的国土是不够的,于是就看准了身在四川的后蜀。此时的后蜀皇帝非常的昏庸无道,全国的官吏贪污受贿的非常多,皇帝却对此不闻不问,国家早就就、已经被这些官员弄得乌烟瘴气了。
但是这里却非常的富足,粮草充足正好可以用来保持宋军的后勤。于是宋太祖就派人去在攻打了后蜀,后蜀的军队根本就不堪一击,凭借着一些地形他们受了一个多月,此后就被宋军全境占领了。宋军趾高气扬的进入四川,那下一步就可以进入云南了。但是实际上四川并不安定,很多的皇室贵族还组织各种反抗活动,这让宋军不得不在此安置很多的士兵。此外还偶遇一个因素,那也可能是宋朝的运气不好。北方的邻居一直都是千百年来的劲敌,这次到了宋朝以后全被他遇见了。
先后有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辽人等等,这些都让宋朝吃尽了苦头,他们不得不保证巨大的兵力在这上面。但是宋军的战斗力我们都知道是很弱的,国家偏于安稳。这和上层的统治理念是分不开的,宋朝的统治者号称仁义治国。他们乞求和平,不愿意对外战争。国家的政策也是和重文轻武,全国都是这样的心态。以至于再后来宋朝一直就是赔钱消灾,不过这就是抱薪救火罢了。
964年11月出于把控天府之国四川的粮草,为平定北方提供坚实后盾的考虑,时任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下令任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主帅展开灭后蜀之战。
由于后蜀国皇帝孟昶对贪官污吏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那时的后蜀国上下早已被贪官掏空,士兵战斗力极其的薄弱,所以王全斌仅用66天就拿下了全川,即965年1月迫使孟昶举国投降。
当宋朝官兵走进成都城的一瞬间,那叫一个趾高气扬。至于为什么王全斌不乘此机会继续西进,灭掉大理国将当时已经脱离中原政权的云南收入囊中。
首先是四川不太平,虽然965年1月后蜀国王室已经投降,但是后蜀国的权贵并没有放弃抵抗,尤其是当王全斌所部为了个人利益大肆收刮蜀地财产之后。
蜀地权贵对宋朝的统治未来可谓是伤透了心,965年下半年蜀将全师雄揭竿而起,以“兴国军”的名号席卷了整个后蜀国旧地,王全斌所部不得不忙于平蜀乱,根本没有能力和精力继续进军西南。
再而云南当时的开发程度,放眼整个华夏大地都是极其落后的存在,占领它的成本极高,需要每年大规模的中原政权输血,而刚灭蜀国之时的宋朝根本没有这个实力。
当时大宋王朝虽然宣布自己继承了唐朝的大统一政权,但是从事实出发它并没有做到,首先在北部地区草原民族契丹崛起,再而长江以南地区的南汉、南唐、吴越等政权依旧活着很舒服。
大宋王朝基本还属于“四面楚歌”的地步,它想突破这个困局,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仅有的力量用在刀刃上,而将兵力和财力消耗在尚处野蛮状态的云南地区显然不不明智。
因而当后蜀灭亡之后,赵匡胤从轻重缓急的排序中选择将云南问题给搁置了, 且为了安抚云南地区的大理国,杜绝其在背后捅刀子,同意了依照唐朝末年的既定事实,大理和大宋以大渡河为界。
当然计划制定之初,赵匡胤并不是彻底放弃云南,他是想将北方的势力安定之后,再回身杀回马枪,但是遗憾的是终宋朝数百年国运,它都没有解决北方威胁问题。
先是契丹人、紧接着女真人,再后来是西夏人、蒙古人,大宋王朝就从来没有喘过气来,慢慢的大宋王朝灭掉大理国的心就消失了,只求对方别背后插刀就好。
最后说个大宋王朝不干掉大理国的一个核心点,即是大理国的皇族识时务,整个国家“以佛立国”,用“儒释”治国,国家对外的态势也是完全防御。
他不扩张即代表着不会进一步威胁大宋王朝的利益,而它的不威胁,对于苦苦支撑北方战线的大宋王朝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大宋王朝从情感上没有了攻击大理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