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乌台诗案中,王安石为什么要为苏轼求情

"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苏轼、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两人一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不可否认的是,在文学成就上,他们不相上下,惺惺相

惜。但是,在政治立场上,苏轼和王安石却是站在敌对的立场。乌台诗案中,苏轼差点丢了性命,身为政敌的王安石却为了苏轼向宋神宗求情。这下可让人纳闷了,

堪称古代文字狱典型案件、人人避之不及的“乌台诗案”中,身为政敌的王安石为什么还要为苏轼求情?

当然,在分析乌台诗案中,王安石为什么要为苏轼求情这一问题的时候,得先了解一下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儿。

所谓乌台诗案,其实也就是宋神宗时期的一桩文字狱。苏轼44岁那年,调任湖州,例行公事的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在文章的结尾多发了几句牢骚,“陛下知

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简单的几句话,成了乌台诗案的导火索。这里插一句,“乌台诗案”这个名称的由来。“乌台”,

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于是御史台也称为乌台。苏轼的这个诗文案件最先由监察御史告发,然后苏轼也是在御史台受审,所以,

这个震惊朝野的案件就被称为“乌台诗案”。

身为北宋王朝享誉盛名的文人,苏轼和朝中许多人交好。锒铛入狱之后,众多好友都在宋神宗面前求情,这当中,包括了曹太后和苏轼昔日的政敌王安石。乌台诗案爆发后,身为改革派的王安石居然没落井下石,反而给苏轼求情,个人觉得这其中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苏轼是北宋文坛上数一数二的人物,是个才华横溢的文臣。同样的,王安石也是北宋文坛上的风云人物。苏轼和王安石作为站在文坛巅峰的两个人,自然会惺

惺相惜,哪怕是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乌台诗案之后,王安石之所以会为苏轼求情,我想,王安石本意并非是将苏轼逼上绝路,仅仅只是在政治上挫一挫他的锐气。

苏轼和王安石,朝堂之上针锋相对,但是放眼当时北宋整个文坛,能与苏轼一较高下的,大抵就是王安石了,所以说,王安石不忍心苏轼这样的文豪命丧在这些莫须

有的罪名这下,所以,乌台诗案后,王安石开了金口,为苏轼求情。

其次,宋太祖曾经立下誓碑:子孙为皇帝者,要优待前朝宗室之后裔,且不得滥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否则天必讨灭之。之后继位的皇帝,莫不遵从太祖的誓

碑。王安石变法当时正在相继进行,如果宋神宗杀了苏轼,他将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他开了本朝杀士大夫的先例,届时将会引起民愤,变法或许将被耽搁。

第三,宋神宗本意并不是要杀苏轼,就宋神宗本人而言,其实是相当喜欢苏轼。乌台诗案,只是想惩戒一下,没想到事情闹大了,收不住场。苏轼的才情让他不忍痛

下杀手,却找不到合适的台阶或者是借口赦免苏轼的死罪。所以,这时王安石出场了,帮助皇帝找台阶,一句“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也让宋神宗意识到自己确实是

不该杀了苏轼。

事实上,乌台诗案爆发后,王安石之所以会为苏轼求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苏轼一旦死了,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和改革将会受到影响。所以说,王安石还是站在自己改革者的角度,在乌台诗案中积极为苏轼求情,因为他的变法不能停止啊!"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