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德川时代的教育是怎么样的?是通过身份等级来划分的吗

德川时代以前,学校教育衰落,武士只能在家庭或寺院里受教育。如前所述,德川中期以后学术思想昌盛,学派林立,学校教育也随着发达起来。不用说武士受高水平的教育,就是平民识字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德川末期在男子中有40—50%的人识字,女子中有15%的人识字。

因身份等级制的关系,武士和平民所受的教育不同,学校也异。武士的学校教育可分为幕府直辖的学校和各藩设立的藩校。整个德川时代幕府直辖学校有21所,藩校有219所(其中187所是公元1751年—公元1867年设立)。幕府直辖学校以昌平簧(也称昌平板学问所)为代表,前述五代将军纲吉命林罗山之三代孙林凤冈为大学头,后由林家世袭主持这所学校。公元1790年幕府在此发布“禁止异学令”,从此成为专门传授朱子学的最高学府。该校招生对象是幕府的家臣——旗本(上级武士)和御家人(下级武士)的子弟。教学内容有经书、历史、诗文,教科书指定为孝经、四书、五经。不过至幕府末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昌平板学问所的课程也进行改革,改为经科、中国史科、日本史科、刑政史科,学生可以自选。昌平簧除江户本校外,幕府直辖领地还设有分校,教育在各地任官的幕臣子弟,如长崎的明伦堂、甲府的征典馆、骏府的明新馆、佐渡的修教馆、日光的学问所等。分校也都以儒学教育为主,由本校派遣教官授课。

当初藩校较少,而且大部分是利用儒家的私塾和藩主的圣堂(孔庙)改建的。德川中期以后各藩竞相设立藩校,为本藩改革培养人才。从而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和幕府直辖的昌平坂学问所有所不同,进行了许多改革。如萨摩、长州等西南诸藩重视实学,除经、史、诗文外还增设算术、医学、天文等学科,而且打破身份等级制,准许平民子弟入学。

平民的学校教育可分为寺子屋、乡校和私塾。寺于屋是平民子弟的初等学校。镰仓时代由来寺院兼有教育机关的作用,吸收武士、平民子弟入学(“入寺”),学生称为“寺子”。室町末期寺院多教平民子弟。德川中期除寺院外,儒家、浪人、医生、神官、僧侣等也设塾,仍沿用旧名“寺子屋”。寺子屋的课程主要是习字、读书、珠算,教科书用训蒙读物、“往来物”(尺椟文)等,按内容可分为教训、社会、地理、实业等科。寺子屋的开设管理者和教师(师匠),大多数为农、工、商或医生等平民百姓:农村中大多数为村长(庄屋)、村吏等上层分子。寺子屋普及时全国达1.5万所,维新后大部分改为私立学校,成为近代学校的前身。

乡校是农村里的初等教育机关,它和寺子屋不同的是幕府和诸藩直接计划监督设置,或由藩内有权势的人出钱设立,或经幕府藩厅批淮由民间有志之士设立。教育对象是平民子弟,不招收武士子弟。乡校重视道德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读、写、算等日常生活必需的知识。因乡校是公费开办的,开设不多,天保年间(公元1829年—公元1843年)只有13所,寺子屋部有1987所。

私塾大部分是学者出资在私宅开设的高等专门教育设施,因而得名。这里不问身份出身,只要自愿都可以入学,学生年龄一般较大。德川中期以后私塾非常发达。这是由于时人势力兴起,打破了文化教育由领主、豪商垄断的局面。私塾里学风自由,不受拘束,所以极为昌盛,如伊藤仁斋的古义堂有学生3000名。私塾传授的高等专科有儒学、国学、洋学和医学等,按老师的专长和兴趣而设,且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如伊藤仁斋在京都开设的古义堂以道德教育为主,以培养“圣人”为理想;获生祖株的蒙园塾以文章为主,培养从事实际研究的学者。此外三宅石庵和中井(上秋下瓦)庵在大阪开设的怀德堂培养町人学者,绪方洪底在大坂开设的适适斋培养西医和各种洋学家,石田梅吉的弟子手岛堵庵在京都开设的明伦舍则培养工商业者,吉田松阴在长州开设的松下村塾多出维新志士。私塾在日本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治维新后成立的高等学校许多是在私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福泽渝吉在江户设立的庆应义塾,后来发展为庆应大学。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