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最热议的电影便是《悟空传》了,它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很多人都读过今何在的原著,当年那句很中二的呐喊至今读来仍汹涌澎湃: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刚刚上网搜了一下数据,发现票房已过4亿,还挺不错,但口碑蛮差,豆瓣评分已从6跌落到5.5。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虽然作为原著党,我个人不太感冒。
借着这部电影上映的时机,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孙悟空荧幕形象的演变史。
1.《盘丝洞》:荧幕中现存最早的孙悟空形象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中国影坛掀起了一股从传统文学及神话故事中寻找古装片题材的潮流,并杂糅武侠、神怪、打斗场面,以满足时人的观影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西游记的故事开始被搬上荧幕。
早在1926年,孙悟空的形象就己经出现在了默片《孙行者大战金钱豹》中,但也仅有史料记载,原片早已亡轶。现存最早的孙悟空荧幕形象来自1927年但杜宇夫妇拍摄的《盘丝洞》。
这部电影被誉为中国早期最著名的默片之一,上映后引发巨大的观影热潮。不仅在内陆,在东南亚更是取得空前好评。据记载,《盘丝洞》影片公映后万人空巷,不但场场满座,连南洋各地也来购买拷贝。这一部片子,使但杜宇夫妇赢得了五万元的盈余。
在当时,一般的明星公司对外宣称其注册股本有五万元,但实际大概只有一万多。因此,五万元的盈利几乎是一个奇迹。
但这部影片也是高票房低口碑。但杜宇的兴趣点是影片在视觉上或美术上的创造,而主题仍旧是劝诫世人跳出七情六欲的魔网这样的传统观念,当影片最后蜘蛛精被孙悟空的三昧真火烧出原型时,打出了“只为了情欲一念,卒至自焚终身”的字幕。
因此,时人评价它是带有封建残余毒素的一部电影。
(这部影片带有大量的情色画面,当时有媒体讥讽《盘丝洞》“为上海公司实行其扩张所发明‘脱衣裳派’影片之新成绩”。上图为蜘蛛精打斗剧照。)
对于孙悟空的形象,但杜宇在宣传时也只是强调了服装的精良与巨大的花费,当时的影评人也基本没有提及他的人物性格,而把关注点放在了七位美艳的蜘蛛精上了。
2.第一部获奖的动画片《铁扇公主》
1941年,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上海上映。这部电影原计划命名为《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但鉴于1937年迪士尼动画片《白雪公主》的广受好评,为了商业因素而改名作《铁扇公主》。
这部动画片上映后受到海内外一致好评,并荣获了奥斯卡八项小金人奖,成就空前。
故事以孙悟空为主要角色,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与沙僧三人三次向牛魔王妻子铁扇公主借芭蕉扇。在屡遭拒绝之后,师徒四人团结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终于打败了作为大反派牛魔王,逼迫铁扇公主交出了芭蕉扇。
影片在开场的字幕中这样写到:“……实为培育儿童心理而作,故内容删无存精,不涉神怪。仅以唐僧等四人路阻火焰山,以示人生路途之磨难,欲求经此磨难,则必须坚持信念,大众一心,方能获得此扑灭凶焰之芭蕉扇。”
满满的正能量,满满的主旋律。
这部影片是在日本侵华期间拍摄的,它是部英雄电影,目的就是为了树立一个不畏艰险的英雄形象,以激励人民群众团结一心。
所以,影片摒弃了孙悟空原型中的反叛精神,极力塑造他一心只为大众利益而奋斗的雷锋精神,是典型的“伟光正”。
3.绍剧《三打白骨精》与毛泽东
过去的语境中,孙悟空被视为一个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斗士,与之相关的便是那句众人熟知的诗词:“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这两句诗与绍剧《三打白骨精》息息相关。
1960年,革命影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由浙江绍剧团编排演出。该影片根据《西游记》故事改编,但删减了宝象国那一段。
故事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后,却被是非不分、不明真相的唐僧赶跑了,直到后来被妖怪抓走后,唐僧才追悔莫及。幸好逃脱的猪八戒请回了悟空,二人合力救出了唐僧,随后师徒和好,再次一道西天取经。
故事的主题,强调了只有齐心协力、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事业的成功,充满了“革命”的教化意味。
1961 年 10 月间,浙江绍兴剧团来到北京出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看后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赠与绍剧团,题为“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毛泽东随后也看了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并读到了郭沫若的这首诗,于是写了那首著名的和诗,并让康生转给郭沫若。诗题为“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而郭沫若收到毛的和诗后,又赶紧加班加点地再和一首,题为“再赞《三打白骨精》”:
赖有晴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 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 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 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次来。
毛泽东的这一番举动,不仅让这部《三打白骨精》家喻户晓,而且也给孙悟空的形象定了性:革命的打手。
4.86版《西游记》的刻意美化
改革开放后,阶级斗争与革命浪潮褪去,人性的光辉开始被不断发掘出来,86版的《西游记》便是诞生在这种大环境下。
与吴承恩原著及之前的《西游记》改编作品相比,杨洁导演的《西游记》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加入了唐僧的爱情元素。
原著中,唐僧四人一进入西梁国城中,周围的百姓便兴高采烈的大喊:人种来了,人种来了!而女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是色欲顿生,还没见到唐僧便想着要与他阴阳相合,“寡人以一国之富,愿招御弟为王,我愿为后,与他阴阳配合,生子生孙。”
见到唐僧后,女王的表现更是不堪,“女王看到那心欢意美之处,不觉淫情汲汲,爱欲恣恣,展放樱桃小口,呼道:大唐御弟,还不来占凤乘鸾也?”面对女王的情意,唐僧只是一味的欺骗,等到通关文牒弄到手后,便翻脸无情。
但这一切到了86版《西游记》中却全然变味,女王变成了一个痴情女子,唐僧也并非无动于衷,一句欲言又止的“若有来生”将他内心的波动表现的一览无余,再加上那首情意绵绵的《女儿情》作配乐,画面不要太美。
与唐僧一样,这一版本的孙悟空也不再化身教化英雄,好斗、风趣、急脾气等等人性化的一面逐渐回归。然而,六小龄童的孙悟空仍旧是完全的正面人物形象,与原著相比,是刻意地进行了美化的。
比如三打白骨精这一段。我们知道,唐僧只是一介凡人,并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他实际上无法分辨真伪。
而孙悟空每次都是一棒子了事,而不愿多作解释,之后再加一句我老孙知道他是妖怪变的。这如何能说服唐僧,再加上猪八戒在一旁的挑唆,唐僧最终赶跑了孙悟空。
到了86版的《西游记》中,为了衬托孙悟空的高大形象,导演刻意增加了白骨精杀害两位老人和他们女儿的情节,以突出白骨精的凶残与狡诈。
5.《大话西游》的恶搞与颠覆
《大话西游》的经典用不着我再多费口舌了。
这部影片的台词充满着大量港台地区的口头禅,如三八婆,i服了you,stop等等,电影中的人物也多是一些小人物的形象设计。更重要地是,它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孙悟空形象,把猴子彻底地人化了。
影片的冲突从人、神、妖之间的善恶转变成了人性中责任与爱情的矛盾。当紫霞仙子被牛魔王刺中身体时,头戴紧箍咒的孙悟空不愿放手又不得不放手的凄美场景让无数人一再动容。
鉴于大家都太过熟悉这部电影了,我就点到即止了。
6.《西游·降魔篇》的暗黑
2013年上映的《西游·降魔篇》,是星爷对西游故事的又一次颠覆。除了对爱情元素的一以贯之外,孙悟空的侏儒身材、魔鬼脸蛋、残暴品性引发了人们巨大的争议。
一些人说,星爷的西游才是真西游,完全还原了吴承恩故事的精髓,而我们过去一直被86版的《西游记》给骗了。暗黑才是原著的精华,《西游记》不是童话故事,它立意很深。
老实说,这些人恐怕不少是刷软文的水军。
的确,影片中的孙悟空形象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吴承恩在书中的描写。
原著第二十回中,当人们看见孙悟空时评价他是:“拐子脸、别颁腮、雷公嘴、红眼睛的一个疹病魔鬼”。第三十六回又这样描写他的外貌,“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象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
可见,原著中的孙悟空的确长得如恶魔一般丑陋,然而这只是他的外形。原著中,孙悟空虽然有许多叛逆、好斗、凶狠的表现,然而本质上他只是一个不明事理、好奇贪玩、爱面子又最贱的猴子罢了,远不是一个令人憎恶的恶魔形象。
但在星爷的《西游·降魔篇》中,孙悟空不仅外形丑陋,内在也是一个妖魔,对驱魔人、空虚公子、段小姐等的残杀,拔光玄奖的头发等等行为,无一不体现着他的深深魔性。
所以,相比原著,星爷的西游仅取其形,而大胆地进行了黑化处理,放大了孙悟空的魔性一面。
简单的一个小结
孙悟空荧幕形象的变化,体现着时代的浪潮。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盘丝洞》等是最早的商业片,只完成了对孙悟空荧幕形象的初步展示。其后随着抗战的爆发,抗战英雄主题成了孙悟空形象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孙悟空又再一次服务于革命的教化作用。
改革开放后,阶级斗争的革命思潮烟消云散,对人性的赞美成了新时代的刚需,于是有了86版的《西游记》。然而当时仍旧是改革初期,孙悟空的形象中虽然加入了一些有人格色彩的内容,但大体仍是一副完美的正面角色。
9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引发了新的思潮,对经典的反传统结构成为一时风尚,伟光正的英雄成了嘲讽的对象,于是有了人们对那个好色、怕死、贪财的小人物至尊宝及爱对着镜头放屁的反传统英雄孙悟空的追捧。
新世纪以后,电影的商业化脚步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电影的视觉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大制作、大场面层出不穷,特效也占据越来越多的比重,星爷及徐老怪的西游故事便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出发。
至于最新的《悟空传》,只能说商业化很成熟,然而套路太多,对于人物内在的冲突挖掘不够,使得所谓的爱情、所谓的与命运抗争都如无根之萍一般,太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