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七年,蒙骜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太史公的一句话,引出了一个令人稍微感到有些陌生的名字,这人便是蒙毅。
在史马迁的《蒙恬列传》中,主要记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迹。说到蒙恬,大家都不陌生,那个在历史上曾经”却匈奴七百余里,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史记》蒙恬将军传:(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西北斥逐匈奴,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黄河)……”,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
蒙恬是蒙毅的哥哥,作为在武将之家成长起来的蒙恬,从小的志愿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像他父亲、祖父一样,在战场上永远以站立的姿态,维护身后的秦国子民和土地。本就出身名门,天资聪颖的蒙恬,在环境和自身的影响之下,逐渐养成了较高的军事素养。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任命为将军,率领三十万人的庞大队伍,向北进军进攻匈奴,在匈奴手里收复了黄河以南土地,修筑长城一万余里,其后驻守该地十余年,这十年蒙恬风雨无阻地坚守岗位,深得始皇帝的推崇和信任。
而他的弟弟蒙毅也是个优秀的人才,司马迁:“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司马迁为这两兄弟的遭遇感到惋惜,而司马贞评价说:“蒙氏秦将,内史忠贤。”不管是弟弟蒙恬,还是哥哥蒙毅,都是秦国优秀的贤臣,苏轼也说:“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兄弟二人一个在外保家卫国,一个在身处内政,为始皇帝分担烦忧,二人极其受到始皇帝的重视,甚至蒙毅掌朝政,官拜上卿,在内辅佐秦始皇,和始皇帝的关系极好,还一起和始皇帝同乘马车,居内则侍从秦始皇左右。
蒙毅,出生年月不详,秦国名将蒙骜之孙,蒙武之子,蒙恬之弟,秦朝大臣。蒙氏家族三代仕秦,忠心不二,攻城略地,出生入死,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毅跟哥哥一样,在名门成长起来,从小跟大哥蒙恬一起学习兵法,抱负远大。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蒙毅的父亲蒙武,在公元前224年,担任秦国的副将,与另一位秦国名将王翦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
蒙氏家族一直深受秦始皇的信任,蒙氏三代为秦国效忠,一直延续到蒙恬、蒙毅身上,由于家世的关系,蒙毅的哥哥蒙恬,得以担任秦国将领,率领秦军攻打齐地,也曾经率领人马击退匈奴,守卫边疆,维护秦国边境的和平,而弟弟蒙毅则在内政,头脑精明的蒙毅,为始皇帝分忧解难,秦始皇信任夸奖蒙毅,外出陪秦始皇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秦始皇左右,官至上卿。
蒙毅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从来没有乱用他的职权,甚至在面对权臣赵高犯法时,他也没有徇私,而是秉公执法,蒙毅依法惩治他,蒙毅依照法令判处赵高死罪,但是始皇帝不忍心,就赦免赵高并恢复了他的官职。就是这一次,赵高将蒙毅记恨,并且为蒙毅的死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