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保护:未经授权允许,严禁转载。】
导读:在我国古代是一个由皇帝统治的封建社会,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病,其中皇帝为了拉拢臣子达到某种目的,为了保证臣子们对自己的忠心,达到巩固自己对江山社稷的统治,将一些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发给自己的功臣和忠臣,以示宠幸,这些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较为宽泛。其中有一部分凭证尤为特殊,皇帝为了表彰一些功臣的杰出贡献,颂其美德,是镌刻在铁制的器物之上,赋予了功臣所在家族以后犯下杀身之罪时,可免去死刑等相应的刑罚,这种凌驾于法典和王权之上的特权通过授予凭证来表现,这种超越王权及法典的免死金牌便是所谓的丹书铁券!
相传“铁券”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民间俗称“免死牌”.根据史料记载:其制法为熔铁铸瓦,状如蒸笼,断而为二,形如板瓦,是封建帝王颁发给有功之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其中受券人与朝廷各执一半。
在明代时期,金书铁券按等级划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二等,侯爵分为三等,伯爵分为二等。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铁券大体是每等在高和宽两方面都递减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
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大封有功之臣,获封公爵的有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6位重臣,获封侯爵的有28人,他们均被赐予看金书铁券。此后,朱元璋还陆续向新建立勋业或晋升了爵位的功臣颁赐铁券,也是有史以来铁卷同一时期颁发最多的时代,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赐予铁券。在明代中后期,仍不时有功臣及功臣后裔获赐铁券。直到明代末年,刚即位的崇祯皇帝出自麻痹奸宦魏忠贤的谋略,还给其侄子魏良卿等颁赐铁券。
而与唐朝的相比之下,明代金书铁券的券文就大不相同,其中有两个非常值得瞩目的地方:其一,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其二,免死的次数较少,孙子不免死。明代金书铁券的这些特点,表明在明代初年朱元璋确实希望能兑现他对功臣们的免死承诺。
相信许多水浒爱好者都知道,在宋朝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自称“小旋风”的柴进家中便有一件护身护家的宝贝,名叫“誓书铁券”。“你不知!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 誓书铁券’,无人敢欺负他。”第五十二回,写柴进被知府高廉抓进衙门,柴进说:“小人是柴世宗嫡派子后,家间有先朝太祖‘誓书铁券’。”此回的另一处,则称之为“丹书铁券”。
这样一块保命的“宝贝”,因为其具有免死的特权,所以民间又把丹书铁券称作是“免死金牌”。连死罪都能免,更何况其它的法律呢?因此,丹书铁券除了为持有者带来无上荣光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隐形特权。
“丹书铁券”的相关制度始于汉代。根据史书的相关记载,汉高祖刘邦夺在登上皇位后,为了加固自己统治开始笼络众有功之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帛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这是有关丹书铁券的最早记载。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以金为匮,以石为室,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
相信丹书铁券的出现绝对不会是独一偶然的因素,而是跟它的渊源和原因有关。且具有盟誓信诺性质,因而铁券的出现与古代的盟誓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盟誓,是指人们用言辞共相约束。盟誓由来已久,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那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生命等认识有限,人们产生了灵魂不灭、万物有灵的原始世界观。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使盟誓的存在有了思想基础。与盟者向神灵祖先祷告、订约,并发誓遵守。利用鬼神的为力加强盟誓的双方的约束力。《诗·卫风·氓》中云“信誓旦旦”。在盟誓的过程中司盟或诅祝要撰写盟誓的言辞,即“载辞”,并将盟辞记于简册上,作为凭证。之后,“既盟则贰之。”可见,盟誓的载书有两份,一份作为存档的副本收藏保存,以后若有纠纷,以为凭据。另一份埋于地下或沉于河中。盟誓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但其实质是为统治者政治服务的。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中央权威、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政治作用,所以,盟誓制度一直被后世沿袭。铁券是盟誓制度演变的一种新形式,丹书铁券作为盟誓制度的文化载体之一,同样也是分为两部分,受券人与朝廷各执一半。
铁券自肇始后,名称亦有所不同。西汉时,称之为“丹书铁契”,也称之为“符”。史载:“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汉书·高帝纪》载,“甲申,始剖符封功臣曹参等为通侯。”从“铁契”这个名词来看,体现了很明显的盟誓契约性质。而将铁券称之为“符”,也是侧重于铁券作为盟誓信物的特征。可见,在西汉初期,“丹书铁契”和“符”称法上虽有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东汉时已称之为“丹书铁券”了。东汉初,博士祭遵给东汉光武帝刘秀上疏中说:“昔高祖大圣,深见远虑,班爵割地,余下分功,著录勋臣,颂其德美……丹书铁券,传于无穷。”从这段材料推测“丹书铁券”最晚在西汉末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名称自出现便深入人心,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在这种“免死金牌”诞生的最初,有无免罪和免死等许诺还不得考证,但仅作为一种加官进爵、封侯纳妾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常因细故获罪,直至被处死。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发给皇室宗室、亲近大臣的“铁券”是作为护身防家之用。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颁发“铁券”已较为普遍。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予“铁券”,也给宠宦、宦官颁发“铁券”。到宋、元、明时期,“铁券”颁赐逐渐趋于完备。现今玉存的五代吴越王钱谬的铁券最为珍贵。它是唐昭宗李哗乾宁四年赐给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钱谬的,以奖赏他打败董昌保全浙江的功劳。
钱鏐,唐末临安人,刚出生时,因为相貌异常丑陋,父母就想把他丢到井里淹死。婆婆心中不忍,就把他救了下来,因此,人们平日都叫他“婆留”。直至发迹后才改名与“留”同音的“鏐”,叫作钱鏐,钱鏐年轻时以贩私盐为生,后来吃粮当兵,由于打仗十分勇敢,逐渐做了将领,并且越做越大。先后败王郢,破黄巢,平刘汉宏,擒董昌,战功赫赫。唐昭宗乾宁四年封他为镇海、镇东两节度使,并赐以铁券。券上刻唐昭宗的诏书,诏书全文共333字,全部用黄金镶嵌。诏文主要褒奖钱鏐削平那个自称罗平国王的威胜军节度使董昌,称赞他“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志奖王室,绩冠侯藩。”
可惜时日如梭,没有多久李唐王朝便灭亡了,钱鏐自己经营了吴越国,铁券即被供于祖庙。以后赵匡胤统一全国,建立了北宋,钱鏐之孙钱俶向宋纳土称臣,诏于开封居住。但铁券仍留在杭州钱氏祖庙。淳化元年,宋太宗命杭州守臣将铁券送到汴京,太宗观赏后仍将其赐还给钱俶之子钱惟濬,惟濬死后交钱惟演,铁券遂收藏于京师昭化坊赐第。钱惟演死后,铁券交由其仲子钱晦保管,继而又转给惟演之孙钱景臻保管。其间宋仁宗、宋神宗都曾专门观赏过铁券。北宋末金兵入寇,钱氏举家携券南逃,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钱景臻的儿子荣国公钱忱侍奉他的母亲秦鲁国大长公主避地临海。宋高宗赵构即命于台州赐第,第在临海城内美德坊。钱氏铁券从此“落籍”台州,成为台州钱氏的“族宝”。德祐元年,元兵攻破临海,钱氏有个家人带上铁券南逃,途中落入黄岩泽库。
元文宗至顺二年,有个渔人在黄岩泽库地方撒网打鱼,随网捞得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渔人也不知是什么宝贝,就用斧子斫了一斧,从斫开的斧痕中看来看去,既不是金,又不是银,只是一块黑铁,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便将其丢在屋子的角落里。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渔夫的邻居——一个老学究看到了,他见铁块上有字,虽然并不知道钱氏铁券的价值,还是按铁的价钱买了下来。当然,渔夫和学究都不知道这333字是用黄金镶嵌的。后来有人将这一消息报告给钱氏十四世孙钱世珪。世珪花了十斛谷子换回了这块铁券,这一宝物总算重又回到了钱氏手中。可惜的是,只因浸水太久,嵌在后半段的金字大多都剥落了。
钱氏家传的铁券还有一段逸史。钱谬因功得券,深感皇恩浩荡, 一直把铁券奉为命根子而着意保管。但到了北宋开国后,昊越国已不能独立存,当时的吴越王审时度势, 决定纳土归降, 宋室优礼相待,钱氏铁券在北宋新王朝中依然有效, 故其子孙历代得以封王赐爵。南宋高宗朝, 还令钱氏将铁券送到朝廷亲览之, 后又御赐宅第, 供铁券之藏。从这些记载来看, 宋代的铁券基本是袭唐制的。唐代的铁券已经完全用金填字, 它实际上正名应叫“金书铁券”。
自铁券制从汉初肇始后, 历代帝王总是把它作为“固皇权” 的工具而加以利用。因为帝王们的贤愚不同, 喜恶差异大, 所以由铁券也引发了几出悲喜剧。南北朝时, 割据势力对峙, 城头经常变幻大王旗。史载, 北魏巴州刺史“始欣恐获罪, 阴来请降,梁武帝遣使以诏书、铁券衣冠等赐之”。结果梁武帝不损一兵一卒, 就扩大了自己的兵力和地盘, 后人评论说:“盖铁券之力也。”
唐德宗时期,中央集权衰弱, 藩镇雄悍崛起, 不听皇帝调遣。当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既解奉天之围,不获朝见, 因大怒。德宗遣中使谕旨加太尉, 赐铁券。怀光怒甚, 投券于地曰?‘人臣反, 则赐铁券,今赐铁券, 是使反也 ’”结果皇帝想用高官、铁券笼络也不奏效, 反而加速了李怀光的反叛。李怀光叛唐不久, 因失人心,终为部将所杀。
五代时, 后唐庄宗灭后梁颇得力于大将朱友谦, 庄宗曾亲“赐之铁券,恕死罪”。但事态的发展, 令庄宗一改初衷。后来他听信奸侈的谗言, 逐渐感到朱友谦有反骨, 终于捏个罪名, 将朱本人及其族人200余口一并斩绝。朱妻张氏临刑, 要刽子手从腰间取庄宗所赐的免死铁券, 嘶声呼叫:“此皇帝所赐也。” 抬出铁券来讨饶也无济于事, 刽子手们狞笑道:“正是今上叫斩耳!”
厉史上还有些“功高展主”或拥兵凯舰皇权的将相, 皇帝对其猜忌时, 常把颁发铁券作为防范措施。辽道宗耶律洪基即位后, 皇室权臣耶律重元握重兵,搜权威, 野心勃起。道宗虽察其心迹,但“欲擒故纵” ,除不断褒奖外, 又“册为皇太叔, 免拜不名, 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复赐金券”。这枚金券恍若麻醉剂, 更使耶律重元志骄气满, 胆大妄为, 最后被道宗抓住他的罪状, 一举剪除。其中水浒传第九回提到一位小旋风柴进, 他是前朝周世宗柴荣的子孙。宋开国后念柴家“禅位”有德, 也颁发了铁券给周世宗的后人。但北宋末年, 柴进的叔父柴皇城虽有铁券在手, 高唐州知府高廉(的亲戚殷天赐竟霸占柴家花园, 并将柴皇城打死。
帝王常以颁赐铁券作为一种特殊的恩宠,赏赐给勋功、重臣和将帅,对维护统治者政治,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积极的、重要的作用。铁券自出现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铁券不仅成为神圣君权的象征,也成为时人建功立业的标志和理想追求。
不得不说所谓的免死金牌是一把双刃的利剑,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免除死罪成为铁券最重要的内容和特征,用铁券誓词公然规定受赐铁券者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就在客观上允许拥有铁券者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恃权犯法,这既体现了君权的至高无上,又与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相矛盾、相冲突。在古代封建礼法制度森严的社会,很多时候,铁券免死只是流于形式。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并未真正兑现铁券免死功能,拥有铁券者的勋功之臣被诛杀的例子屡见不鲜,可见,铁券并非是万能的护身符。另外,铁券赏赐的同时还有大量物质上的奖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王朝中央财政的负担,铁券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不要随便相信承诺,因为承诺只有在当时是真的。”看来,即使是帝王丹书铁券的承诺,也很难保证。而在贪官酷吏恶霸地头蛇的眼里,“县官不如现管”,就像先前所说的殷天赐,当朝太尉叔伯兄弟的小舅子,纯属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就能将柴家这样显赫的前朝皇族逼到如此境地,可见,丹书铁券在某些人眼里甚至可能一文不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还真得“感谢”殷天锡,毕竟是他们使丹书铁券缺牙豁嘴,显示了它的本色,使众多有恃无恐的“金枝玉叶”不再自我感觉良好。
古人曾经倡导“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念,可惜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一个个丹书铁券暴露出了现实生活的赤裸裸的不平等,帝王们纷纷将“丹书铁券”赐予功臣,搞“法外施恩”,“铁”了心地偏袒爱护手下功臣,无他,只是权衡政治利益之后的缓兵之计罢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旦坐稳江山,牢控权力,“丹书铁券”又能奈何?承诺是手段,争取对方信任和卖命维护自己的统治是目的。
丹书铁券真的可以保命护身?事实证明,在古代那个以王权为上的时代,所有敢于挑战王权知法犯法的存在都不能独善其身免除刑罚,相比之下,丹书铁券更像是一种嘉奖的令牌,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其所包含的荣耀与信任!
【原创保护:未经授权允许,严禁转载。】(部分典籍来源网络)
《奇闻异录》:拒绝苟且,只发原创,打造10万+全网最具人文情怀的历史世界!每日《今日头条》独家首发最新最全的历史趣事,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