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万历皇帝出了个什么“馊主意”,让明朝擎天柱错失状元

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的科举考试中,出现了两个难分伯仲的考生,一个叫杨守勤,浙江慈溪人,另一个叫孙承宗,河北高阳人,也就是后来成为大明朝擎天柱的孙承宗,当然这个时候还只是一个考生。

这两人,一个文采飞扬,一个思想深邃,各有千秋,连见多识广的主考官也都拿不定主义,最后就决定,还是让皇上来定吧。

这时候的皇帝,就是那位奇葩到无极限的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拿来两人的卷子,看了半天,不知道是真的难以取舍,还是看不懂又不好意思说,反正看了半天也没说哪个更好。

但是,奇葩之人总有奇思妙想,万历皇帝突然想起来昨晚看的黄历,复杂得很,看得自己都快吐了也没看懂,既然咱考的是状元,那就让他俩来个背黄历得了。于是,万历皇帝就让人找来两本黄历,把杨守勤和孙承宗都叫来,说:“给你们俩一个时辰的时间,看谁背得多,谁就是状元。对了,要倒着背!”

杨守勤和孙承宗一听,还有这比法?果然是奇葩皇帝,想法就是出人意料!既然皇上这么说了,两人也不敢再废话,赶紧捧起黄历,哇啦哇啦背起来。

(图:杨守勤雕像)

说起来,杨守勤同学在这方面很有优势,因为他老爸是个民办教师,没什么能耐,光知道死记硬背,因此在老爸的培养下,小杨同学的记忆力自然好得不得了,一部《明朝那些事儿》背起来跟玩儿似的。

而孙承宗同学在这方面就差点儿了,人家讲究的是活学活用,不主张死记硬背,也从来没想过考状元还要背黄历,真他妈的!

最终,杨守勤同学赢得了满堂彩,要不是考官们还要等着回家吃饭,个别的还有一些高级娱乐活动,杨同学可能要背一晚上。

就这样,杨守勤同学凭借变态级别的记忆力,拿下了本科的状元。

可惜的是,杨守勤虽然拿了状元,但在官场上不是很顺,因为老爸老妈身体不大好,杨状元又是个大孝子,经常要请个长假回家照顾老人,所以很多重要的机会都错过了。再加上从小死记硬背惯了,不会变通,经常得罪人,这在官场上可是大忌,因此也一直没什么大的发展,最高只做到了五品官。

(图:孙承宗画像)

而另一位孙承宗同学,虽然错失状元,但在官场上却顺畅多了,一路做到了兵部尚书,还被皇上兼学生的崇祯封为太傅,官居一品,位极人臣。但更让人称道的,还是他在辽东的丰功伟业,让觊觎中原的满清不敢南下,堪称明朝后期的第一战略家。崇祯盛赞曰:“汉则孔明,唐则裴度。”被大家推崇备至的袁崇焕大将军,要不是有孙承宗给他撑腰,也很难有多大的作为。

除了状元和榜眼,这科的探花也很牛。这个人叫吴宗达,江苏宜兴人,看看他的官场履历吧: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封为礼部尚书,后兼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您先看着,我头有点晕,先去歇会儿。

(图:徐光启与利玛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科在三甲还出了一位大牛人,姓徐,名光启,当时名列三甲第52名。徐光启官至内阁次辅,但他最大的成就不在官场,而在科学方面。

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者,在天文、历法、数学、水利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交往密切,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对中国近代数学的影响极大。这还不是徐光启最重要的贡献,他最大的成就是编写了长达60卷的《农政全书》,涵盖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绝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