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中国人:群居的食草族》,雾满拦江著
一
民国时,有个加拿大传教士到了四川,1915 年生了个女儿,叫伊莎白。小伊莎白在四川土生土长,她有个记日记的习惯,记载了许许多多怪奇事件,其中有两桩“刁民坑爹”事件,极富戏剧性。
二
抗战史上,川兵出川抗战,是很激动人心的。
——最激动的是看热闹的人,真正上战场赴死,却是谁也不情愿的。即使是一家亲兄弟,也相互礼让,逃避上战场。
当时有两户人家,毗邻而居,黄家和铁家。黄家有四个儿子,铁家也有四个儿子。当地民团——民团负责征兵,类似于现在的人武部——民团要求,黄铁两家,每户必须出一个儿子当兵上战场。
黄家,四个儿子谁也不想上战场,吵成一团。最后决定抓阄,结果老大抓到了,穿上了军装上战场了。铁家,一团和气,不吵不闹不抓阄也不当兵,随你民团堵在门口大吵大叫,全当听不见。民团无计可施,只好就算了。
隔不久,又一轮征兵任务下来。民团再给黄铁两家各一个指标。黄家,再一次争吵,抓阄,又一个儿子抓到了,当了兵。铁家,关门睡觉,开门吃饭,对民团的征兵指令,理也不理。
就这样,黄家已经有两个儿子上了战场,铁家四兄弟却每天在门口晒太阳,幸福无比。
但是铁家知道,民团绝不会放过他们的,怎么办呢?于是铁家就来找黄家,说自己家里活儿比较多,希望能让黄家的一个儿子过去帮忙,铁家愿意付高价。黄家大喜,就让一个儿子去铁家打工。
从这天开始,黄家的一个儿子,白天在铁家干活,晚上睡在铁家。就这样过了一个月零六天,民团突然间深夜行动,径扑铁家,哐哐砸门,来抓铁家的儿子去当兵。铁家却是早有防备,四个儿子迅速爬起来,从后门逃跑了。
民团冲进来,发现炕上睡着一个小伙子,大喜,不由分说,绑起来拖走了。
第二天,黄家来找民团,说民团把自己的儿子抓来了,自己家已经有两个儿子当了兵,请求放过第三个儿子。这时候民团如梦方醒,才知道被铁家玩了。可如果放了人,又怕凑不够壮丁数。于是民团干脆耍赖皮,说:你瞎说,如果是你的儿子,怎么会睡在铁家的炕上?这明明是铁家的儿子。你要非说是你儿子也行,除非你给我们把铁家的儿子带来换人,否则没商量。
黄家知道被铁家算计了,只好去找铁家说理。可是铁家人早就躲起来了,想找也找不到。
结果,黄家四个儿子,三个当兵上了战场。铁家却逃过了兵役。
铁家已经够狡猾的了,但还有一个农民更狠,他把民团玩弄于股掌之间,还捎带发了笔小财。
三
当地有一家农民,也是好几个儿子,民团屡次要求他家派出儿子去当兵,农民置之不理,就是不上战场,民团很恼火,就于深夜突袭,砸门抓人。农民家早有所备,几个儿子立即组织抵抗,黑灯瞎火地打在一起,砰砰砰,农民的儿子们把多名民团的人打伤,乘黑逃走了。民团气急败坏,第二天一早,就把农民一家告上了法庭。开庭时,农民来了,舌战诸民团。
民团说:你们一家都是刁民,看把我们打成什么样了?
农民说:不错,那天夜里,我确实打伤了几名闯入我家的土匪,但土匪人多势众呀,还抢走我家好多财产,现在被土匪抢走的财产清单在这里,我请求法庭主持公道,赔偿我的损失。
民团气坏了:你血口喷人!我们不是土匪,也没抢你的东西。
农民:咦,这事就奇怪了,我正愁抓不到土匪,你们自己倒承认了。我想请问几位,值此国难当头,你们不去战场打日本鬼子,却深夜荷枪实弹,闯入我家,连打带砸,不是抢东西,干什么来了?
民团:我们是抓壮丁,你儿子不肯当兵上战场,我们是去抓你儿子的。
农民:这话更站不住脚了,请看,这是我儿子当兵的凭证。
原来,这农民知道打伤民团之后,肯定会有麻烦,就迅速把一个儿子送去当了兵,要了凭据。
这时候,农民拿着儿子当兵的凭据,大声说:明摆着,你们这些强盗,是知道我的儿子当了兵,家里没有壮劳力了,就深夜闯入我家,打人连带抢东西。苍天呀,大地呀,你睁开眼睛看看吧!我送儿子上战场打日本鬼子,为国为民流血流泪,他们土匪却趁机抢砸我家,简直比日本人还坏呀!我请求法庭主持公道,严惩土匪民团。
民团顿时慌了神:不是,冤枉呀,你听我说……
砰的一声,法官拍响堂木:现在本法庭判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人家农民送儿子上战场打日本人,流血牺牲,忠勇可嘉,而你们民团却趁机闯入人家抢劫,真是太无耻了,本法庭判决民团赔偿农民所有损失,判决即刻生效!
四
你在抗日神剧中,是看不到这样的搞怪情节的。
说老实话,这种情节,已经超越了导演编剧的想象力——但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细节,真实的人性体现。
白痴电视剧是最有效降低智商的工具。许多人抗日神剧看多了,口必称“小日本”,却不想想,弹丸之地的日本,居然让偌大的中国浴血抗战八年!历史是人性的历史。对历史轻率解读的人,搁在现实中的思维,多少也有点儿靠不住。因为他们太容易把人性简单化!
要知道,在中国混,是很容易的,又是非常艰难的。
——说容易,那是因为中国刚刚走出禁锢时代,商业机会正在高速释放中,遍地都是。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能捞个盆满钵满做土豪。
——说不容易,那是因为中国的国民性巨离奇,特复杂。如果对这一点缺乏认识,多半会死得很难看。
生在中国,却对中国的国民性隔膜,是许多中国人获得经济自由的最大障碍。而这障碍,更多地来源于自己的不上心。比如说由伊莎白女士笔录、记载这两个故事的《兴隆场》一书,在国内仅印了2000 册,就这2000 册还卖不动——我真的难以理解,透过外人的眼光审视一下自我,中国人真没这个兴趣吗?
读读这本书吧!随处可见、唾手可得的商业机会,极为难缠的国民性格。这两个相互制衡的环境矛盾,是许多有能力却屡屡在现实中碰壁的人需要琢磨的。而要想琢磨出门道来,精读现在这两个故事,不失为一个好的开始。
读点历史,懂点人性,绝对不会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