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的战争中,都免不得有俘虏的出现。在四百多年前也就是明朝万历二十七年的四月份,在紫禁城的午门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朝明军总督邢玠是这个仪式的负责人,而当时在位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更是亲自到场参加。什么仪式如此声势浩大?这个仪式被称为献俘礼,六十一名被俘的日本士兵被斩首示众,而且明神宗还昭告天下:“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在明朝,献俘礼或许很多,但是有皇帝亲临午门的献俘礼却只有四次,而且都是万历皇帝参加的仪式。即使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想起当初的诏书,还是不由得赞叹,这个皇帝真是太自信,太强硬了!
日本在1592年时侵占朝鲜,因为朝鲜是明朝的属国,朝鲜李朝又被打得大败,在朝鲜的求援下,明神宗只好无奈的答应出兵抗击日军。况且在当时日本也是明朝的属国,以至于明神宗认为:“日本人慑于明朝的声威,应该知难而退。”但是,日本根本不把明朝这个“宗主国”放在眼里,丰臣秀吉宣称,他要:“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于是,十多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第一次3.4万人,第二次出动 7.5万人),让日本人对中华大地的侵略推迟了三百年,所以《明史》称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这样看来,万历皇帝是明智的,帮助朝鲜,不仅仅是为了显示宗主国的威力,也是在拯救明朝的命运。
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万历年间成为了明朝盛衰的一个分界线。据史料记载,经过这万历三大征,尤其是壬辰援朝战争,使得明朝的国库迅速亏空,还损耗了大量的兵力,大明朝的命运危在旦夕。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明朝无法对抗女真族的侵略与陕甘的农民起义,没有钱财,没有粮食,更加没有兵力,这样的朝廷最终只能走向灭亡,不免让人扼腕叹息。因此有史学家曾经说过,明朝不是因为崇祯而灭亡的,而是因为万历之时便埋下了祸根(《明史•朝鲜传》称:“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
而对于日本来说,他们虽然没有夺得朝鲜的土地,但是这场战争却让所有的日本人觉得自己国家在世界上展露了头角。他们显示了日本军队强大的战斗力,而且高级领导人及时地撤回了日本在朝的将领,让人员伤亡降到最低,这让平户的那古邪得到了日本人的赞誉,同时丰臣秀吉的遗命也被宣布,许多将领都得到了奖赏。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此次战争日本战败,但是它们感觉还是无比荣耀的。日本人对自己国家军队的自信观念流传了很久,在明治维新时代,日本的野心又开始蠢蠢欲动,1597年战事再度爆发,他们再次发动了一场不正义的战争,妄图再次占领朝鲜。但是这场战争注定失败,即使有些人说是因为丰臣秀吉的死亡而失去了领导力,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丰臣秀吉曾经感叹过自己生于一个小国,兵力不足,这确实是日本军队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从整体上来看,日本军队确实在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一开始的时候取得了优势,这时因为他们的战略得当,战术高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进入到双方对立阶段,小国的资源和人力缺陷就开始暴露出来,并且越来越严重。朝鲜战役持续了七年,日本军队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然后到了最后,无数的士兵和战士都客死他乡,无法回到自己的故土,日本百姓也因此怨声载道。
战争,永远都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战争,日本受到了剧烈的打击,不管是财政还是民生,都变得比以前差了许多。《明史•日本传》记载,战争的发起人丰臣秀吉也没有得到好下场,战争中日本各派的矛盾丛生,丰臣家族内部都变得不和,一个盛大的家族逐渐被土崩瓦解,而对立的德川家康渔翁得利,取得了绝对的控制权,丰臣家族被全部斩杀,从此湮灭在历史的浪潮之中。
丰臣秀吉的下场给德川幕府上了残酷的一课,他们上位以后,不再倡导武力的扩张,这是一个好现象,然后他们也没有走向一条正确的道路。德川幕府实施了闭关锁国的方针,两百年内都没有与外进行交流和沟通,历史则证明了这个极端的方法不利于日本的发展,黑船的炮声彻底敲响了日本统治者内心的警钟,这个就是所谓的,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黑船事件”。
而在日本侵略战争中,朝鲜损失惨重,光是一场壬辰战争就死伤人数超过40多万(第一次20万人,第二次22.06万人),各种耕地都被摧毁,满目疮痍,国家的实力下降很多。甚至到了近代,在日本的再次侵略下,朝鲜更是百废待兴。因此,朝鲜对于给予自己莫大帮助的大明朝,怀有深深的感激。朝鲜的统治者李氏家族一直把明朝当作再生父母。甚至在明朝灭亡之后,满清崛起之后,李朝都被认为其是胡虏夷狄,他们仍然不愿意背叛明朝。
甚至在《李朝实录》里面有记载,朝鲜仁祖李倧曾经写信告诉皇太极:他们会永远记住神宗皇帝给予的恩情,宁肯得罪清朝,也不会放弃对明朝的感恩。李朝一直对大明抱有敬意与怀念,明朝灭亡之后,向宗主国上书之时仍然用的是崇祯年号,而朝鲜孝宗李淏甚至想要反清复明,他还训练了大批的军队,试图要起兵反对清王朝的统治。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