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上十位草根皇帝创业史揭秘:十大草根皇帝

在历代皇帝中,摆过地摊的有之,做过赌徒的有之,当过乞丐的有之,蹲过大牢的有之。因为头上有一顶耀眼的皇冠,所以他们的悲苦遭际同样可圈可点,可歌可泣。正所谓,英雄不问出身低。

一、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

汉高帝刘邦绝对是一个无赖性的“草根人士”,就连他的名字都是称帝后改的,本名叫刘三(刘季)。就连最善于为皇帝遮丑、掩饰的正史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他“改写”为一个生来就聪明绝顶、谋略过人、受人赏识的英雄。

《史记》、《汉书》都说刘邦从小就无赖懒散、喜酒好色、懒惰顽劣、游手好闲,从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不仅邻里乡亲极为鄙视他,就连他的父亲太公都看不起他,经常拿老二刘仲跟他比,可《史书》却没记载当时刘邦是怎么回答的,可能这个无赖脸皮厚的根本没当一回事。而且,刘邦还鄙视读书和读书人,《史书》上记载刘邦见到儒生后会把他们的帽子摘下向里面撒尿,简直是一个混蛋!刘邦也是我最看不起的一个皇帝,骨子里的鄙视。可命运弄人,秦始皇帝死后,天下大乱,刀兵四起。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也趁乱起兵,自称沛公,跟随项梁、项羽打天下。趁项羽在黄河以北跟秦军主力鏖战之时,刘邦向西进军咸阳,灭掉秦朝。随后的史实如“鸿门宴”、“楚汉相争”到最后南面称帝就不在赘述。

刘邦是一届平头百姓,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高祖皇帝,厉害之处,自然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毛泽东曾经说过,刘邦是封建王朝里最厉害的一个。我相信毛主席说的厉害,不仅仅是指功勋,更重要的应该是指一介布衣,最终能够登上天子宝座,这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为的。

在当时众多的人眼中,刘邦就是一破皮无赖,做事情从来不从常规出发,往往以自己的厚脸皮坚持到最后,事情如自己所愿。同时在自己混迹江湖的过程中,刘邦又比较会笼络人心,结识了一批江湖人士,与其称兄道弟,深的兄弟们的心。这样,刘邦经过自己看似是破皮无赖之举的活动,取得了一方的霸权,曾担任过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级别逐渐的升级,也由此奠定了由一个小人物上升到帝王将相的基础。

陈胜起义,将刘邦推上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心,借助于这一巨大的社会矛盾,刘邦在历史的舞台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战争中,刘邦的心机、对事件的见解、对人的人用让其处处占据了先机,最终战败西楚霸王,统一天下,成为历史上真正的草根皇帝。

刘邦成为皇帝之后,很快的展开了扫除异己的活动,大批的异性诸侯被诛灭,同时,刘邦又采取一系列养民生息的政策,安抚百姓的心,让其相信刘邦自己新成立的政府,能够为他们带来安定的生活,这样很快的使得经济复苏,人们安居乐业。与此同时,刘邦也不忘发展文化,虽然自己是一介布衣,但是他作为帝王之后,身边人才的聚集,让他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大力的推行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文化雍容大度。汉朝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刘邦作为始皇帝的一系列举措。所以毛泽东才说他是封建历史上最厉害的皇帝。没有背景,没有文化,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在封建社会中,这着实不易!

二、汉昭烈帝刘备(161-223)

无论刘备再怎么苦心极虑地跟中山靖王刘胜这个大蛀虫攀上关系,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刘备也是一个“草根阶层”。

《三国演义》、《三国志》都说刘备从小失去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靠织席贩履为生,过着贫寒的生活。《史书》上说刘备双手过膝、自顾能见其耳,而且还学的喜怒不形于色的本领。《史书》还记载刘备小时候玩耍时,指着房前如皇帝车盖的般的桑树说:“以后我也要坐在这样的车盖下面”,这极有可能是史家杜撰出来意在粉饰刘备自小就自命不凡的品质和远大的理想。刘备在黄巾起义的时候开始发迹,同关羽、张飞转战各地,屡建功勋,并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个据点。但在那个英雄辈出、诸侯割据、混战连绵、弱肉强食的时代,刘备的实力太小了,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等待一展宏图的时机,刘备在残酷的时代学会了忍耐的性格和委曲求全的精神。刘备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十足是一个投机主义者,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典型者。刘备最善于见风使舵,也最善于过河拆桥。吕布、曹操都对其有救助之恩,但都被刘备算计过,特别是吕布还是间接被刘备害死的,气的吕布临死前大喊:“你这个大耳朵的家伙最没有信用了”。曹操帮助刘备脱离险境,还任命他为豫州牧,并给他军队讨伐袁术。可没想到,刘备讨伐袁术是假,夺取徐州是真,气的曹操横蹦。可就是这样一个“小人”,在各地都被当作英雄、救世主来看待,连曹操这样的三国时期唯一的英雄都对他赞赏有加,将起视为与自己同等的仅有的两个英雄之一(所谓“煮酒论英雄”一段有“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赤壁之战使得刘备“咸鱼翻身”,短短数年就夺得荆州、益州,成为与曹操、孙权并列的三大势力之一。221年,刘备在成都的武担山即位称帝,随即头脑发热讨伐孙权,名为关羽报仇,实为夺回荆州。但在猇亭一战当中败于年轻的东吴将领陆逊,被火烧联营七百里,狼狈逃会白帝城。223年,刘备在惭愧当中死去。

关于刘备的家世,坊间各有说法,目前主流的说法大约有三种:

一说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贾夫人所生,封于中山,称中山靖王。他喜酗酒、好女色,共计生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刘贞的儿子被封为陆城亭侯。武帝元鼎五年时,刘贞因酎金案(“酎金案”:天子祭祀宗庙的时候,同姓诸侯王全都要参加,并且拿出一定数量的金子作为助祭的费用,称之为“酎金”。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分散势力,以诸侯金子成色差、分量不足为借口,削夺了106个诸侯的爵位和封地,刘贞也包括在内。)失去爵位,封地被取消。从此,刘贞的这一枝属就居住在涿郡涿县。而刘备即是涿县刘贞之后。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刘胜的儿子刘贞,在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为陆城亭侯,因为酎金案失去了侯位。显然,《三国志》作者陈寿是采用了这一说法,而陈寿是蜀汉末期西晋初期时人,他的记载还是很有信服力的。而同样出自于《先主传》中的刘备宗长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并且这位刘元起先生经常资助刘备,将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从此中叙述之中,读者不难发现,刘备并不是孤贫家庭,相反在他的背后还有一个庞大家族,仅《先主传》一处,就记载刘备叔父子敬、宗长元起、元起子德然三人。按此例推论,虽然刘贞失去侯爵名位,但毕竟是富庶之户,传到刘备这代时,已经枝繁叶茂的大家族,故而刘备应是刘贞后人。

另一说认为刘备是常山宪王刘舜之后。此说佐证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注引《典略》中的记载说:“备本临邑侯枝属也。”临邑侯刘让是常山宪王刘舜的后人,常山宪王刘舜与中山靖王刘胜是亲兄弟,同是汉景帝的儿子。而《典略》作者鱼豢是三国时期魏人,与刘备属于同时代,故而此说也有一定的可信度。不过,无论刘备是常山王的后代,还是中山王的后代,都是汉室皇裔子孙,只是后人支属不同而已。

还有一说则认为刘备的祖上根本无法考证。元人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记载刘备:“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而此说正是最具价值的,毕竟《三国志》、《典略》等史书虽然记载刘备是景帝子孙,但是在《汉书》中官史上志只记载到刘贞,而刘贞以后早已不可考。再者因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描述刘备家世,颇为玄乎,《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中记载:“次日,献帝设朝,操表奏玄德军功,引玄德见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篇幅内容不仅乱用人名、乱排辈分,更是虚构出一堆假名字。其实刘贞失去爵位后,他的后人怎么可能继续封王封侯呢?《演义》之说更加佐证了刘备世系的不可确定性。

刘备家世的主流说法虽是以上三种,不过但凡读史之人,略微思考一下的,大概都能明白,不论正史野史,古时候史书往往对历史名人总是采取夸大其词的写法。例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曹操是汉初曹参之后,而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曹操父亲曹嵩是由人家过继给曹家的。那么本没有曹姓血统的曹操如何又与名臣曹参扯上关系呢?纵观正史如此荒谬之处数不胜数,何况刘备这位开疆扩土的蜀汉帝国开国君主呢?

三、后赵明帝石勒(274-333)

石勒,本名匐勒,后得字世龙,是匈奴别部羌渠种落的后裔,虽然祖上为羌部落的小小将领,但到石勒这一辈是穷困不堪。晋惠帝大安元年(302年)并州饥乱,杂居于此的少数族人四处求食。当时并州刺史司马腾大量缚卖少数族人到河北、山东等地。在石勒20余岁时被将军郭阳、张隆所掠,两胡一枷押往山东,卖到茌平地主师欢家做耕奴。师欢见他壮健雄伟、有胆略、善骑射,就给他自由。石勒仍为人佣耕,又一次为乱军虏去。在没有生路的情况下,他就召集王阳等八骑为盗,后又有郭敖等十骑投奔,成为十八骑。石勒率十八骑参加了汲桑领导的牧人起义,一起投靠了公师藩。公师藩被杀,石勒和汲桑逃亡。汲桑起兵,石勒为副手,屡败晋兵,并杀死了司马腾。汲桑兵败被杀后,石勒投靠前赵的皇帝刘聪,征战河北一带并屡立战功。311年4月,石勒在苦县击溃了王衍率领的晋军主力,焚烧了当时最大实权人物东海王司马越的灵枢,声称为天下人报仇,以宣泄对司马氏统治者的愤恨。六月刘曜攻打洛阳,石勒率军前去助战,攻陷洛阳,迁晋怀帝到平阳,西晋政权遭到毁灭性打击。319年前赵内乱,石勒遂脱离前赵独立,建后赵王朝。329年,石勒在洛阳打败并杀死前赵皇帝刘曜,基本上统一黄河以北。330年,石勒称帝,完成了从一名奴隶到最高统治者的最终蜕变。

石勒建国后,在张宾等人辅佐下,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政治制度。一是籍户口,定租赋,课农桑,以恢复战乱破坏的经济;二是兴庠序,立太学,倡导教化;三是简选历代律令制定《辛亥制度》,以安定社会秩序;四是整顿吏治,奖廉惩贪,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法,采用举荐加考试的方式选拔任用各级官员。同时,对东晋采取睦邻政策,下令修茸了东晋边帅祖逖在河北的祖墓,并将东晋叛降将领杀死,献首于祖逖,使两国边境得以绥靖,人民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后赵太和元年(328),石勒擒杀前赵皇帝刘曜,完全统一了燕赵地区。太和三年(330),石勒称帝。这位当年做过奴隶的羯族青年,最终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人生得意,石勒并没有忘乎所以,而是始终保持一份谦虚谨慎。后赵建立之初,石勒衣锦还乡,“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按年龄大小与老乡们坐在一起喝酒唠家常,丝毫没有架子。石勒曾和邻居李阳争麻池而“迭相驱击”,石勒回乡,李阳故意躲着他,石勒一句“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尽释前嫌,并拜李阳为参军都尉。为了检验守城将士是否恪尽职守,是否贪赃枉法,石勒曾夜间微服私行,“赍缯帛金银以赂门者求出”,不料被守门将士王假拿下,“欲收捕之”(《晋书·石勒载记》),直到石勒的侍从赶来才收场。这种做法类似于时下的暗访,虽然有引诱的成分,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石勒谨慎的一面。

石勒虽为胡人,但对汉人较宽仁。建国后,他严禁胡人“侮易衣冠华族”。有一次,汉臣樊垣入宫时“衣冠弊坏”,石勒问其故,樊垣称刚刚“遭羯贼无道,资财荡尽”所致。石勒“讳胡”,更讳“羯贼”,樊垣一时气愤,竟忘了石勒就是“羯贼”之首,吓得连连叩头。石勒非但没生气,反而陪笑道歉说“羯贼乃尔暴掠邪!今当相偿耳”,并“赐车马衣服装钱三百万”。胡人喜欢喝酒,耗费了大量粮食,石勒以“百姓始复业,资储未丰”为由,下令“制禁酿,郊祀宗庙皆以醴酒”,结果“数年无复酿者”。中原地区经过数十年的战火,人口稀少,谁家生了多胞胎男孩,石勒则予以奖励,并派专人去伺候,“堂阳人陈猪妻一产三男,赐其衣帛廪食,乳婢一口,复三岁勿事”(《晋书·石勒载记》),这在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石勒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施政,莫过于创立“考试”制度,规定“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学员要经过三次考试才能毕业,以此来培养国家后备干部。这种“三考修成”的办法,成为乡试、会试、廷试的前身。可以说,中国的科举制度的萌芽阶段,正是石勒埋的种,浇的水。除了大力发展教育,石勒本人也很注重学习。石勒不识字,不能看书,所以他选择了一种捷径——听人念书,“勒虽不学,好使诸生读书而听之”。有一次,石勒听人读《汉书》,听到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人时大惊,说这样何以能统一天下!听到张良劝阻后,才说道“赖有此耳”,幸亏有张良在。石勒虽然没文化,但谈论古今得失时却很有见解,以至于“闻者莫不悦服”(《资治通鉴》)。

石勒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但凡政治家,晚年总喜欢对自己的功过作一番评论,或与前代皇帝做比较。后赵建平三年(332),石勒设宴招待高句丽、宇文屋孤的使臣。喝到高兴时,石勒问近臣徐光:“你看,我能和前代哪个皇帝相提并论?”徐光回答说:“陛下您比刘邦强,仅次于黄帝。”石勒说:“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你说的太过了。我若见到刘邦,定会向他俯首称臣。若与刘秀同代,当与他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我的本事,在刘邦之下,刘秀之上。”一句话,让群臣敬佩地“皆顿首称万岁”。石勒执政期间,严于律己,知错就改,并多次鼓励臣属直言勇谏。因此,终石勒一朝,政治清明,民心归附,遂成“朝臣谒见,忠言竞进”(《晋书·石勒载记》)之风,出现了魏晋以来少见的新气象。

后赵建平四年(333)六月,石勒一病不起。为了不打扰百姓,石勒遗令:“三日而葬,内外百僚既葬除服,无禁婚娶、祭祀、饮酒、食肉,征镇牧守不得辄离所司以奔丧,敛以时服,载以常车,无藏金宝,无内器玩”(《晋书·石勒载记》),如此恤民之君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七月,石勒病逝,在位十五年,享年六十岁,庙号高祖。三百年后,房玄龄在编著《晋史》时高度评价石勒当国:“邻敌惧威而献款,绝域承风而纳贡”,即使古代最善于治国的国君,也未必能超过石勒!作为开国皇帝,石勒难免会有“凶残”的一面,但总体来说不愧为“一时杰也”。往事越千年,这些评价在今天看来仍是比较客观公允的。

四、南朝武帝刘裕(363-422)

宋武帝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壬寅夜,即公元363年4月16日。出生时,其母即死,其父刘翘因家境贫寒,便想将刘裕抛弃。与刘裕同郡的刘怀敬之母,是刘裕的从母,当时生刘怀敬尚未满月,闻此事,便前去阻止了刘翘,“断怀敬乳而乳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一》)。刘裕长大后,“雄杰有大度,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伟,不事廉隅小节”(《南史·武帝本纪》),对继母也孝谨称著(其继母生有二子,为刘道规、刘道怜)。但仅识文字,以卖履为业。因为刘裕喜欢赌博,所以被邻居们看不起。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当上了开国皇帝,所以有人将此称为“寒人掌权”。

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四月十六日,刘裕出生,其母赵安宗(343—363年),是刘裕父亲刘翘的第一任妻子,出身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祖父赵彪为治书侍御史,父亲赵裔为平原太守。升平四年(360年)。赵安宗18岁时嫁给了刘翘。

当初,刘裕生下来后,母亲便死了。他的父亲刘翘客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因家境贫寒,便想将刘裕扔掉(就是说刘裕小时候差点儿成为弃婴)。同郡人刘怀敬的母亲是刘裕的从母(姨母),当时她生下刘怀敬还不到一年,闻此事,便前去阻止了刘翘,“断怀敬乳而乳之”,就是不喂自己的孩子而给刘裕喂奶。刘裕长大后,身材魁梧(就是在今天也算得上是一位帅哥,他“身长七尺六寸(按照一尺合今24.2cm计算约为1.83米),风骨奇特。”(《宋书武帝上》),志向远大。他识字不多,跟他老祖宗刘邦(织席贩履)差不多,依靠贩卖鞋子维持生计。就这样他还爱好樗蒲(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这种赌博游戏,被同村的人所轻视。当时,京口有一家姓刁的大族,因为有钱有势,鱼肉乡里,被称为“京口之蠹”。有一次,刘裕与刁家的人赌博(实在是自不量力),结果输惨了,欠下一屁股赌债。债主找来一把屠夫卖肉用的铁钩,穿透他的手掌,拉着在大街上示众,并在他头上撒尿,甚至被刁家人缚在马桩上,受尽了凌辱。这时,有一个叫王谧的人,找到刁逵,代刘裕还清了赌债,刘裕才得到释放。刘裕是个血性男儿,发誓一定要有所作为,报此奇耻大辱,他一怒之下砍掉自己一根手指,彻底戒赌(刘裕当年的“斩指”戒赌法一直流传至今)。

之后,刘裕去北府兵将领孙无终冠军府当了一名司马,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出生贫寒,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用现在话说还曾经是一位不良少年的刘裕,后来竟然当上了开国皇帝,所以有人称他为“寒人掌权”。

有研究者说,所谓“寒人”指的是地主阶级中的下层,他们没有什么特权,也沾不上祖宗的光,一切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机遇。南朝4个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都是寒人出身。宋武帝刘裕,年轻时给人打工;齐高帝萧道成临死时说:“我本是个小老百姓,想不到有做皇帝的一天”;梁武帝萧衍,出生在一个职位并不很高的官僚家中;陈霸先出生寒门,起先担任过里司、油库库吏,就像现在加油站的加油工,尽管如此,他们后来都当上了开国皇帝。不过,刘裕从小就有雄心大志,一心想创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五、陈高祖陈霸先(503-559)

陈霸先(503-559)字兴国,小名法生。出生于长城县(今长兴县)下箬寺。《文苑英华》说陈霸先是“火耕水耨之夫,荜门圭窦之子”,门第贫寒。但陈霸先青少年时打鱼练武,兴趣广泛。

古代正史对他青少年时有这样的评价:倜傥大度,志度弘远,不理家产,“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又称陈霸先“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陈霸先的仕途也是坎坷万分,据《南史》和旧志言陈霸先“初仕乡里司。后至建康(今南京)为油库史。”南朝制度,县下有乡,乡下有里。里司管一里地的事。可见陈霸先年青时之艰难,其入仕亦从极低之职开始。不久,担任了新喻侯萧映(梁武帝侄子)侯府的传令吏。由于受到萧映器重,萧映任广州刺史,授陈霸先为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梁大同十年(544年),广州爆发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率三千精兵,一战解围,受到梁武帝瞩目。

至此,陈霸先的人生轨迹开始转变,一步步走向辉煌。552年,陈霸先由于平定侯景叛乱有功,与另一名大将王僧辩共同执掌了南梁的军事大权。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野心勃勃的陈霸先当然不能容忍王僧辩与自己争夺最高权力,陈王决战在所难免。554年,梁元帝被西魏杀死于江陵。555年,北齐派南梁投降贵族萧渊明来当傀儡皇帝,王僧辩被迫表示支持,陈霸先则坚决反对。9月,陈霸先在江口起兵,利用全国讨伐王、萧的呼声,顺利的实现杀死王僧辩、废掉萧渊明的目标,并最终掌握了南梁的政权。陈霸先于557年禅梁称帝,建立陈政权。陈霸先生逢乱世,尽管身经百战,收拾的却是百废待兴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公元559年月,陈霸先病逝。

六、后梁太祖朱温(852-912)

朱温绝对是继刘邦之后集流氓、无赖与一身的“草根皇帝”,但他的人品却又比刘邦更次、人性更残酷。

朱温兄弟三人,父亲早死,母亲带着兄弟三人在萧县大户刘崇家作佣人为生。兄弟三人当中以老三也就是朱温最凶悍、无赖,因此常常遭到主人的鞭打。

877年,朱温参加了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并逐渐崭露头角。黄巢攻占长安后,朱温担任东南面行营先锋使。攻陷同州后,又被任命同州防御使。882年唐朝军队反攻,朱温也遭到黄巢猜忌,于是转而投靠唐朝,并反过来充当镇压起义军的急先锋,并因此被赐名为全忠。883年年,任宣武军节度使(今河南开封),加东北面都招讨使。884年,全忠与李克用等联兵镇压黄巢起义军,用同志的鲜血为自己铺设了一条通向中央的道路。

以后10余年间,地方上朱全忠凭借汴州(今河南开封)优越的地理条件,逐步吞并割据中原和河北地区的藩镇。在中央,勾结一些对宦官专权不满的官僚,打击宦官势力,并遥控皇帝。901年被封为梁王,同年朱温尽诛宦官,完全掌控中央。904年,全忠遣人杀昭宗,立其子李柷(哀帝)。

907年,全忠废李柷称帝,改名晃,是为后梁太祖。建都开封(后曾一度迁都洛阳),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朱温对农业生产比较重视,对唐王朝积弊也有所改革。但他与据有太原的沙陀贵族李克用、李存父子连年征战,损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物,逐渐丧失军事上的优势。他生性残暴,滥行诛戮,制造社会恐怖气氛。在私生活方面更是一塌糊涂,竟然公开与自己的各个儿媳“扒灰”,引起诸子的仇视。晚年,因皇位继承人未定,皇室内部矛盾尖锐。912年,为次子朱友珪所杀,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七、后汉高祖刘知远(895-948)

后汉帝国的建立者刘知远是一名少数民族的君主,同后唐建立者李存勖、后晋建立者、卖国贼、“儿皇帝”石敬瑭同属于沙陀部,但其出身却要卑鄙的多。尽管称帝以后,刘知远生拉硬扯的将自己的远祖跟东汉皇族搭上边,但也不能否认,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完完全全地“泯然众人矣”。在刘知远小的时候,他性格很内向,平时也是寡言少语,因为体质较弱,所以又经常得病。还有他的眼睛白多黑少,加上脸色紫黑,给人一种很威严的感觉。由于少时家贫,刘知远充军当马奴,在晋阳牧马。在一次牧马时,因为马踏坏了寺庙属地的庄稼,被僧人捆绑起来,打了一顿。据说刘知远在晋阳牧马时看上一个李姓姑娘,提亲时由于家贫只好

“倒插门”进入姑娘家为婿。可见,刘知远真是狼狈到了极点。后唐时期,刘知远从军投靠割据河东的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当军卒,地位很低,看不到晋升的前景。后来由于两次救过大将石敬瑭的命,被石敬瑭留为牙门都校。石敬瑭担任河东节度使后,提拔刘知远担任马步军都指挥使,甚得石敬瑭信任。936年,刘知远为石敬瑭出谋划策并建立了后晋帝国,石敬瑭也投桃报李委重任于刘知远,最后将其提拔为河东节度使。

石敬瑭死后,养子石重贵与契丹反目,刘知远也开始积极准备着代晋自立,对朝廷的命令也开始阳奉阴违。946年,契丹大举南下灭掉后晋,刘知远立刻就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帝国。契丹在中原地区人民激烈的反抗下退回关外后,刘知远也进入开封,统治后晋旧土。刘知远的主要功绩是利用民众抗击契丹的热情,不仅将其赶出中原,而且还遏制了契丹再犯的意图,这对饱受战乱的中原地区生产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刘知远当皇帝还不到2年,于948年去世。

八、南唐烈祖李昪(888-943)

李昪,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字正伦,小名彭奴,其父亲本姓潘,名荣,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六岁时李昪的父亲就在战乱中去世了,他随母亲跟着伯父一起到了淮南。不久,母亲也不幸去世,成了孤儿的李昪只好到寺庙里勉强维生。后来杨行密派兵支援山东的王师范,攻打濠州(今安徽凤阳)时得到了他,见他聪明机灵,长得也很招人喜爱,于是就想将他收为养子,但亲生儿子们极力反对,杨行密无奈只好把他给了属将徐温,李昪就做了徐温的养子,改名为徐知诰。徐知诰长大后,不但相貌出众,而且胆略过人,他为人厚道,待人诚恳,人缘也很好,威望高过徐温的其他儿子们。徐温因此常常训斥自己的儿子不如徐知诰,引起诸子的忌恨。诸子多次想设计加害于他,但都因为徐知诰人缘好、善于藏拙而化险为夷。杨行密死后,徐温执掌南吴朝政,徐知诰也因为能力突出担任要职,成为养父的左膀右臂。徐温死后,徐知诰在宋齐丘、等人的帮助下执掌朝政,并于937年废掉南吴皇帝杨溥称帝,建立南唐政权。登上帝位以后,徐知诰自称是唐室后裔,改名李昪。在位期间亲政爱民、力行节俭、奉行睦邻外交,为实现南唐的稳定发展作除了重要贡献。

李昪,本为孤儿,为杨行密于争战中所掳,并以为养子,而杨行密诸子不能容,遂将其给予徐温(一说为徐温所掳,并以为养子),并改名徐知浩。

南吴时期,因功累升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润州(今江苏镇江)团练史,徐知诰为政宽仁,又能节俭自处,奖励农桑,因此府库充实。当时,徐温居升州,并以徐温长子徐知训居南吴都城扬州(今江苏扬州)控制南吴政权,天佑十五年(918年)徐知训因骄傲荒淫为朱瑾所杀,徐知诰就近自润州渡长江平变,自是徐温乃以其代替徐知训留扬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诰处断。

徐知诰在扬州,一反徐知训的作为,恭敬事奉吴王杨隆演,并且谦卑对待士大夫,对待部属宽大,生活十分俭仆,并以宋齐丘为谋士,改革税制,因此国家遂渐富强,人心归附。

南吴顺义七年(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与徐温亲子徐知询争权,徐知诰趁徐知询入朝的机会,将其扣留,自此完全掌握南吴政权。天祚元年(935年),进封齐王。天祚三年(937年),改名徐诰。同年,篡夺南吴政权,即皇帝位,建立南唐,改年号升元。升元三年(939年),恢复原姓,并改名李昪。

李昪登帝位后,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943年)背上生疮,不久病情恶化去世,谥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子李璟继位。

关于李昪的身世,在范垌、林禹的《吴越备史》和清代同治《安吉县志》中记载是湖州安吉人,他曾为吴国大将徐温养子,冒姓徐,名知诰,即位后改姓李。在夏承焘先生的《唐宋词人年谱》中也引用了《吴越备史》的记载:“知诰本潘氏,湖州安吉人。父为安吉砦将(管钱财和税收的官吏),吴将李神福攻衣锦军,过湖州,虏知诰归为仆隶。徐温尝过神福,爱其谨厚,求为假子。[以识云‘东海鲤鱼飞上天’,知诰始事神福,后归温,故冒姓李氏以应谶”。徐温是吴国的重臣,徐知诰借助徐温的权威殚精积虑,逐渐成为重要的辅臣,于天祚三年(937年)即位于金陵,改国号为南唐,年号为升元,并恢复李姓,以李姓假托自己是唐宗室后裔,似乎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李昪在位时,约于天福年间致书吴越国王,以祭祀祖宗祠堂,田产都在安吉为由,欲以毗陵(今江苏常州)换取湖州,未果。李昪之孙李从浦墓志铭《宋故左龙武卫大将军李公墓志铭》则认为自己是建王李恪的后裔。

九、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朱元璋是为百姓所熟知的最著名的“草根皇帝”之一,关于朱元璋的故事、传闻、戏曲数不胜数。

朱元璋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寒,大饥荒时一家人几乎死尽。为生活所迫,朱元璋少年时在皇觉寺为僧,备受僧侣欺凌。元朝末年,参加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反元,在郭子兴手下屡立功勋,深得信任。郭子兴还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大脚马皇后”。郭子兴死后,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并接受小明王韩林儿的收编,朱元璋也被任命为左副元帅。郭天叙死后,朱元璋接管全军。接着,朱元璋向将江南进军,1356年攻占集庆(南京),并改名为应天。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势力不断壮大。1363年,韩林儿投奔朱元璋,并完全被其控制。随着势力的增强,朱元璋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明升等割据势力,并暗杀韩林儿统一南方。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将元朝末代皇帝顺帝赶出关外,正式统一南北。朱元璋即位后大力加强君主专制,废除宰相职位,集大权与一身;大兴文字狱,压制社会思想,制造恐怖气氛;大兴“胡、蓝党狱”,大杀功臣,造成社会的恐怖万分;建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严密监视社会舆论;大封诸子为王,驻守地方,意在维护统治。当然,朱元璋在促进社会稳定、鼓励生产、选拔人才、打击腐败、改革行政机构等方面还是做出了不少功绩。朱元璋可谓功过参半的君主,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1398年,朱元璋病逝。

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谁都知道,作为明朝的创业皇帝,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只不过是元末淮河流域间的一个放牛娃,只不过是一个为了勉强活命而不得不出外流浪了三年的小和尚。但就是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逃荒者,打从24岁投奔农民起义军,从一名小兵开始起步,仅仅经过17年传奇般的奋斗与征战,乃竟登上了堂堂一朝开国天子的宝座!

不过有关朱元璋的评价,却从来都是众说纷纭、毁誉交加,以至于直到今天, 这种集中奉献给他的敬仰、赞美与唾沫,仍然可以在网络上掀起一场暴风雨般的争论——如果刺激得当的话。可无论怎样看,以朱元璋传奇而光辉的军事履历和治国生涯,他显然都有充足的理由当选为中国封建社会位居前三名的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甚至就是第一名也没准。

功绩一:

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

功绩二:

恢复乃至极大地增强了汉族(也包括同被压迫的同为炎黄子孙的许多其他民族)的民族地位和民族自信心,修复并光大了已经大伤元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功绩三:

以强力手段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进与创新,这种改进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和稳定政治权力格局,但在主观和客观上也在一定乃至相当的程度上完善了封建制度,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进步,乃至为其质的现代性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功绩四: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天下百姓的利益精心谋划与勤奋工作,使生活在明初的平民百姓在生灵涂炭的战火之后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功绩五:

大力整治官场,打击和处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其反腐反贪的坚强决心和铁血手段既矫正、震慑了洪武一朝和有明一代,也为后世书写了官员应该怎样为官的准则。

综上所述,可见朱元璋所建立的五大历史功绩绝非胡乱罗织,而是任时间怎样流逝也抹不掉、挥不去的,甚至可谓铁定了会彪炳千秋且值得大书特书的。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堪称与朱元璋基本在同一个重量级上的伟大皇帝都有谁呢?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元太祖、明成祖、康熙帝等,无非就是这些位。综合各方面比较起来,我看还真是很难有超过朱元璋的(真要做这个比较细致的比较,恐怕得专写一篇文章才行)。

或许,朱元璋在这些伟大帝王中究竟排在第几并不见得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民族或许应该好好地总结一下朱元璋和他的明朝这笔巨大的历史财富才对得起这位对汉族光复立有大功的伟大人物。

十、大顺永昌帝李自成(1606-1645)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

李自成,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1645年5月于通山县(今属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年仅40岁。

李自成的悲剧在于没有清醒的意识到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犯了政治上的“幼稚病”,最后落得悲惨的下场。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