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代代相承的守墓家族:最长守墓时间达800多年

电视剧《盗墓笔记》热播,盗墓、考古、文物流失等也成为网友关注的热门话题。虽然自古以来,民间的盗墓活动就层出不穷,给文物和古迹的保护带来极大挑战,但也有一些人,甘于寂寞、全心全力守墓护墓,甚至立下祖训、代代接力,面对盗墓贼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为文物、古迹的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守墓,是用青春来换取亡魂安息的事业,这种精神值得世人钦佩。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那些代代相承的守墓家族。他们有的父子守护东周古墓群,有的为南宋丞相虞允文、蒙古帝国可汗成吉思汗、清朝果郡王允礼等守墓,守护时间最长的达800多年。他们守护的是道义,是责任,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宋家13代人为南宋丞相守墓800多年

虞允文系南宋丞相、著名抗金将领,曾指挥宋军以少胜多,于采石江面大败金军,取得辉煌胜利。虞允文于1174年病死,葬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西。死后第四年,宋孝宗下诏,指派宋氏家族开始负责守墓。从那时起,宋家世世代代为虞允文守墓。至今,宋家守护这座大墓已经800多年了,传至第13代,坚守着“宋氏不绝,守墓不止”的誓言。

第13代守墓人名叫宋克成,他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接替父亲成了守墓人。后来,两个哥哥先后到外地闯世界,他留下来守墓,和妻子一守就是65年。连北京的外孙结婚,他也没去成。宋克成唯一一次出远门,是在2000年去河北看大女儿。出远门时他天天心神不定,为盗墓贼猖狂而担心。

当地民间有个传说:虞允文采石大捷后,因小人谗言被皇帝杀头。后来皇帝发现杀错了,命人做了一个纯金的头和虞允文的身子一起下葬。这勾起了盗墓贼的欲望。

上世纪80年代初,盗墓贼比较猖狂。仁寿县文物机构特地配备了一支火铳给宋克成。1999年的一天夜里,六个盗墓贼到虞允文的墓地盗墓。宋克成被狗叫声惊醒,连忙起床喊醒儿子,拿上手电扛起火铳就朝墓地跑。跑到墓地旁时,宋克成大喝一声,朝天放了一枪,吓得盗墓贼落荒而逃,一名盗墓贼被宋克成的儿子逮了个正着。如今那杆火铳早已锈迹斑斑,不能用了,宋克成还是保存着,说看到它就想起了那个晚上,就想到自己的责任。

宋克成日常要清扫墓园卫生,清除杂草,每天早、晚对墓园各进行一次巡视。每逢月初、月半、月末举行祭祀仪式。清明祭拜期间,宋克成就成了临时导游,一遍一遍讲述虞允文的故事。现在宋克成已经85岁了,眼睛也不太好使,活也慢慢干不动了。因为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守墓重担就要落在儿媳身上。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宋克成就被文管所委托做看护。2001年,政府认可了宋家的守墓义举,特意为宋克成老人颁发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证》。2004年,文管所又对丞相墓进行了保护性扩建。如今的宋克成是仁寿县文物管理员,每年都有津贴。

达尔扈特人为成吉思汗守陵近800年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的途中病逝。在遗体秘葬的同时,遵其遗言,将他的衣冠、帐篷等遗物运到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安葬,并从宫廷守卫者中挑出500户专门守陵,这些守陵人被称为达尔扈特人。

在过去近800年的时间里,蒙古族达尔扈特人唯一的职责就是为成吉思汗守灵、祭祀。他们世代不耕种、不狩猎、不纳税、不服役、不当官,但随着社会发展,目前仅有部分人在做着每日的守陵工作。

在成吉思汗陵宫内“上班”的达尔扈特守陵人,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守护陵园、点酥油灯、进行祭拜。他们必须终生为成吉思汗戴孝,不允许穿华丽的衣服“上班”。每天上班时间为早晨7:00到晚上8:00,晚上8:00至第二天早晨7:00两个时段。达尔扈特守陵人轮流值班,以此确保成吉思汗长明灯不灭。

成吉思汗陵管委会提供消息表明:这些达尔扈特守陵人除了在成吉思汗陵工作期间必须穿蒙古袍外,下班时间可以穿休闲服饰,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普通民众没有太多区别。

目前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从事守陵、祭祀事务的达尔扈特人也叫“文物管理员”,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待遇。

安徽李家为明大将守墓580多年 传承28代

组建了中国历史上首支正规编制的“炮兵”的明代著名将领柳升是怀宁县人。明代永乐年间,柳升跟随明成祖朱棣五次征战,立下不少战功。官至征虏副将军、安远侯,统领神机营。明宣德元年征讨西南时,柳升战死沙场,赐葬于现在的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清河社区柳林组。柳升后人散居全国各地。世代居住这里的李姓族人担起了看护柳升墓的重任,一守就是580多年。现任看护人李达节常年累月要到墓地巡查;每年清明过后,都要给柳升墓大扫除,砍掉坟头上的杂树,清洗墓碑。

李达节祖上曾担任柳升的管家,柳升死后,李家受柳家所托守护柳升墓地。祖上信守承诺,将此事代代相传,传到现在已经是第28代了。上世纪60年代,柳升墓遭遇破四旧,墓碑被铲平,直到2002年才重立墓碑。现如今柳升墓古木森森,绿草茵茵。

佘家为袁崇焕守墓300多年 传到第17代搬离墓园

1630年,抗清将领袁崇焕被处死后,其麾下一佘姓部下冒险将袁将军的头颅取走,葬于自家宅内(如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院),并留下祖训命子孙世代在此守墓。佘幼芝是佘家第17代守墓人。

经过佘幼芝夫妇多年奔走,1984年,袁崇焕祠墓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袁崇焕祠墓得以大规模翻修,正式对外开放。然而,根据相关法规,文物保护单位内不得有居民居住,不得有烟火。佘幼芝不得不含泪搬离守了一辈子的墓园。后来,文物部门在袁祠里给老人准备了一间办公室。佘幼芝由守墓人变成了一个常人。

白家守护僧格林沁墓 第7代传人身后无男丁

清朝亲王僧格林沁曾率清军在天津大沽口抵挡英法联军,现葬于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沈阳法库县四家子镇公主陵村,一间小屋、一个小院、一座石碑,构成了守墓人白庆荣的生活,就在小屋后不远的地方,埋葬着僧格林沁。白庆荣是家族中为僧格林沁守墓的第7代传人。

白庆荣介绍,他家先祖原是蒙古王爷府里的一个管事,因犯错被贬到这里来守墓,本来到期可以回去,但先祖觉得守墓的差事好,不受管束的生活很舒坦,坚决不再回去。王爷很不高兴,就命先祖世代在这里守墓。家族里一直传承着“陵在人在、陵毁人亡”的祖训。他说,他已年近六旬,老伴已去世,就有一个女儿,现在在法库县城打工。“守墓是男人的差事,女孩怎么守啊?看来守墓的差事到我这里是断代了。我就是想见见僧格林沁的后裔。我身下没有男丁,守不了了,得和王爷后人告个假,也算是交差了。”

“果郡王”守墓人巡更20余年 每月仅700元补助

康熙帝第十七子、“果郡王”爱新觉罗允礼的墓坐落在河北易县一个小村庄,位于清西陵的东北方向。有一对夫妇专门为园寝守墓,每人每月只能拿到700元的补助。园寝遗址的重点保护对象包括石碑及附件、石狮、丹陛石、宝顶等。但如今,这里比较完整的文物只剩下一方驮龙碑和一座宝顶,曾经的宫门仅剩基址,享殿还有山墙没有倒塌。

1937年以后,易县有人刨坟掘墓,在宝顶后边炸开个洞,将殉葬品盗走。如今,这里的驮龙碑上被缠上了荆棘,让人难以靠近。清西陵文物管理处计划将探头等安防设备安装到村子及园寝遗址附近,加强监控。守墓人称,曾经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都来打听过石狮子,有的是文物或历史爱好者过来拍照、欣赏,有的却是打“鬼主意”的。

2004年一个夜晚的巡更间隙,家中的狗突然开始使劲叫唤,守墓人觉得不对劲,刚出门,就看见一辆农用三轮车正打算往村口开,后面有村民追着,她和老伴以及赶来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在前面堵着,车子只能被逼停下来。车上装着一些“看着就像是盗墓用的工具”,男司机后来被带走,但丹陛石周边的土已经松动,还有被挖过的一圈痕迹。如今,石狮子和丹陛石都被悄悄放置在了一个不太起眼的地方,外面有遮挡,门上还挂着大铁锁。

园寝巡逻一圈大约十几分钟,看护人员每晚巡更12次以上,每小时巡逻一次,整宿不能合眼。多数时候妻子负责前半宿,丈夫巡后半程。夫妇俩犯困时就看电视,每晚还有一只叫大黄的狗陪他们巡逻,“工龄”也有十多年了。这样一份每日重复的工作,俩人坚持了20多年,每人每月领700元误工补助。他们认为,“王爷坟”一直坐落在他们的村子里,守着它是应当的。至于让不让孩子接班,他们称,“先干着,干不动的时候再说吧。”

湖北当阳父子接力15年 守护东周古墓群

距离湖北当阳河溶镇前进村200米处,是磨盘山遗址,这里沉睡着数量众多的东周时期的楚国中小型墓葬,属于周代古文化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2000年开始,村民陈甫志与父亲义务看管、守护这里的千年古墓群。2013年父亲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儿子继续守护好这片古墓,此后陈甫志便独自担起守墓重任。

父亲就葬在离遗址不远的地方,可以看见生前曾守护的土地。关于这片古墓的历史、分布情况,陈甫志知道得并不多,他只知道,父亲说过,这里有文物,是国家财产,必须保护。

“盗墓者都是白天踩点,晚上盗墓,尤其是下雨天,要特别警惕”,陈甫志说,“不管多忙,每天夜里都一定要巡查”。为此,即便出门,陈甫志也一定要赶在天黑前回家,担任看护员以来,陈甫志从未出过远门。今年3月的一个雨夜,此起彼伏的犬吠声突然传来,他拿上电筒跑出门,赶到的时候,盗墓者已经逃离。像这样的夜晚,陈甫志经历过很多次,大多数时候都与盗墓者擦身而过,凶险万分。父亲在世的时候,还抓到过两名盗墓者。

自担任看护员以来,陈甫志父子常常受到盗墓者威逼利诱,但一直不为所动。今年已经50岁的陈甫志白天打理田间农活,还要照顾80多岁的老母亲。当地正积极争取磨盘山遗址安保工程,届时将有效预防遗址内文物被盗、破坏和火灾等安全事故,遗址的安全将会得到合理安全的保障。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