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两万太平军悲壮远征 最终全军覆没 为何说太平军北伐像是一场假北伐?太平军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后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后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多人北伐。太平军北伐,孤军远征,长驱六省,虽为精锐之师,但后援不继,最终全军覆没。

北伐,一般都是讨伐帝都,直接奔着皇帝宝座去的。中国历史上,有无数次北伐。发端于南方的革命力量,往往在占据了南方后,都会兴师动众北伐,希望能夺取京城,统一全国。有的北伐成功了,有的北伐失败了,而太平军的北伐也以失败告终,但仔细分析就感觉,这场北伐是一场“假北伐”。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十天后,定都天京。洪秀全住进天王府,过上了皇帝的生活。太平天国正式开始与满清政权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或许是洪秀全统一全国的心情比较急切,也或许是太平军的士气正旺,总之,定都四十天后就开始了北伐。

5月8日,洪秀全派遣林凤祥与李开芳北伐。两人领兵2万,从长江北岸的南京浦口北上,由此拉开太平军北伐的序幕。为何说这次北伐是一场“假北伐”呢?

一是过于急功冒进。一个政权刚刚定都,就贸然北伐,纵然可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但也会暴露很多劣势。比如战略规划不周,后勤保障不力。太平军北伐后,就曾多次等待后续支援部队,但总是希望落空。甚至都北伐到了天津,距离京城仅一步之遥,由于没有增援部队,在清军的强力围攻下,不得不南下后撤。在两年的北伐战争中,太平军基本都是饥寒交迫的,没吃过几顿饱饭。这样的部队能北伐成功呢?

其实,按太平天国最初的计划,后续增援的问题是有考虑的。即通过西征部队北上支援北伐部队,但计划没有变化快,西征军在长江沿线遭遇了湘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发生了拉锯战。太平军攻占一城后,又被湘军攻陷。后太平军又再次反攻,如武昌、九江等地。原计划北上增援的太平军被湘军拖住,根本走不开。孤立无援的北伐军就彻底悲剧了。最搞笑的是,当太平军从天津后撤到山东时,增援的太平军也确实来了,但双方竟然没有接上头。

二是北伐军人数太少。林凤祥与李开芳两人共率领了2万人,而太平军在攻占南京后,总兵力号称有50万之众。以这么少的人数开始轰轰烈烈的北伐,简直就是开玩笑。2万人要面对几乎整个北方的清军,力量对比非常悬殊。不仅人数少,太平军还是远途征战,连后勤保障都供应不上。

两年的北伐,征战六省,攻占了无数城池,2万人的部队也是死伤无数。虽说在沿线也有一定的兵源补充,但数量有限,也无法形成战斗力。有说太平军到达天津时达到了4万人,这似乎不太可信。当时驻守天津的清军兵勇大概也就1万人,4万人打不过1万人,未免太LOW。

太平军北伐应该也会懂得发动农民的道理,但为何没有动员起来呢?这个很可能与太平军主力都是两广人有很大关系。首先,太平军将士与当地农民很难沟通,语言不通就会造成心理隔阂。你让北方农民与两广人并肩作战,很难。说也说不到一起,吃也吃不到一起。如果分开作战,林凤祥、李开芳如何领导呢,他们会放心吗?

另外还有一点。两广籍太平军并没有北伐的雄心。他们是典型的南方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北方,跟随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一路打到南京,并成功定都。很多人就有了打江山、坐江山的享乐思想。

打了几年的仗,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定都后,洪秀全坐了皇帝,将士们也该享受享受了。还没享受两天,就急匆匆北伐,相信很多人是颇有怨言的。在天津打仗时,正赶上冬季,把这帮南方人冻得哭爹喊娘,这还有啥战斗力。

以上几点,相信洪秀全、杨秀清也会考虑到,林凤祥与李开芳两个高级将领也会明白。但他们为何还要执意北伐呢?因为这次北伐更有可能是一个计谋。

当时,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清廷加大了围剿太平天国的力度。钦差大臣向荣坐镇南京孝陵卫,建立江北大营。钦差大臣琦善坐镇扬州城外,建立江南大营。两座大营成为太平天国这个新生政权的最大威胁,尤其是江北大营,就在眼皮底下。这形势很明显了,清廷就是要拉开架势对太平天国进行围歼。

与此同时,北方增援的清军也在赶来的路上,誓言要全力围歼太平天国。两座大营的清军对天京各种攻击,大炮都轰到了城里。太平天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洪秀全在天王府里始终提心吊胆。如何牵制清军,如何分散这种压力呢?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派兵北伐,当然这招也比较冒险。

也就是说,北伐的主要目的,不是夺取北京,而是分散清军,调虎离山。当然,如果能真的攻陷了北京,那再好不过。所以,洪秀全给林凤祥、李开芳的最高指示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北伐,不要贪恋攻占城池的多少,更不要与清军打阵地战、消耗战。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给清廷施加压力,牵制清军兵力,为天京解困。

果然,清廷得知太平军北伐后,大为恐惧。四处调兵围堵太平军,原本要南下增援的清军也被用于围攻北伐太平军。太平军从江苏、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一路杀到天津。太平军一步步逼近北京,相信咸丰与洪秀全一样睡不着觉了。

清廷对北伐的太平军疲于应付,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围堵北伐太平军和如何保卫北京上。如此一来,天京遭围歼的压力就小了很多。事实证明,太平军北伐后,天京周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像样的战争,基本就是太平无战事。也就是说,太平天国北伐的主要目的还是达到了。至于夺取不夺取北京,那都是次要的。

当然,这次北伐也是冒着很大危险的。因为在清军围堵天京时,抽调精锐力量北伐就等于削弱了天京的防守力量。北伐,如果主要目的不是夺取北京,那就可以说不是真正的北伐。所以说,太平军的北伐就是一场“假北伐”。

为什么这么气势澎湃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呢?

一、战线过长,彼此失衡

率领北伐军的林凤祥和陈开芳可以说是不错的将领,两人率领两万余人一路北进,杀到天津附近的静海县城和独流镇,离北京仅仅有二百余里。北伐军辗转数省,兵力扩充至四万人,行程达四五千里。

在北伐的同时,西征和天京外围的反包围战也同时展开,这就使得太平军的战线过长,导致他们的机动兵力不足,彼此失顾,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北方战场。

本来按照原计划,应该有一支援军来支援北方战场的,但是因为战线过长,难以为继,这支援军成为了空谈,最终林凤祥和陈开芳等人只得在独流镇、静海一带防守,以进攻转为防守之势,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也使自身丧失了进攻的最好时机。

二、新兵纪律散漫,战斗力低下

在不断的战争之中,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相继阵亡,于是林凤祥和陈开芳只得补充新兵。然而新兵纪律散漫,不服管教,战斗之时怯弱,破城之后往往抢劫财物然后成群结队的潜逃。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林凤祥与陈开芳的北伐军中,在秦日纲的支援军中一样存在这种情况。新兵遇到敌人阻击之时往往掉头南撤,然后在清军的追击下溃不成军,损失殆尽。随着秦日纲的支援失败,援北计划夭折。

三、清军的战术与天气相配合

清军面对着咄咄逼人的太平军,采取了“坚壁清野”与“铁壁”相结合的战术。断绝了太平军的粮草补给,并且将太平军分割为一小块一小块,逐步吞食,并且依靠僧格林沁的骑兵队进行追击与歼灭。

而此时,严寒的天气给太平军又增添了困难,在严寒之下,太平军缺衣少食,战死与冻死的人高达万人,最后只得靠野菜和树皮为生。战斗力大大削弱。

最终,林凤祥被俘,受凌迟而死,李开芳战死。但是这次北伐给了清军以强大的心理震撼,但是此后,太平天国开始专心经营南方,再也没有进行过北伐了。

这次北伐之中,太平军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仅仅是为战而战,历时两年最终全军覆没。其中有着战略方面的大问题,也有着战术方面的小问题,综合起来,才导致了这一场北伐的大败。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