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妆是中国古代女子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体现身份地位差异十分重要的一点。农妇无所讲究,往往荆钗布裙了事,但是不事生产的贵妇人对于装饰一项花样繁多,其间也融合了很多中国古代的礼仪讲究,阶层分明。梳妆中最能体现仪容的莫过于发式,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华丽多姿。经历时代的演变,充满了当时的年代气息,有关记载甚多,仅就《髻鬟品》记载就不下百余种。
虽然各种发髻的名称相当多,但基本都是按发髻的形态和装饰来命名的。妇女最常见的发型,按其梳编规律基本可分为六大类:结鬟式、反绾式、拧旋式、结椎式、盘叠式、双挂式。
一、结鬟式
梳这样的发髻,首先要把头发梳拢结于顶部,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或平展,或垂挂,饰以金玉珠宝,巍峨华丽。
这种高环发型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处子与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飞仙髻、凌云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始见于汉代,其式绾发于顶,呈飞动状。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常见与唐代。
【飞天髻,垂鬟分肖髻】
飞天髻,又叫“飞天紒”。始于南北朝。出自宋文帝宫中,后传至民间。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为处子发髻。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二、拧旋式
这种梳法是将发分几股,拧麻花一般把发蟠曲扭转,最后盘在头顶或者两侧。相传甄宓就很会梳这种类型的发髻。 这类发髻灵活生动,显得风韵十足,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喜爱。这种发式变化很多,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比如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
【随云髻、凌虚髻】
随云髻其髻如随云卷动生动灵转。《红楼梦》也曾记载黛玉梳过这种发髻,确实很受仕女所好。
凌虚髻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如云盘回,摇而不脱。现代人很难想象在没有发胶的年代,古代人是如何做到凌空托顶的。其实在古代有一种很天然的黏合剂就是米糊。
【朝云近香髻、回心髻】
朝云近香髻的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回心髻则是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三、盘叠式
这一类的发式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称为“螺髻”。螺髻在唐代兴起,在长安风靡一时,从存世的唐代壁画和绘画中皆能找到。螺髻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爱。王渔洋曾有诗赞其曰:“青螺如髻秀堪餐”。
【单螺、双螺】
单螺是将所有的头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双螺则是分为两大股,分别盘两个螺,形如顶角,亦名“双角”。
【百合髻、盘桓髻】
百合髻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落,称为盘桓髻。这种梳法起于汉代,到了唐宋也“其法不绝”,一直为中、下层妇女所偏好,大概就是因为稳而不落吧。
四、结椎式
结椎式的梳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这类髻蕴藉持重,温文尔雅。
这类发式是最普遍,延续时间最长的,从商周开始历代沿用,只是在样式上有些变化而已,而且多为已婚少妇所用。现在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韩国妇女梳的那种一条大辫子盘起来的发式,就是这种结椎式。
【高椎髻、抛家髻】
高椎髻的梳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抛家髻则是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亦称“鬅鬓”,“凤头”。这是唐末比较流行的发式,两鬓贴面的样式,道今天京剧中的旦角仍沿用
【倾髻、堕马髻】
倾髻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仕女画中常见。
堕马髻是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亦名“倭堕髻”。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据传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牡丹头】
牡丹头是一种高髻。最初在苏州流行,后逐渐传到北方。这种发髻非常之重,甚至没办法抬头。
五、反绾式
反绾式的发髻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反绾梳编较难,流行于盛唐,多为宫妃、贵女所好,历代称呼不同,但是发式基本相似。
【双刀髻、惊鹄髻】
双刀髻流行于初唐宫廷之中,后在贵族妇女中流传,士庶女子则比较少见。大抵是这种发式非常难梳,是以会梳的人很少,多半也都收拢在贵族手中了。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将头发梳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相传这种发髻最初是从魏文帝宫中流出,传入士庶,到了唐代时,风靡长安。
【朝天髻、元宝髻】
朝天髻是五代后蜀时的发髻,宋代所建的太原晋祠女像,有类似的发髻
元宝髻的梳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中有类似的发髻。
六、双挂式
双挂式的发髻梳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多用于宫廷侍女、丫鬟侍婢或是未成年少女。从秦代开始,这种发髻特别常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
【双丫髻、垂挂髻】
双丫髻是最常见的,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用刘海做饰,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垂挂髻则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
【双平髻 丱发】
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丱(guàn)发,其形似“丱”字,故名。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最长可至肩,为历代童发的主要发型。
【十字髻】
这种发髻因其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种髻式。这种发式独特而庄重,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之后则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