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到了端午佳节,我们中国人都会吃粽子,赛龙舟,通过这种方式来庆祝节日。那么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端午节吃粽子是有什么特殊原因的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简而言之,端午节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也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始终对屈原非常敬重,尤其敬仰其屈原的爱国之心,希望后人能够学习屈原,承继其爱国之心,为中华的长盛不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