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演义号称“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可许多读者读书时往往不辨是非,一概以为事实。有网友留言,水镜先生曾经告诉刘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兼得二人,却没有得到天下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句话流布很广,可以说,和许劭对曹操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并称三国最流行的广告语了。只是,演义对曹操的评语,发挥还算本分,虽然夸大了曹操奸诈的一面,多少也表现了其雄才大略的一面。可对诸葛亮和庞统的这句评语,就非常不靠谱了,堪称是演义中最虚假的广告语。
这句话当然有出处,可和罗贯中的版本相差太多。在正史之中,将诸葛亮和庞统看成是卧龙凤雏的不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而是庞德公。
庞德公乃是汉末三国时期荆州地区的一位大隐士。许多读者应该在高中时代读过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其中写道“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庞德公本住在岘山脚下,带着妻儿常年耕种,足迹从来不入城市,跟不和一些官府中人来往。庞德公名气很大,荆州刺史刘表听闻其名,派人前去邀请,可被庞德公拒绝。有人告诉刘表,像庞德公这样的大人物,只可就见,不能屈致。刘表于是亲自去拜访庞德公。刘表来时,庞德公和妻子正在田中劳作,见到刘表也没有停下。刘表告诉庞德公:“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希望庞德公不要为了自己而忘却了天下苍生。可庞德公却笑着说:“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在庞德公看来,天鹅和那些乌龟王八之类志向不同,人也各有其志,不能强求。对于他庞德公来说,早就没有了什么保全天下的壮志。刘表指着农具说:“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在刘表看来,庞德公如此辛劳,却并不能收获什么。做人当然要求高官厚禄,才能够光耀后世,传之子孙。庞德公一笑说:“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像刘表这样的官迷,当然是把权力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最高享受,可是在庞德公看来,高官厚禄不过是给家族带来危险的东西,而田间跟踪虽然辛苦,却可以安稳一世。庞德公表示,自己对于自己的选择,是丝毫不后悔的。刘表听了,只能叹息着离开。
庞德公乃是一个淡泊名利,一心归隐的有道之士。不过,中国的士人大都是心系天下,只有在无可奈何之际才愿意以归隐来保全自身的节操,庞德公也不例外。只因我荆州刺史刘表表面上推崇朝廷,大兴儒学,可实际上刘表在荆州立住脚跟之后,大搞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的祭祀活动,出入俨然以君王自居,庞德公才会选择归隐。
不过,庞德公虽然自己甘于归隐,可对于晚一辈的诸葛亮和庞统却很爱护。庞德公将自己在荆州士林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让整个荆州士人都知道了诸葛亮和庞统的名字。
庞德公首先给诸葛亮、庞统,包括司马德操三个评价:卧龙、凤雏、水镜。庞德公地位崇高,他的评语就仿佛是国家权威部门认证,公众很是买账。然后,庞德公嘱托自己的好友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四处奔走,推荐诸葛亮和庞统。于是,卧龙凤雏的大名渐渐火了起来。
庞德公只是说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并没有说得到二人就可以安天下什么。不过,这两个名号一龙一凤,确实很是威风,也难怪罗贯中会将其发挥。
另外,庞德公对诸葛亮和庞统的评价多少也有些水分。裴松之的注释中记载,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娶得乃是诸葛亮的二姐,而庞统本人干脆就是庞德公的侄子。诸葛亮和庞德公之间也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厚的感情。诸葛亮早年到庞德公家中,每次都行跪拜大礼。对于其他来访的晚辈,庞德公一般都会很客气的上前扶起,可对诸葛亮没有。庞德公端坐,接受诸葛亮的大礼。庞德公很可能是诸葛亮早期的老师,或许如此,才会坦然接受诸葛亮的跪拜。
其实,诸葛亮和庞统的名气并不大,还局限在荆州士林内部,像刘备来到荆州好几年,都不知道卧龙凤雏到底是谁。另外,汉末其实有人的外号比诸葛亮庞统更牛。荀彧的爷爷号称“神君”,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且个个都名闻天下,比诸葛亮庞统名气大多了。整部《三国志》有两人号称“算无遗策”,其一就是荀彧的侄子荀攸。
当然,诸葛亮的政治才华了得,庞统也是三国时期优秀的谋士,只是,并不是如同演义中描绘的一样样样精通。反倒是曹操帐下的荀彧,倒是被时人评为百年第一人。
另外一个不能安天下的原因,就要说到刘备的气度了。
在正史之中,诸葛亮更多是类似萧何式的政治家,对于军事,确非其长,而庞统则类似张良。两人一内一外互相辅佐,表现很是了得。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没有出现在赤壁战场上,而是在荆州南部四郡做安定后方的工作。在荆州稳定之后,刘备又和孙权联姻,巩固地位,得以抽出兵马经营西川。之后,庞统献策,在与刘璋涪陵会盟的时候埋伏兵士,搞一场鸿门宴,斩杀益州牧刘璋。可是,刘备却以为:“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在刘备看来,此次入川并不像多数诸侯一样,做流寇劫掠一番而去。此次是要夺取西川作为立身之处,攻占领土重要,但首先是要取得民心,取得官心。庞统自然明白。到达成都之后,刘璋让刘备帮忙抵抗张鲁,刘备前往,在西川一呆就是数年。其间,庞统曾经献出夺取西川的三策,上策为派出精兵突袭成都,中策为以归还荆州为名,趁机擒拿刘璋部下武将,然后逼降刘璋;下策是撤军归还荆州。最后,刘备选择了庞统的中策。
从庞统所献的三策看,庞统行事不拘小节且又顾虑周全。最后刘备选择了中策。在刘备看来,行上策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夺取益州,但益州官员尤其是一些武将未必信服。行;中策需要花些时间牺牲些兵卒,但既可以让益州官员见识到荆州军团的强大战斗力,又可以给益州官员一些颜面,正是两全之策。不过,这也可以看出刘备做事情犹豫不决,顾全所谓的道德仁义。若能够在进入西川之初就夺取西川,虽然短时间益州官员会有不服,却可以在曹操攻占汉中之前就夺取西川,从而取得时间的优势,为以后攻占汉中争取更多的机会。
之后,在攻占益州重镇涪城之后,刘备非常高兴,摆下宴会,刘备边听着小曲边得意的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不了庞统却反驳刘备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刘备大怒,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刘备为何大怒呢?因为庞统点出刘备的虚伪,你一贯装作仁义,此刻攻占涪城却摆酒作乐,庆祝胜利,但是庞统也是在劝谏刘备,就算是高兴,也不能表现在脸上。庞统私下里告诉刘备的多是一些阴谋诡计,可是在公众场合却总是提醒刘备,要维持仁君的面目。刘备一时疏忽,把庞统赶出去,不久就后悔了,把庞统又叫了回来。可是刘备却没有道歉,而是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耿耿地,说:“君臣俱失。”确实,庞统有错,错在不逊;刘备有错,错在口吐真言。刘备也明白了,于是君臣相顾大笑。
不过,大笑归大笑,可刘备的缺点也多少暴露了出来。史书虽然记载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可从这段史料看,刘备的修炼还很不够。雒城庆典上,有不少将领那就是刘璋的降将,荆州派系的官员自然是人人得意,可归顺的益州本土官员呢,却不免灰头土脸。当刘备攻占成都之后,有不少官员比如刘巴之流,一度拒绝出仕对抗刘备,就和对刘备的失望有着密切的关系。
刘备做事谨慎,凡是喜欢折中,可是大多成功者都实在冒险与挑战中获得成功,越是依靠万全之策,越是容易坐失良机。多年之前,刘备曾经劝说刘表在袁曹相争的时候攻占许都。多年之后,孙权夺取荆州,刘备带领五万精兵从汉中来到公安,在孙刘再度联盟之后,刘备选择了保守的撤军会汉中,而放弃了直接从荆州进攻许都的机会。宋代学者唐庚就认为,曹军主力尚在和张鲁苦战,若此时刘备突袭许都,必然能够曹操致命一击。五日之内,刘备军团就可以到达许都之下。成功,则一统天下有望,就算是攻不下许都,汉中的曹军主力也必然回救,益州的部队也可以趁机攻占张鲁捡个便宜。可是,很遗憾,刘备谨慎的性格让他再一次和机会擦肩而过。
当然,如果庞统继续活下去,或许能够劝说刘备做出更好的决定。可惜,在攻下涪城不久,庞统在进攻雒城的时候被流箭射死,意外身亡,当时的年龄应该在二十八岁以下。
之后的几年,刘备身边的谋士就只剩下法正了,法正在定军山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惜不久也死掉了。后来,刘备决意东进,攻打孙权,最终大败,蜀汉主力尽丧,从此蜀汉只能偏安一隅,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