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分别都是谁?

我国古代历代出现不少医术精湛的女名医。义妁、鲍姑、张小娘子、谈允贤四位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医。

  “巾帼医家第一人”义妁

义妁,汉武帝时河东(今山西省复县)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中国最早的女医生:义妁

身世坎坷 矢志不渝

汉武帝时期,义妁父母遭到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双双身亡,刚刚出世不久的孤女义妁被父亲生前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义妁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大夫。无奈生为女子,又加之养父的坚决阻挠,只得偷学医术。养父在瘟疫中献身,临终前告诉了她的身世。悲痛中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决心。此后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自小上山采药 虚心好学乐钻研

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时就开始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竖起耳朵聆听医理。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学经验。

治好久治不愈的病人 医名传四方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了。自此以后,义妁的医名便在方圆百里传开了。

被汉武帝诏入宫 专为皇太后治病

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年老多病,汉武帝听人说起义妁医术高超,便派人专程暗访。结果证明义妁不但擅长内科疑难杂症,而且对外科、针灸也颇精通,所用药物只是些山间的草木藤叶,但疗效极好。于是,汉武帝便诏她入宫,封为王太后的特别侍医。她到宫中以后,果然将王太后的病治好了。有一天,王太后问她,你有儿子、兄弟吗?义妁说:“只有一个弟弟义纵,但行为不节,不可为官”。但是因为王太后十分喜欢她,仍奏请汉武帝,封义妁为中郎,补为上党郡令。

王太后死于元朔三年(前126),因此,义妁的医事活动当在公元前126年以前。可惜她的生平和医学成就都没有成书传世。这个和长今一样的女子,如果用花来比喻的话,应该是一朵盛开的白芍花,安静而坚韧。

第一位女针灸家鲍姑

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上党(今山西长治)人,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她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耳濡目染 学有所成

鲍姑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父亲鲍靓,亦名静,字玄,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学兼内外,知晓河图洛书。他历任黄门侍郎、南海太守,管辖今广东、广西两省的部分地区。鲍姑自幼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道教教义十分有兴趣。父亲在南海任太守期间,结识了同样笃信道教的葛洪。父亲“见洪深重之,以女为妻”,鲍姑遂与葛洪结为百年之好。

嫁给医家葛洪 助力研炼丹术

嫁给葛洪后,鲍姑成为他的得力助手。葛洪著作中的很多灸法急救术都与鲍姑的高明灸术有关。弟子黄初平一起帮葛洪研究炼丹术,葛洪抄写著作,为附近的百姓治病。鲍姑与葛洪这对情深伉俪双宿双飞,松萝共倚,共同谱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鸾凤和鸣治病救人的佳话。

医术精湛 系我国第一位女施灸家

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鲍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遗憾的是,鲍姑没有为后世留下著作。然而后人认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吸收了她的部分学术思想和医疗成就。例如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并且较为详细全面地论述了灸法的治疗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这很可能得益于鲍姑在灸法上的经验总结。

  巧治赘瘤 丑女变美女

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鲍姑上前一看,见她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鄙视她,亦无法找到男人,故而顾影自泣。鲍姑问清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她千恩万谢,欢喜而去。

  仙术美名扬 几代人不畏艰辛乞取鲍姑艾

鲍姑的炙术,不仅擅名一时,而且相传了好几代人,直至明清两代,也还有人不怕艰辛乞取鲍姑艾。曾有诗赞颂:“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鲍姑仙逝 后人修建鲍姑祠以志纪念

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到广州越岗院,一面修道,一面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钻研,医术更加精湛。往往药到病除,人们称她为鲍仙姑。她去世后,岭南人民特地在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来纪念她。

  《太平广记》载:崔炜幸得鲍姑炙术

《太平广记》一书,在《崔炜传》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鲍姑升仙后,到唐贞元中节,在广东番禹人陈设奇珍异宝于佛庙时,鲍姑化为一乞食老妪,不慎打破人家酒瓮,无钱赔偿,正受到殴打,崔炜怜悯之,脱衣抵偿,有一天,在路上又遇崔炜,鲍姑说:谢子为吾脱难,不至被殴,我善炙赘疣,今有越岗山艾少许奉给你,每遇赘疣,只一炷之,不独愈苦,兼获美艳,崔炜接受后数日,遇老僧赘于耳,炜出艾试炙之,果如鲍姑所说,后又由老僧介绍他下山治一位家财巨万的姓任富翁的赘疣,炜因出艾,一炙而愈。任翁告炜说:谢君痊我所苦,无以厚酬,有钱十万奉先生。这段记载,把鲍姑的越岗山艾,当成神艾,反映鲍姑炙术名不虚传,她制的越岗山艾,疗效极好。去掉美丽神话来谈,可能是崔炜间接地得到鲍姑再传弟子的炙术。

  张小娘子:北宋民间女医师

张小娘子是北宋嘉祐年间的著名民间女医师,相传其神奇医术为山中仙人所授,并受赠《痈疽异方》。其貌美心慧,精通百草,扶危救弱,声名远播朝野,为我国古代四大女医师之一。

得人真传苦钻研 精通外科成名医

宋代的张小娘是个外科医生,据说是一位银鬓老郎中传给她的医术,还赠给她一部《痈疽异方》,经过不断的钻研与实践,终于成为一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患有疮疡痈肿的病人来求医,经张小娘诊治后,无一不见奇效。后来夫妇俩都成了当地的名医。

养颜美肤秘方深得宫中女性喜爱

皇帝后宫的嫔妃、皇后听说了这位医术高明的民间奇女子,便将张小娘子召进宫去,向张小娘子讨要养颜美肤的房子,以保肌肤娇润细滑,青春不老。之后,张小娘子以自己为实验对象,不断调制出以中草药为配方的美容养颜秘方,有洗面方、洗头方、沐浴方、香衣方、玉颜方等供皇妃们使用,还为他们解决各种妇科问题。因为养颜方效果显著,成为王宫贵族女子、夫人们争相使用的养颜秘方,而她自己也变成水灵貌美的温婉女医师。

仁宗皇帝赐名“张小娘子”

仁宗皇帝看到后宫妃子们经过张小娘子养颜秘方的调养,各个变得貌美如花,肤如凝脂,白皙嫩滑,不禁龙颜大悦,又见张小娘子年过三十,仍如十八处子,仁宗皇帝遂称张小娘子为“女医圣”,赐名“张小娘子”。(唐宋年间,不管是否相识,男子称呼年轻貌美一点的女子,一律称为“小娘子”,仁宗皇帝赐名寓意着张小娘子的医术高明,能让女子返老还童,永葆青春美貌之意。

掀开女医谈允贤的神秘面纱

谈允贤,是个对于中医圈内人来说都有些陌生的名字。然而,随着一部由刘诗诗、霍建华主演的古装传奇剧《女医·明妃传》的杀青和宣传,这位生活在明朝中叶的女名医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了解,甚至拥有了自己的贴吧和粉丝。

谈允贤(1461年-1556年),明朝江苏无锡人,出生于医学世家,中国古代四位女名医(汉代义妁、晋代鲍姑、宋代张小娘子、明朝谈允贤)之一。

  受祖母所传 得精湛医术

谈允贤生于明朝天顺五年,其祖父谈复、祖母茹氏为当时名医,伯父谈经官至户部主事,父亲谈纲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母钱氏,有一弟谈一凤。谈允贤自小聪慧,祖母就让她学医,就在祖母的教导下学会的精湛的医术,祖母去世前将一生所收集、编写的药方病理都传给了谈允贤。谈允贤后嫁杨姓男子为妻,婚后不久患上气血失调,就自我诊治、试药,后来生了三女和一子杨濂,每当子女有病,她都亲自为他们诊治。直至其祖母去世,她才真正在外行医。

在外行医治疗女病患 名声远扬

谈允贤依照祖母的嘱咐,开始为人医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因男女之防,不愿请男医生诊治,因此常常发生贻误病情的情况。谈允贤女医的名声使这些妇女纷纷找她治病,在许多成功的案例后,谈允贤的名声也渐渐的传遍各地。

著《女医杂言》古代少见的专科医案书

到了谈允贤50岁时,想到离梦中祖母告诉她的“汝寿七十有三”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便根据祖母传授的医理和自己的临证所得,整理汇集,写成了《女医杂言》一书。

《女医杂言》共收载病案31例,是中医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之一。该书主要记载的是妇科病案,其中涉及性流产、经病、产后诸疾、腹中结块诸证,并记载了谈氏对灸法十分娴熟的动用,因而又是我国古代很少见的专科医案书。《女医杂言》采用追忆的方式撰写医案,因而,每一医案的诊治过程都很清楚明晰。其中记录的案例不多,但是从临床治疗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很值得后世医家参考。由于当时女子不便抛头露面,所以《女医杂言》一书是由谈允贤的儿子杨濂抄写付梓的。

晚年遭受重创 儿子早逝孙子获罪

在50岁以后,她的医术更臻精湛。可惜,她没有再写医书。她的儿子不幸早亡,她的孙子也因株连获罪而死。一位女子,在晚年遭受如此重创,自然也就无心著述了。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谈允贤病逝,享年96岁。(来自历史长流的头条号)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