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头买东西,挑选完水果,小贩会用秤砣将你买的东西称了称,看看究竟是几斤几两,然后算账收钱。小时候,小编也曾经翻来覆去看过秤砣,至今也无法理解它的原理。同时,对于这个约定俗成的“一斤十六两”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为什么一斤被定为十六两?毕竟对于古人来说“十”才是圆满的。近日偶尔翻看书籍,小编才知道答案。
杆秤是我国春秋末年越国大夫 范蠡发明的。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他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后来,因为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
所以范蠡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统一之后,召告天下:百姓在给他人称东西时,如果少称一两,就将折去自己的福份;如果少称二两,就会折去自己的福份和禄量;如果少称三两,就会折去自己的福份、禄量和寿命。目的是为了告诫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于是,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沿袭了两千多年。
不过也有人说并不是这么复杂。试想按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计算,半斤等于五两,五两的一半是2.5两,2.5两的一半就是1.25两了,对普通的大众做起生意来就有些复杂了,反之按一斤16两计算就简便的多了,16两的一半是8两,8两的一半是4两,4两的一半是2两,2两的一半是1两,1两的一半才是5钱。这样的偶数计算简便,实用。因此,一斤十六两才被采用并且流传下来。
时至今日,偏远地区的人依旧还在使用一斤十六两的算法,可以说一斤十六两的算法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