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在最开始的时候,官员的数量总是不够的,所以,官员的录用就成了新朝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南朝时期,士族地主势力日趋下降,而寒门地主势力日渐上升。由于时势所趋,使得士族子弟的意志日益消沉,多所畏惧。他们既不愿作饱食终日的庶务官,又不能胜任指挥征战的将帅,就连正导、谢安一类的人物也不见了。而许多出身寒微的人,则在此时大显身手,为帝为王,为将为相,为官为吏。在士族与寒微两种势力彼此消长的社会大变动中,寒微者利用政治优势,千方百计挤入士族行列,冲垮士、庶界限。与此叼时,代表寒门地主利益的最高统治者,又通过考试的办法,用不设中正的手段,来抬高寒门,压制士族,使寒门地主参政的机会越来越多。最后,朝廷的机要官和政务官,多被庶族寒门人士所掌握,豪门世族的势力逐渐趋于低落。这就决定南方各朝的选官制度势必进行改革。
南朝刘宋为了消除两晋的积弊,对孝廉、秀才的选拔方法作了一些更改,在州、郡察举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统一考试。至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又对官员的出仕年龄及任期也作了一些规定。宋孝武帝以后,鉴於郡县治民官吏六年一任,时间太长,便改为三年一任,称为“小满”,对出仕年龄没有严格限制。
南齐的选官沿袭刘宋旧制,采用考试的办法,规定以五道题来策问秀才。对士人入仕年龄也有所限制,并分甲族和后门(寒门)。
由于南齐的乡举里选不以德为标准,而以“官婚宵籍”为依据,造成士人“厚结媲援,奔驰造请”之风盛极一时。其积弊与魏晋九品中正制重家世别无二致。
萧梁初年,同样不设中正官,士人入仕年龄也有所限制。后来又委派州郡官员,专司搜荐,渐渐消除了贵族与寒门的界限。梁武帝时期,还采用了明经考试的选官办法,《梁书·武帝纪》记载当时考试的情况:
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门后品,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至梁末敬帝时,又一度恢复九品中正制,各州士人皆须中正签押品第,方可量授官职。据《梁书·敬帝纪》载:
太平二年(557年)正月……诏诸州各设中正,依旧访举,不得辄承单状序官,皆须中正押上,然后量授,详依品制,务使精实……其选中正,每求耆德该悉,以他官领之。
但这一制度刚颁布不久,梁朝就灭亡了。
陈朝也沿袭萧梁的限年入仕制,同时又制订了许多例外的条文。梁、陈两代又增设高策科,当时士族竭力反对釆用这种策问的考试办法选拔人才。他们即使参加考试,也大多“雇人答策”。
纵观南朝的选官制度,基本上都是沿袭了前朝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