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虞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他镇守幽州时为政宽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的游牧民族,但由于与公孙瓒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因而进兵攻击公孙瓒,兵败为其所执,惨遭杀害。
汉末三国时期,要说以仁德之名被世人所熟知的人物,那自然是非刘备莫属,他临终前还在用“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八个字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说刘备是仁德化身也不为过。而在刘备发迹之前,同样有着汉室宗亲身份的刘虞,也因为仁德而被世人所尊敬。
刘虞是东海恭王刘强之后,比刘备幸运的是,刘虞并没有家道中落,并且顺利通过举孝廉的传统方式步入仕途,而后在幽州担任刺史一职。刘虞通晓《五经》,《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书籍,儒家的核心思想便是“仁政”,所以刘虞和刘备、刘表以及王朗、赵云等人一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使得他们本身比别人更能关爱他人。
因此刘虞担任幽州刺史期间,广施仁义、体恤吏民,使得以侵略为生的幽州异族以及底层百姓,都对刘虞非常喜欢且乐于服从刘虞的管理;更兼刘虞颇有治理才能,他主持劝导百姓耕田,并进行市场开放,使得原本需要别州来救济的幽州,自己也有了可以一年四季向朝廷纳贡的能力。刘虞在幽州所取得的政绩,超乎想象。
按《后汉书》:“虞初举孝廉,稍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吴书》:“虞,东海恭王之后也。遭世衰乱,又与时主疏远,仕县为户曹吏。以能治身奉职,召为郡吏,以孝廉为郎,累迁至幽州刺史,转甘陵相,甚得东土戎狄之心。”《英雄记》:“虞为博平令,治正推平,高尚纯朴,境内无盗贼,灾害不生。时邻县接壤,蝗虫为害,至博平界,飞过不入。”《魏书》:“虞在幽州,清静俭约,以礼义化民。”
不知为何,陈寿编纂的《三国志》并没有书写刘虞的传记,但其它史书无论是官修的《吴书》《魏书》,还是私撰的《英雄记》,他们对刘虞在幽州的政绩,都是非常一致的赞赏,比起不时还有人诋毁的刘备、刘表,刘虞真正做到了整个天下尊敬他的高度。
更为有意思的是,刘虞有一段时间因病辞官在家,当地百姓遇到了不公之事,不去找官府申诉,而是跑来刘虞这里让刘虞来评断,刘虞给出处理结果后,无论是有理还是无理的,都对刘虞的判决表示敬服,由此可见,刘虞在当时百姓心里的地位。
只是刘虞不擅长军事,在和公孙瓒的交战中兵败被杀。刘虞死后,他麾下官吏鲜于辅集结诸多力量,为了给刘虞报仇,发动了对公孙瓒的猛攻,给公孙瓒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而鲜于辅集结的队伍里,不仅有刘虞旧部,还有乌桓峭王以及护乌桓校尉阎柔,这些人自发的组合在一起给刘虞报仇,可见,无论是塞外异族,还是汉朝吏民,都是打心底敬服刘虞这个人。
曹操建立魏氏政权后并未废除汉室政权,东吴孙权趁机劝曹操再往上进一步,称帝取代汉室,曹操看了孙权的书信后哈哈大笑,说孙权这是要把他放在火炉上烤。而刘虞也因为名望过高,和曹操有同样的遭遇。刘虞活跃的年代,正好赶上了董卓祸乱京师,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但联军里除了曹操、孙坚等真心为国除贼,其他包括盟主袁绍在内的人,他们起兵的目的都是为了各自自身的利益,因而董卓还没消灭,袁绍等诸侯自己相互打了起来。
按《后汉书》:“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主。乃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赍议,上虞尊号。虞见岐等,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固拒之。馥等又请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复不听。遂收斩使人。”
董卓手里把持着汉献帝刘协,他可以以汉天子的名义向诸侯发号施令,这使得袁绍等诸侯的行动在名分上常常受限,天子命令一下来,明知道那是董卓的意思,遵命吧,不甘心受董卓控制;不遵命吧,又难免被扣上抗命叛乱的帽子,授人以柄。于是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处境,袁绍、韩馥等人谋议,改立他人为帝,好与董卓抗衡。于是他们将目光对准了幽州牧刘虞。
当时汉献帝刘协年幼,没有威信,而刘虞仁德着于四海,深得人心,相比于其他汉室宗亲刘焉、刘表以及陈王刘宠,立刘虞为皇帝,确实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但袁绍立刘虞为帝从来都不是为了拯救汉室危局,他和孙权劝曹操称帝一样,就是为了把刘虞捧为众矢之的,把刘虞放在火炉上烤,自己好伺机吃肉。刘虞不仅拒绝了袁绍等人推举,还将他们的使者斩杀,并设法将汉献帝迎回东都洛阳,真真正正的用行动来试图拯救国家。袁绍利用刘虞的名望来谋私利,反倒使得刘虞更为世人所敬佩。
刘虞和公孙瓒共同管理幽州,他们的治理理念有根本不同,公孙瓒私杀刘虞固然不对,但是从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理念冲突,也可以看出刘虞这个人是非常天真的。按《后汉书》:“虞到蓟,罢省屯兵,务广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宽弘,开许善路。又设赏购举、纯。举、纯走出塞,余皆降散。纯为其客王政所杀,送首诣虞。”
中平四年,中山相张纯、太山太守张举联合乌桓首领峭王、丘力居等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他们四处烧杀抢掠,青州、幽州、冀州等地都遭到了侵略。刘虞不仅没有调重兵对其征讨,反而精兵简将,广施恩惠,一方面以宽柔的政策拉拢乌桓峭王;一方面以重金悬赏张纯、张举的首级,就这样促成了叛军内乱,张纯被部下所杀。刘虞略施小计就平定了这起叛乱,看起来非常厉害,但事情其实没那麽简单。
按《后汉书》:“会乌桓反畔,与贼张纯等攻击蓟中,瓒率所领追讨纯等有功,迁骑都尉。张纯复与叛胡丘力居等寇渔阳、河间、勃海,入平原,多所杀略。瓒追击战于属国石门,虏遂大败,弃妻子逾塞走,悉得其所略男女。瓒深入无继,反为丘力居等所围于辽西管子城,二百余日,粮尽食马,马尽煮弩楯,力战不敌,乃与士卒辞诀,各分散还。时多雨雪,队坑死者十五六,虏亦饥困,远走柳城。”
公孙瓒虽然没有凭借武力将张纯等彻底消灭,但他前后给张纯叛军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张纯也因此远遁柳城。而身为幽州长官的刘虞,在公孙瓒追击叛军的时候,竟然没有给其任何支援,导致公孙瓒陷入重围被困了两百多天。不过好在公孙瓒让张纯叛军短期没有捲土重来的能力。抛开这次平叛所涉及到的个人责任不谈,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刘虞的怀柔政策能取得巨大成功,跟公孙瓒的武力威慑是分不开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付异族的理想方法其实就是常说的恩威并施。
如果塞外异族比较安分,那刘虞就对他们好;如果他们不安分,就让公孙瓒打他们。这种刚柔并济的方法也是诸葛亮治理南中取得成功的方法。但悲剧的是,刘虞、公孙瓒两个人都是非常极端的,公孙瓒极度迷信武力;而刘虞也极度信奉温柔政策,刘虞甚至因为过于温柔而丧了命。按《后汉书》:“瓒时部曲放散在外,仓卒自惧不免,乃掘东城欲走。虞兵不习战,又爱人庐舍,敕不听焚烧,急攻围不下。瓒乃简募锐士数百人,因风纵火,直冲突之。虞遂大败,与官属北奔居庸县。瓒追攻之,三日城陷,遂执虞并妻、子还蓟。”
刘虞纠合了十万人,浩浩荡荡的去攻打公孙瓒,但他却用对付张纯的办法对付公孙瓒,说只要杀了公孙瓒,其他人都可以不问罪,想兵不血刃促成公孙瓒被其部下所杀,可那公孙瓒是久经沙场,擅长练兵、用兵,且他也是很有威信的人物,被部下所杀的几率实在太低。
而在进攻公孙瓒过程中,刘虞又命令部下不得破坏房屋、不得随便放火。有仁义之心,爱护百姓没有什么错,可战场上是最直接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刘虞把打仗搞的跟观光旅游一样,那岂不是给敌人送人头嘛!结果公孙瓒只用了几百人,一个突袭就将刘虞打败,而后公孙瓒集结部队,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攻破了刘虞的城池,将刘虞生擒活捉,进而处死。刘虞以宽柔的政策在幽州取得的政绩,整个天下都有目共睹,说明刘虞在治理地方确实有自己的一套,但他在行军打仗上还用仁德这一套,未免也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