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古代婚礼拜堂的流程,它有何由来?是否有着特殊的含义?

自古以来结婚就是人生中三大事之一,由于婚礼的重要性,古代婚礼拜堂成亲的仪式也是格外的庄重,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古代婚礼拜堂的流程,它有何由来?是否有着特殊的含义?

拜堂其实并不是婚礼一直以来的习俗,任何一种习俗习惯,都是经历了很多年的发展,才最终定型下来的。结婚拜堂也是一样。现在很多影视剧里面的拜堂过程都太简单了,事实上,古代标准的拜堂的流程与其中演绎的很不一样,过程也不是这样的过程,那古人拜堂的时候都有怎样的流程?拜堂这种结婚礼仪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拜堂之俗起于何时,尚待考察,但至迟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较为流行。唐人王建《失钗怨》一诗中吟道:“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

司马光在《温公书仪》卷三说:“古者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相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在唐代,这项礼俗又叫“见舅姑”,即为拜见公婆。这是一项十分隆重的仪式,一般在次日举行。新妇见公婆后,还要依次见过婆家尊长和男女老幼一切亲属,新妇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由亲属们观看、闹房。在唐朝,这一礼俗又称为“观华烛”。唐朝诗人朱庆余作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就是指这一婚俗。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拜堂意识程序如下: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通赞:启轿,新人起。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直花堂前。引赞:新郎新娘就位。通赞:新郎新娘进香。引赞:跪,献香。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

拜堂,中国传统婚姻礼仪。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拜堂之后,即正式结为夫妻。因古代婚礼中的交拜礼都是在堂室举行,故称。又称拜天地、拜花堂、拜堂成亲。广泛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汉、京、仫佬等民族均有该风俗。

南北朝时,夫妻对拜固定为婚姻礼仪。

唐以前北方地区民间称“交拜礼”,在特设的青庐(饰青布幔的屋子)举行。唐时“拜堂”一词正式出现。

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

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

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近代多于当日辰、巳、午中的某一个时辰举行。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对拜前设供案,置香烛,陈祖先牌位等。

拜堂之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此,礼生(即婚礼主持人)诵唱:“香烟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新人就位,随礼生诵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如仪依序跪拜。在封建社会,新郎新娘先至家庙参拜祖先,之后夫妻行交拜。浙江省海产地区称男家迎亲时在花烛之前向天地三拜为拜堂。现代婚礼多不跪拜,改行鞠躬礼,对父母鞠躬、夫妻相对鞠躬的形式,不拘成规。

现有史料上,未见汉代之前有夫妻拜堂的记载,但在《世说新语》一书中有个故事,可证明拜堂风俗始于晋代的徐州。

书中说,当时有个叫王浑的徐州刺史,元配老婆死了,又娶了一个。续娶之妻为颜氏,是个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他们拜堂时,颜氏先拜王浑,然后王浑准备答拜。这时,有人对王浑说:你是一个州级高官,怎么可以拜她?王浑就没有答拜。为此颜氏非常恼怒。

尽管这对夫妻的对拜没有最后完成,但说明当时的徐州的确存在拜堂风俗。

如果不是有人挑唆,王浑还是要答拜的。这也说明,夫妻互拜的风俗刚刚兴起,王浑不拜也就不拜了,后来风俗成熟时,新郎的官再大也得拜。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齐皇帝举行婚姻大典时,夫妻也要互拜的。不过仍是女先跪拜,后起;男后跪拜,先起。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

那么拜堂有何特殊的含义呢?

拜堂体现着男女夫妻关系的进一步加固。旧时的拜堂,实际上起着今天的婚姻登记的作用,是夫妻关系确立的真正标志。现代婚礼中的拜堂,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这种性质。通过拜堂,新郎新娘把永结百年之好的决心公之于众,让大家作为他们结为夫妻的见证人,使他们的关系不但具有法律的基础,而且得到社会的承认。

所以说,虽然拜堂是属于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礼仪,在现代婚礼中虽然不重视这种形式,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有其厚重的历史寓意的,所以,现代婚礼中带有浓浓传统风格的拜堂仪式还是可以有的。

其次,拜堂是新郎新娘真实心情的郑重流露和表达。现代婚礼中的拜堂,无外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互拜、再拜亲朋四项内容。它除了有上面所讲的盟誓的意思外,还包含有感谢、月托、关照的意思。传统中国是一个信仰崇拜天地鬼神的国家,结婚之日感谢天地神灵的恩泽、请它们日后保佑二人白头偕老,刀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父母大人含辛茹苦抚养儿女,如今眼见儿女成人成家,其欣喜之情自然难以言表。新郎新娘此时通过拜堂的形式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表示今后将努力尽儿女之孝心真是再合适不过。夫妻对拜,虽是无声无语的鞠躬动作,但此处无声胜有声,其所包含的真情真义,是任何甜言蜜语所不能比拟的。亲朋宾客前来为新郎新娘贺喜祝福,二人理应深表谢意。愿从此以后,大家常来常往,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是新郎新娘发自内心的无声语言。

关于拜天地还有许多的神话故事。

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一个俊俏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在,但孤孤单单一人,总觉得很闷。所以常唉声叹气。

一天晚上,月亮圆了,明光光地挂在天上,小伙子触景生情,更感寂寞,就对月亮说:“月老月老你细听,给我找个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领你的情!”刚说完,月亮一忽闪,一个白眉长须的老人拄着一根龙头拐棍来到小伙子的面前,说:“后生不要愁,我给你找个小帮手”。说完后,一阵清风,长须老人不见了。小伙子感到很纳闷。过了一个时辰,就见长须老人领着一个姑娘飘悠悠地落到小伙子面前,对小伙子说

:“我到女娲那里,让她又造了一个女人,给你领来了。 你们先认识一下, 一会儿我给你们办喜事。”一忽闪,老人不见了。

小伙子见姑娘脸腮绯红,像月季花一般,于是喜上眉梢;姑娘见小伙子眼睛明亮,诚实坦白,也觉得情投意合。两人四目一对,一见钟情。小伙子结巴着说 :

“你愿意和我一块生活吗?” 姑娘听了,脸上飞起两朵红云,说:“ 愿意。”……“ 哈! 哈!

哈!”正在这时,传来一阵笑声,长须老人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站在小伙子和姑娘面前,指着两个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全都离不开他俩。现在我们给你们办喜事,首先,给养育你们的天公、土地拜三

拜,‘一拜、二拜、三拜’”。随着月下老人的喊话声,小伙子和姑娘对天、地拜了三拜。随后,月下老人笑着说:“我给你们牵红线,你们还得给我拜拜哩。”“一

拜、二拜、三拜”。小伙子和姑娘又对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刚拜完,三位老人全不见了。

从这以后,小伙子每天起早摸黑,在田里干活,姑娘在家为小伙子烧火做饭,缝新洗旧,两人恩恩爱爱,过着幸福的日子。

为了感谢天、地的养育之恩,为了感激月下老人牵线搭桥的情意,从此以后在结婚时必须:一拜天地;二拜月下老人;三拜父母。便形成了结婚“拜天地”的习俗。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