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崇佛的女皇武则天:因为她从感业寺走上权力巅峰?

武则天一生推崇佛教,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感业寺中的女尼,在佛光普照下,攀上了中国封建帝国政治的巅峰,成为一代女皇!唐太宗、唐高宗父子敬重佛法,但同时更推崇道教,到了武则天,对佛教的敬重是登峰造极,而对道教却十分冷淡,其中的原因,为后世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

史载武则天14岁入宫,被立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崩,根据祖宗规制,新皇帝一道旨意令所有未生育过子女但受过宠幸的宫人全要到感业寺出家修行。于是,武则天被削发为尼,遁入空门。之后,她却奇迹般地从这里走出,爬上了中国政治地位的制高点。相传,这一入一出是经过一番预谋的,通过入寺为尼,小别皇宫,暂离尘世,换一种身份再投唐太宗之子唐高宗的怀抱,以此来减少朝野非议。传说是否属实,后人确实无法肯定,但这却成了以后李唐皇室的惯用手法。此后的唐玄宗曾纳儿媳杨玉环为妃,显然用的也是这一招。在佛祖慈祥微笑的迷雾中,我们却可以看出,终唐一世,佛教与李唐皇室的后宫前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武则天,真正是一位从佛门中走出来的女皇。

那么武则天又为何对佛教“情有独钟”呢?据国学大师陈寅恪考证,武则天崇佛的原因之一是受到其母亲家族世代的佛教信仰的熏陶。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杨隋的宗室子孙。北周武宗废灭佛教,但至隋文帝代周而立,其开国首政即为恢复佛教。此中固有政治上之作用,而其家事及本身幼时的信仰也为一重要原因。隋高祖父母都笃信佛教,他们是北周勋戚,在北周灭佛时曾隐藏僧人于家中。据传隋高祖就出生于寺院之内。此时恰好有一尼来自河东,预言此孩儿将来可得大下,结果就真的开创了帝业。可见杨氏一门不随当时北周之主的好恶而转移,是彻底的佛教徒。至隋炀帝,这个中国历史上弑父弑君荒淫无度的暴虐之主,在中国儒家教义的标准下是遗臭万年,但因其崇奉佛教,尤其与天台宗的创立者智顗大师有深切交往,被佛教徒比作阿阇世王,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之高也可想而知。唐初,隋杨一家成了亡国后裔,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政治地位,但世代遗传的宗教信仰固承不变。武则天的血统与隋杨相承,其母就笃信佛教,据说曾有僧人欲借她的力量来保存僧不拜俗的教规。杨氏信佛多出于家世遗传之故,而武则天从小受其家庭佛教环境的熏习,必受影响。据伦敦博物馆藏敦煌写本《大云经疏》中记载,武则天在入宫之前,已有一度正式或非正式为沙弥的经历。可见其受母亲家族佛教信仰影响之深切。

后来,僧徒就借武则天家庭传统之信仰,以恢复其自李唐开国以来所丧失的权势,而武则天也借佛教经典之教义,以证明其政治上所享有之特殊地位。二者互惠互利,彼此利用,相得益彰。这是陈寅恪认为武则天崇佛的另外一个原因。

武则天以女儿身执掌国政,登上帝位,实乃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之创举。然而这也被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斥为“牝鸡司晨”。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武则天从强凋纲常伦理的儒家得不到支持,不得不另辟澳径,终于得以假托佛教女主为王的符谶,证明其特殊地位之合理。佛教的原始教义中本来也轻贱女儿身,但后来有所改变,到大乘佛教急进派之经典中便有以女身成佛的教义。《大云经》中说,武则天是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佛教称人世间为阎浮提,阎浮提主即是人世之主,是说武则天当取代李唐统治天下。该经中还大讲所谓的“净光天女”,说佛祖预言这位“天女”要以“女身”成为统治天下的帝王,而且她将来还要成佛,以此暗示武则天当上女皇是顺应了佛的旨意。这也难怪武则天一定要将它颁行于天下了。此外武则天还封进呈者沙门薛怀义等为县公,分别赏赐紫袈裟龟袋。沙门封爵赐紫,自此始,僧人多以朝廷赐紫为荣。这些在武周革命开国之初,确实起到了对民众宣传和证明她取得皇位的合理性的政治作用。有人认为《大云经》是薛怀义等人伪造,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大云经》实出于天竺,并非武则天授意僧人随意伪造,她只是取前代旧译之原本,曲译比附而成新疏,这比另造新经可谓是事半功倍。这样说来,武则天崇佛是兼有了信仰与利用之心。

武则天称帝后,还进一步利用佛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长寿二年(693年),有僧人菩提流支译出《宝雨经》10卷。这本经书完全是武则天一手策划下出笼的。经中说,有东方日月光天子,乘五色云来到佛所在的地方。佛为他授记,讲他日后当在摩诃支那国现女身为王,以佛法教化众生,建立寺塔,供养沙门。《宝雨经》到唐代一共出现过三个译本,唐朝以前的梁、陈的二个译本恰恰没有上面的这段文字,因此毫无疑问这段内容是唐译本中特意加上去的,是专门为了迎合武则天登基假造出来的。此后,随着这一理论的出现,武则天又加尊号为“金轮神圣皇帝”。

也有人从心理角度分析了武则天崇佛的心态,认为她得势之前把佛教作为精神依托的对象。其实,武则天以一弱小女子之力,独自奋斗于充满险恶斗争的深宫,必定有一坚定信仰在支持着她。后来逐渐得势,在政治斗争中她借佛威以壮帝威,此时受现实所迫,她对佛教的利用更多于信仰。到了晚年,武则天推崇佛法则主要是在于报恩还愿。这似乎挺符合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垂暮老人回首往事时的感慨。这一观点更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鲜活丰满的女皇形象。

另外,有人从佛、道关系上分析,认为武则天一改李唐原来先道后佛的政策,举佛抑道,以此作为对付和打击李唐世系的工具,为自己夺取和巩固皇权制造舆论。

唐初,李渊父子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门第,攀附道教主李耳为祖先,从而在宗教政策上维护道教,抑制佛教,以为新生的政权增添尊贵色彩。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就表明态度,认为不能使“殊俗之典,郁位众妙之先”,而“诸夏之教,翻居一乘之后”,于是下诏“令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从而基本确立了“道先佛后”的宗教政策。高宗死后,武则天独揽朝政,称帝之心日切,她渐渐感到道教成为她篡权的障碍。但此时道教的教主老子作为唐皇的“圣祖”和护国神的形象,经过60多年的崇奉已深入民心,它已成为唐王朝的象征。更有人利用老子来反对武则天的篡权谋逆。据说,文明元年(684年)有人称太上老君显灵,命传言于武后:“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武则天得报后大为不快。因此她要代唐为帝,就需要在编制一套新的政治神话来伪装自己的同时,削弱道教的地位,贬低老子的形象。于是,当时已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的佛教,就成为了她可以利用的政治工具。

其实唐高祖、唐太宗时曾一度崇道抑佛,僧尼本有所不满,这些人到了这时反而成了武则天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据说垂拱四年(688年)六月,武则天先是暗令武承嗣等伪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蒙骗人家说是在洛水中找到的,武则天还装腔作势地把这块瑞石称为“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侯”。此后又说在汜水中发现刻有《广武铭》的瑞石,铭文指出“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这就十分露骨地向整个天下昭示,武媚娘应该为天子了,并且这是佛祖的意思。到她继位后,就立即命令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在道士、女冠之前。据《资治通鉴》载:“天授二年(691年),夏,四月,癸卯,制:以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士之上。”此后仍不断利用佛教制造舆论来巩固和维系她的统治。从这点上看,武则天崇佛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目的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武则天固然崇佛,然亦笃信道教,优礼道士,从其提倡读《道德经》,大写《一切道经》中可以得到证明。她登基所利用的符谶,并不是专门依照了佛教,内中也有许多道教的成分。

武则天以极大的热情结交、厚待僧人,建寺造像,广积“功德”,以至“倾四海之财,殚万人之力,穷山之木以为塔,极治之金以为像”,真可谓是到了不惜倾国荡产的地步。这位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一生与佛相伴,佛光撒满了她夺位和强化统治的斗争历程中。至于她到底为何与佛结下这深厚的不解之缘,就如同她死后留下的无字碑一样,只能留待后人评说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