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恩是北宋时期的宦官。王继恩出生在一个贫苦之家,后来成为北宋初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坛风云人物,竟然影响了北宋王朝皇位继承的走向,成了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为北宋江山的稳固和朝野的稳定殚精竭虑、劳苦功高。
愿将功劳换本宗
王继恩虽然被叫作张德钧,但他知道自己本来姓王,家乡在陕州,他不敢忘本,所以一直等待机会恢复本宗。周世宗显德年间,他在宫中为宦官,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他得以侍候左右。宋太祖赵匡胤一开始没有怎么关注他,时间久了,发现这个小宦官非常喜欢读书认字,太祖问他为何喜欢学习,他答道,因家境贫寒,从小识字太少,望太祖垂怜赐教。太祖欣赏他勤学上进,抽空就教他识字。太祖出征也把王继恩带在身边,让他增长见识。
王继恩武功高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北宋平定四方的作战中,他多次作为赵匡胤的代表亲赴前线督战,监督手握重兵的将领作战。跟随太祖先后剿灭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武装,立下赫赫战功。王继恩每次得到奖赏,就买书上万卷,抽空诵读。知识的积累、实践的锻炼,使王继恩对政治、军事都有独到的见解。但他深知自己是个位卑言轻的小宦官,必须谨言慎行。为了引起太祖的注意,他把官员们的奏折按照重要性上下排列,久而久之,太祖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太祖就问他一些关于朝政和军事的事情,他对答如流,颇有见地。
太祖对他喜爱有加,问他还要什么封赏,王继恩见时机成熟,就扑通跪下含泪对太祖说:“官家对我的封赏已经超出我的贡献了,我感到问心有愧、惴惴不安,我请求官家用我的所有功劳换回我的本宗,让我恢复陕州王姓吧。”太祖问他为什么要恢复陕州王姓,他说:“陕州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须臾不敢忘本,生身父母之恩终生不敢忘记。”
太祖为之动容,准他恢复本宗,并说:“朕感念你对生身父母有一片孝敬感恩之心,朕赐给你一个新名字‘继恩’如何?你要继父母之恩、继大宋之恩,不负朕之所望。”王继恩跪拜感谢太祖恢复本宗、赐予新名。关于这件事情,《宋史·卷四百六十六·列传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有确切记载:“开宝中求复本宗,太祖召见,许之,因赐名焉。”
拥立新君有远虑
据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太祖最宠爱的宋皇后急忙命令王继恩速召皇子赵德芳入宫料理后事以便继承皇位。王继恩领命而去,但他不是去召赵德芳入宫,而是急速赶往晋王府宣召皇弟赵光义。王继恩见了晋王,报告情况,催促晋王立即进宫登基。晋王赵光义听闻赵匡胤驾崩大吃一惊,当时犹豫不决,王继恩一再催促,于是赵光义在深夜随王继恩踏雪步行进入皇宫。
宋皇后见到是晋王,惊讶万分,对王继恩失望、愤恨之极,想要发飙,又想事已至此,不可挽救,尴尬地对赵光义说:“官家来了。”这一声“官家”说明她已认清形势,默认赵光义为新君。宋皇后也是识时务之人,又对赵光义说:“我和皇儿今后的命运都托给官家了。”赵光义很会演戏,他流着眼泪对宋皇后说:“我们以后共保富贵荣华,皇嫂不用担忧。”
王继恩为何敢于冒杀头的风险违抗宋皇后的命令呢?司马光认为是王继恩领悟太祖赵匡胤的意思。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继恩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而以亲事一人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这个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够全面。王继恩这样做,出于以下用意:
一,太祖赵匡胤确实有让晋王赵光义继位的意思。王继恩经常在赵匡胤身边,察言观色、揣摩上意,知道赵匡胤想让赵光义继位。赵匡胤生前不立太子,就给晋王赵光义留下希望;赵匡胤封赵光义为晋王,而没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就是让赵光义的地位高于诸位皇子,显然有让赵光义继位的用意;赵匡胤让赵光义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积累资本,明显有栽培历练之意;赵光义的才能、人脉、履历都是诸位皇子不可比拟的。
二,避免朝廷争斗不休。如果让德芳继位,德芳不满十八岁,才疏学浅,寸功未立,德不配位,赵光义肯定不服,必然引起叔侄之间旷日持久的争斗,甚至有可能引发长期战乱、叛乱等不可收拾的后果。
三,避免后宫干预朝政。赵匡胤驾崩时,宋皇后还不满三十岁,德芳不满十八岁。宋皇后深受赵匡胤的宠爱和信任,但是宋皇后没有生育子女,她把德芳视同自己的儿子,她希望德芳继位以便垂帘听政。王继恩洞悉宋皇后的意图,为了避免后宫干政带来的恶果,果断掐灭后宫干政的火苗。
因此,有人说王继恩改写了宋代历史,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鏖战沙场显身手
王继恩自小怀有凌云志,他苦学成才,尤其喜爱兵书,希望有机会杀敌报国,渴望能到沙场历练。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太祖让他代表太祖去做监军,只给他监军权不给他指挥权,命他不得干涉将领指挥。王继恩恪守太祖命令,兢兢业业做监军,从不干预将领指挥打仗。他对将领们非常尊重,善于向将领们学习,包括潘美、杨业等名将都对他心悦诚服。将领们在报功的时候都把王继恩的名字郑重地写在功劳簿上。王继恩随军征讨江南,立下无数战功,太祖对王继恩“赐金紫”,“金紫”就是金印紫绶,这是高官显爵的象征;加“武德使”,倍加信赖。
宋太宗继位后,深知王继恩能征善战,给他分配了许多作战任务,王继恩马不停蹄,四处征战。《宋史·宦者一》记述:“雍熙中,王师克云、朔,命继恩率师屯易州,又为天雄军驻泊都监。”“及遣将北伐,又为排阵都监,屯中山,改皇城使。端拱初,领本州团练使,又为镇、定、高阳关三路排阵钤辖。”
王继恩屯师易州时,既是一方军队首长,又是天雄军都监;北伐时,既是排阵都监,又是皇城使;既是团练使,又担任三路排阵钤辖。“钤辖”,节制管辖。王继恩临危受命,身兼数职,但是他沉着应对,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赢得各路官兵的敬重,不负皇帝重托。王继恩最善于打大仗、恶仗。
王小波、李顺在四川起义,很快占领两川大部分地区,义军发展壮大到数十万人。一时间朝野惊恐万分,宋太宗问朝中谁可降“叛贼”,竟无一人自告奋勇。此时,宋太宗想到了王继恩。王继恩深知任务艰巨,也深知宋太宗对将领不放心,处处掣肘,于是对宋太宗说:“卑职愿意前往两川,但此事重大,请皇上答应我两个条件。”宋太宗问哪两个条件,王继恩说:“第一个条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要有军队绝对指挥权,我的作战计划任何人不得颠覆;第二个条件,两川境内所有在押囚犯,除了十恶不赦者外,我可以决定予以释放。”
宋太宗沉吟良久,才不得不答应王继恩的条件。王继恩之所以提出这两个条件,是为了保证取得胜利。因为朝廷失策,两川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强霸占,许多农民沦为客户,缴纳重赋,食不果腹,加上天灾频繁,导致两川境内饿殍遍野,老百姓申冤无门,所以才被逼造反。王继恩知道,有相当多的所谓罪犯,都是因不满官府而被抓的良民。如果不能收复人心,平叛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王继恩一手抓人心,一手抓军事。政治安抚招降,军事威慑震慑。
《宋史.宦者一》记载:“李顺乱成都,命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率兵讨之。军事委其制置,不从中覆。管内诸州系囚,非十恶正赃,悉得以便宜决遣。”
王继恩深谙攻心为上的道理,对“叛军”进行分化瓦解,发布告示,管内在押囚犯,除十恶不赦者,一律释放;对被胁迫加入“叛军”的,一律免除罪刑,不予追究;对顽固抵抗王师者,立即杀戮。王继恩分兵两路,对李顺义军采取南北夹击,最后攻克成都,李顺几十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
宰相犯颜荐元勋
王继恩“平叛”有大功,宋太宗让朝廷商议给王继恩评功封赏,宰相认为王继恩军功当朝第一,应该封宣徽使。宋太宗说:“朕读前代史书,不能让宦官干预朝政,宣徽使是国家重要官员,不可授予宦官,只能给王继恩授予其他官职。”宰相犯颜直谏、据理力争,说不授予宣徽使就不足以赏元勋,宋太宗大怒,严厉斥责宰相。
《宋史·宦者一》说:“宰相力言继恩有大功,非此任无足以为赏典。上怒,深责相臣。”宰相和皇上意见不一,宋太宗就命令学士张洎、钱若水商议给了王继恩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宣政使,宣政使有名无实,和宣徽使天差地远。后来,宋太宗又封了王继恩一个同样具有象征意义的防御使,又引起官员不服。
公元996年,平民出身的官员韩拱辰专门到朝堂上向宋太宗上言,称王继恩“平贼”有大功,应当担任重要职务,现在只是封了一个防御使,奖赏过于轻薄,不能让朝廷内外心服。宋太宗大怒,命人打了韩拱辰几十大板,还不解恨,又让人给韩拱辰脸上刻字涂墨,发配崖州。
《宋史.宦者一》记载:“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春,布衣韩拱辰诣阙上言:‘继恩有平贼大功,当秉机务,今止得防御使,赏甚薄。无以慰中外之望。’上大怒,杖脊黥面配崖州。”当朝宰相和韩拱辰一再冒死为王继恩请功请赏、鸣冤叫屈,可见王继恩在官员中的威望。
宋太宗为何不愿重赏王继恩呢?一是宋朝皇帝崇文抑武,对文官比较宽容,对武将有浓重的防备情节;二是王继恩屡立大功,已有功高震主之嫌,宋太宗要刻意打压甚至贬低他一下;三是宋太宗本人见不得宰相等高官为王继恩请功,认为可能是王继恩图谋不轨、笼络人心。
千秋功罪任评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史书既记述王继恩劳苦功高,但也记述其身上存在不少问题。
一,追求歌舞升平。王继恩“平叛”成功后,喜欢吃喝玩乐,出行追求排场,前呼后拥,奏乐添兴,骑兵拿着棋牌相随,耀武扬威。《宋史·宦者一》记载:“专以宴饮为务。每出入,前后奏音乐,又令骑兵执博局棋枰自随,威振郡县。”
二,管束属下不严。王继恩的奴仆态度骄横,恣意妄为,王继恩的部下也有抢老百姓的财物甚至侮辱妇女的行为,导致军士无斗志,残余的“叛军”又陆续攻陷一些州县。《宋史·宦者一》记载:“仆使辈用事恣横,纵所部剽略子女金帛,军士亦无斗志。余贼进伏山谷间,州县有复陷者。”
三,“平叛”杀戮过多。王继恩在镇压李顺起义军时,为了震慑起义军,残忍地杀戮了三万多起义军将士。《宋史·宦者一》记载:“平剑州,进破贼五千于柳池驿,斩千六百级,贼众望风奔走,杀戮溺死者不可胜计。”“五月,至成都,破贼十万余,斩首三万级。”
四,图谋更换太子。据《宋史·吕端传》记载,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宰相吕端感觉有人可能要密谋欲废掉太子赵元侃,立赵元佐为太子。王继恩有嫌疑,当王继恩来告知太宗病危时,吕端谎称官家留有密诏,请王继恩一起前往秘书阁调出密诏。王继恩随吕端到了秘书阁,吕端把门从外面锁上,并命人赶紧通知太子上朝,太子闻讯带兵火速进宫。
吕端带领朝臣参拜新君的时候,为慎重起见,特意上前掀开帘幕,确认是太子赵元侃后,才郑重带领众人下跪高呼万岁。赵元侃就是宋真宗。关于这件事,仔细推敲,恐非真事。在王继恩本传中没有记述此事,何况密谋更换太子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要灭九族的,宋朝不仅没有灭王继恩的九族,随后王继恩因他事被贬均州,又为王继恩平反,并且厚赏王继恩的后人。
《宋史·宦者一》记载:“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特诏追复官爵,以白金千两赐其家。子怀珪,转入内高班。”亲自为王继恩平反的人就是传说中王继恩要废掉的真宗皇帝赵元侃。这就说明,王继恩谋换太子之事可能并不存在。王继恩是忠是奸、是善是恶,千秋功罪由历史自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