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是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原属曹操,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得以投降刘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与马谡一同守街亭,之后深受诸葛亮的器重,率领蜀汉的王牌军队无当飞军,多次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拜前监军、镇北大将军,镇守汉中,曹爽率领十万大军攻汉中时,被王平所击退,累封安汉侯。
王平是谁,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但是你们一定知道马谡。当时和马谡一起镇守街亭的人就是他,只是有关于马谡的故事和歇后语更多,也更为人熟知,反而忽略这样一位比他更具有军事天赋的人。其实,王平原来是曹操麾下的一名将领,只是当年刘备杀死夏侯渊之后,王平在汉中投降刘备,所以才为刘备所用。基于这样一段经历,王平对于曹魏的兵力分布,军事力量都有独到的见解,也为之后王平镇守成都门户,打败曹爽打下了基础。
建兴年间,王平也被任命为马谡的先锋。当时马谡上山,策略上出现错误,王平多次规劝马谡,但都被马谡驳回。结果张郃断了水源的补给,导致马谡打了败仗。但王平率领千余人士兵打鼓相持,打乱敌军的阵脚,让张郃误以为王平有伏兵,所以没有进攻,为王平率领军队撤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之后他被诸葛亮赏识,多次追随他北伐。从街亭之乱后,王平也多次和张郃对上手,三年后,王平驻守祁山南围,王平死守祁山,张郃也束手无策。诸葛亮过世后,王平是蜀国事实上的第一军事接班人。
诸葛亮死后,王平手握重权,为蜀国镇守汉中这个军事重地。汉中是成都的大门,如果汉中一旦被攻陷,那么整个成都都没有了险要之地可以拒守。所以延熙七年,当时曹爽率领了十万人马攻击汉中,意图将汉中一举拿下,但是汉中的兵力只有三万人不到,完全不足以抵挡曹爽的军队。所以当时很多谋士劝说王平让他抛弃阳平关,诱敌深入,自己专心致志的镇守汉中,当敌人攻击汉中时,涪城的援军到达阳平关,就可以将阳平关收复。
王平左思右想,觉得这个方式有所欠缺。王平说:“根据地形来看,汉中和涪城之间有千余里路。如果曹爽得到了阳平关,就会陷我们于不利。我么应该派人据兴势,我可以作为后拒。如果曹爽分出一部分兵力进攻黄金城,我就可以亲自率领后拒部队前往救援,我们可以支撑到涪城的部队到达支援我们,而不是弃守阳平关。”
在这一次的战役中,王平对于战局的把控是相当的成熟,不仅仅关注到了地形地势等基础要素,也对于战场的兵力调动有一个灵活机动的变化。事情的发展如同王平所预料的那样,曹爽率领的十万部队,也被王平击退了。后来姜维改变了王平的镇守策略,果不其然,汉中在一个月内失守,蜀国一溃千里。
王平的军事才能的确不低于魏延等人,但是他没有被大众所熟知,可能也是因为他的主要的功绩都集中在蜀汉后期。虽然我们说王平的军事才能卓著,但是王平却是大字不识的一个莽汉。他一生可能只认识十多个大字,他对于战局的认知和军事的把控大多来自天赋和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
除去在沙场上征战杀戮,王平也在治民上游自己的额看法和见解。甚至史学家曾经多次描写王平管理的辖区是男女在田野耕作,农作物也在农地上栖息。由此可见,王平对于管理人民和农事生产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王平管理辖区有三个鲜明的特征。首先,顺应天然,让百姓休养生息,不违背农事历法,给百姓一个安稳的生产农耕环境。另一方面,王平对于自己的军队也严格的管理,并且,也以身作则,为军民树立优良的榜样,以至于军民之间关系融洽,亲如一家。第三,王平虽然是个武将,更加的重视战事的成败,但是他更加体恤百姓,照顾民生,保护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把敌寇阻挡在城池之外。做到这三点,王平的辖区当真是平安顺和。
不仅治下之道王平深谙于心,为官之法也是信手捏来。王平在蜀国的地位是典型的位卑权重,但是王平却没有趾高气扬,矫揉造作,反而是谦卑朴实,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虽然在北伐时期他仍然是一个杂号,但是他却有参军,率领飞军,当营事的权力。并且王平受到费祎的重用,王平也因此多次击败敌军,立下赫赫战功。陈寿说王平忠正骁勇而且严谨工整。诸葛亮说他所用披靡,一往无前。后人评说中评价说他警觉并且有很强的思维能力,逻辑缜密,也把他和句扶,张翼,廖化相提并论。
从大家的评论来看,王平此人不仅功勋卓著,也颇受大家的赞赏。与五子良将不同,王平在蜀汉后期,镇守汉中,但是却没有在大众获得很高的知名度,也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是三国即将结束的没落年代。但也与同时期的姜维马谡不同,他的故事好像太平淡没有涤荡起伏的人生经历,所以但是笔者相信,像这样卓越的将领,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不仅会影响历史的进程更会为充实历史的底蕴和厚度。
王平为什么投奔蜀汉?曹魏阶级固化太严重了
曹魏的武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外围宗室,比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这些人,第二种是比较早就追随曹操,而且是带资入股的,比如许褚典韦李典,这些人都是地方豪强,投奔曹操的时候都是带着一些人马的,第三种是降将,也就是曹操在历次消灭其他人的过程中招降纳叛收罗来的,比如张辽徐晃张郃这些人。
这三种类型所能够得到的信任也是依次下降的,外围宗室去最受信任的,独自领兵独当方面的基本上都是这些人,其次是比较早就带资入股投靠曹操的,最后才是那些降将。至于从普通士兵升上来的将领,几乎不存在。像王平姜维黄忠魏延这种人,在曹魏阵营基本上得不到什么机会。
当迫不得已需要用降将来独当方面的时候,曹魏采用的办法一般有两个,第一个是用文官监军,进行牵制,要么是提前给他安排一个更值得信任的人打下手。比如张辽在镇守合肥的时候,他手下的两个副将李典和乐进一直和他关系不和,但是却仍然安排在一起,这就是明显的防范张辽的意思。
第二个办法则是尽可能的让外围宗室的大将们充当战区最高负责人,比如夏侯渊在关中的时候,张郃就是他的手下。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后,张郃也不是自己站出来接替,而是当时还是文官的郭淮站出来说服其他人,拥戴张郃暂时领军的。而且,很快曹操自己就来了,张郃也不独立领兵了,后来又是曹真个司马懿先后充当张郃的上司。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在关中和淮南,荆州三个方向上领兵的大将分别是曹真,夏侯尚和曹休,张辽张郃徐晃他们依然没有什么机会独当方面,也还是外宗室大将的手下干活。甚至见蒋济逗得到了护诸将的机会,久经考验的降将们依然没有得到信任。
曹睿时期,由于曹魏宗室个二代们中间出现了一个短期的人才断层,曹真曹休又死的太早,所以曹睿迫不得已才启用了司马懿开领兵。但在曹睿临死时安排后事的时候,考虑的第一个辅政大臣名单就是一个典型的二代共和的局面,其中除了曹爽,还有秦朗等人,但都是外围宗室二代。到曹爽专权时期,更是二代们集体上位,其他的普通人很少能有什么机会了。
邓艾算是曹魏晚期唯一一个出身比较低微而后来成长为高级将领的例外,是在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的亲自关怀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加上他长期外西线无姜维作战,功勋卓著,才上升到征西将军。但即便如此,在灭蜀之战中,司马昭仍然安排了地位在邓艾之下的钟会为统帅,而不是邓艾挂帅。
虽然曹操发过求贤令,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曹操并没有真心实意的相信过那些降将们,也并没有从底层提拔多少人,到他死的时候,整个曹魏的高级将领基本上都是外围宗室和早先就已经带资入股的元从功臣们。而到曹操死后,曹魏就在小圈子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其他人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在后诸葛亮时代,王平在蜀汉的地位不断上升,而且成为抵抗魏国大军的重要将领。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王平进封安汉侯,代替吴懿督汉中。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帝命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虽然当时蜀汉在汉中的兵力只有三万,但是,王平还是成功击退了曹魏的十万大军。
自此之后,王平长期负责蜀汉汉中的防御任务。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了爵位。对于王平来说,最终的结局应该是病逝。作为刘备时期的将领,公元248年去世的王平,年龄应该在60岁以上了。总的来说,作为蜀汉后期杰出的武将,王平镇守汉中,和南中马忠,永安邓芝三人并称为“平安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