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骜是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蒙骜本是齐国人,后来投靠秦国,官至上卿。蒙骜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互相攻打,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不过乱世出英雄,当时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最后秦国无敌于天下,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国能够统一天下,离不开那些名将的辅佐,秦国的名将不少,其中最让人感到可怕的要数战神白起了。当然,除了白起,其实还有一个人也配得上战神之称,他不但本身是名将,而且两个孙子也是名将,最后还得到了善终。
蒙骜本来是齐国人,妥妥的名将一枚,不过后来投靠了秦国,并官至上卿。蒙骜一生攻城略地战功累累,并且还是秦国的四朝元老,他经历了秦国的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蒙骜其实也配算得上是秦国的战神,他从秦庄襄王的时候就开启了可怕的“暴走”模式。一路凯歌扩张地盘,打得周围国家不得安宁。
蒙骜首先对弱小的韩国下手,一口气拿下了韩国十多座城池;后来又把实力较强的赵国打得大败,并夺取了三十多座城;再后来更加可怕,轻松拿下了魏国的五十多座城。凭借战神蒙骜的火热状态,秦国的国土面积一下子暴涨了不少。这也为以后秦始皇能够扫灭六国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蒙骜不但本人是名将一枚,而且两个孙子也是大名鼎鼎。对于秦国名将蒙恬相信大家不会陌生,就是《过秦论》里面那个“而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的名将蒙恬。蒙恬虽然没有战神白起那般耀眼却也是光芒四射。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是非常勇猛的武将,名满秦国。这两人就是蒙骜的孙子。
相对于惨死的白起不同,功高震主的蒙骜不但深受秦国国君的重视,而且还得到了善终。秦始皇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四朝元老的战神蒙骜才因病去世,年纪大约七十多岁。虽然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灭掉了强大的楚国功勋卓越,不过如果没有蒙骜之前横扫韩、赵、魏三国,并攻占了大量领土,相信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进程就不会那么迅速了。
因此,名将蒙骜也是妥妥的战神一枚,尤其是他的两个孙子也是秦国名将,这一点是白起与王翦比不了的。蒙骜就是这样一个人:本是齐国名将却成为秦国战神,两个孙子都是名将,最后得到了善终。
同样都是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为何杀了白起,而宠信蒙骜呢?
从军事素养上讲,俩人都是身经百战,罕有战绩,白起尤擅长的是运动战,据说千年以下,太祖还从他的战例中学到不少经验;而蒙骜呢,表面上好像没有特别突出的本领,但从他的战例中可以看出,这人攻坚、运动、伏击等好像都比较擅长,是一个全能型的将领。
再比较一下两人的功绩:白起的主要成就是,慑服赵楚,使他们不敢攻秦,为秦将来成就帝业奠定下坚实的基础,简单一句话,攻楚、攻韩、攻魏、攻赵,几场战争,把他们打服了,从此 再也不敢对秦有非分之想;而蒙骜呢,一生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虽然讲的比较简单,但大概可以看出,他俩对秦国都立下不世之功,都有功高震主之嫌,同样都是功高震主,可为什么最后秦昭襄王杀了白起,而对蒙骜始终信任有加,还将之加封到上卿呢。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其实从两人的出身上看,白起是更应该受宠的,为什么?因为白起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对秦国的忠心无可置疑。而蒙骜呢,他其实是齐国人,秦昭襄王手里才来到秦国呢,从此就在秦国逐步成长,成为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将。蒙骜虽然基础不如白起,最后却能历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到秦始皇四朝,历经四朝不倒,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是蒙恬的爷爷,肯定不是,蒙骜之所以教出蒙武、蒙恬、蒙毅等子孙辈,不过教导有方罢了,还不是他功高却不受猜忌,历经四朝不倒的原因,而真正原因在来源于一个小故事,在讲蒙骜小故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白起为何被杀。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热打铁,乘势灭赵,秦昭襄王却不同意他的意见,下诏撤军,为这件事,白起闹了好一阵子意见。第二年,秦昭襄王又命他攻赵,可白起却认为攻赵最佳时机已过,所以以生病为由,反对这场战争,关键时刻,拒不执行君王的命令。这就超过了一般政策争论的范畴,从秦国历朝历代的君主来看,他们基本上还是很开明的,讨论国策时,有意见你可以提,甚至非常尖锐也不会治罪,可一旦形成决议,你必须无条件执行。
白起的这一生病,触犯了君王的忌讳,什么忌讳?你是一把锋利的刀子,但不是一把听话的刀子。锋利的刀子固然可以杀人,但不听话,不受控制,也是可以伤了自己的。这样一来,白起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留了,所以落了个自杀的结局。
而军事才能同样优秀,功劳同样非常厉害的蒙骜呢,他的做法就不一样了,即便放在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人非常内敛,很有心计,有心计到了什么程度。有一年 ,秦国丞相,应候范雎失去了夺自韩国的封地汝南,秦昭襄王就问他,失去封地你难不难过。范雎很大度的回答:我原本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蒙大王的赏赐才得到富贵、封地,如今失去,就像当年从来没有过一样,有什么可难过的呢。范雎虽然回答的很得体,但却受到君王的猜忌,秦昭襄王为什么要猜忌他?
因为秦昭襄王自己想:我作为一国君主,富有四海,丢一块土地还会难过的彻夜难眠,如今范雎丢了那么一大块封地,反而一点事没有,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难道他对我还有隐瞒吗。想来想去越想越不放心,就把蒙骜找过来,吩咐说:丞相丢了最大的封地还不难过,我觉得其中肯定另有隐情,你去给我打听清楚。
于是呢,蒙骜就到范雎府上了,你猜蒙骜会怎么说,直接拿君王的命令质问吗?不,如果这样做就不是聪明人了,平白无故夹在两人中间, 左右为难,他的说法很巧妙,一见范雎就说:“我最近难过的想自杀。”范雎一听这话,就非常惊讶,赶紧问:“将军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蒙骜回答:“君王以阁下为师,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我蒙骜呢,蒙君王信任,当上了秦国的将军,将军干嘛的,不就保家卫国,解决一些君王担心的事情吗,如今弱小的韩国居然敢触犯秦国的威严,大胆的夺去阁下你的封地 ,这等于给秦国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啊,你说,秦国受到这样的侮辱,我蒙骜还有脸活下去吗。”
范雎是聪明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蒙骜的意思,这是拿自己说事,隐晦的提醒,有些事是不能不在乎的,于是赶紧答拜说:“我再也不说不在乎封地的事,如何夺回汝南,就全托付给将军了。”从那以后,秦昭襄王明白了,原来你小子是伪君子,所以范雎以后一提韩国,秦昭襄王都会认为,这是范雎在考虑如何夺回自己的封地,所以听都不愿听了。
这个故事什么意思?举世混浊,你何必要独清呢,何不随其波逐其流,这样是不是才有机会愉快的在河边洗脚了。司马迁的史记对蒙骜评价是非常高的,蒙骜当过内史,所以史记上说:蒙氏秦将,内史忠贤。忠而且贤,而且有那么有心计,能很好的把握形势,并利用形势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可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简单点说,君主非常贤明,就怎么想怎么说;君主比较糊涂,或者比较暴躁等等,保持正直的品格是应该的,但说话办事就要讲究方式方法了。也许这才是白起被杀,而蒙骜历经四朝不倒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