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王莽篡汉是怎么一回事?王莽篡汉前是如何一步步的将皇权纳入自己手中的?王莽在历史上为何骂声一片?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经过长年的累积,王莽在当时无论是权势还是威望都非常高,所以他轻而易举的取代了汉朝,建立了始建国。王莽篡汉前,是如何一步步的将皇权纳入自己手中的?

王莽篡汉是怎么一回事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新朝的皇帝,也可以称为建兴帝或者新帝,在位时间是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算是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之一。王莽篡权说的主要就是在西汉末年时期,王莽运用计谋夺得西汉政权的历史事件。

王莽的姑姑是汉成帝的皇后王政君,他作为汉朝皇室的外戚,做人诚恳有礼,做事情认真严谨,又懂得做人做事,收买人心,很快就在家乡之中树立威名。后来王莽青云直上,最高官拜大司马。权势滔天,王莽一抓回政权马上就清除了外戚的势力,立刘箕子为汉平帝,他还用真心哭诉的行动为汉平帝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受到朝野上下的大臣的拥立爱戴,为以后的登基奠定基础。因为他向来维护自己的形象,使得他在那个时代成为社会的楷模,更在危难之间,被视为挽救大汉王朝的救命稻草,王莽本就居心叵测,这件事正好达到他的目的,很快,他就建立新朝,成为一代皇帝。从安汉公到大司马再到假皇帝,直到最后登基总共用了八年的时间。

后来在开国之初,他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维护了大部分农民的利益,却因为自视甚高而没有在乎大地主和商人的利益,进一步激化了原本就存在的社会阶级矛盾,引起各地的起义活动不断,他的“王莽改制”无疑是失败的。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无力抵抗起义军的进攻,在战争中被乱军所杀,享年69岁。

王莽幼年丧父,跟着叔伯们长大,他从小喜爱读书,又谦和明礼,对人尊敬,做任何事情表现的都极为认真,孝敬老母,尊重嫂子,渐渐的便传出了些他的好名声。后来王莽逐渐意识到,仅仅是读书,并不能有所作为,便打起了叔祖父王凤的主意,当时王凤身居大司马,见自己病后王莽前后操持,表现的极为孝顺,又想着他之前的好名声,便开始提携于他。

在王凤的帮助下,公元前22年,王莽开始入朝当官,当了官之后,他继续之前的形象,办事认真,不但没有因为做官而骄傲,反而比从前更为谦虚,不仅让叔祖父对他刮目相看,并且连朝中的其他大臣也对他赞誉有加,纷纷上书推荐。

公元前八年,继任王凤大司马职位的王根病重,大臣们纷纷举荐王莽代替大司马的位子,汉成帝接受并任命,在王莽38岁,刚做了一年的大司马时,汉成帝病逝。汉哀帝继位后,王莽请辞官职,隐居开始闭门读书,暗地里却时刻注意着朝野的动静,等待时机准备随时东山再起。在这期间,多人为他上表,王莽官复原职后成为了西汉的最高行政的执行人。

就这样,王莽逐步的进入了西汉的权利统治中心,一步步将传国玉玺拿在了手中。王莽是历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苦心经营自己的形象,几乎达到了贤臣的标准,道德的模范,达到了笼络人心的目的,这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基础。

王莽篡汉前,是如何一步步的将皇权纳入自己手中的?

一,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关于禅让这件事情,基本上就是存在于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了。但是在理论界恶化学术界里面,却始终都没有停止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学者们提出了不少的理论,形成了各种学说流派,来去解释为什么会有禅让这种现象的发生。而在这些学说中,由其是西汉后期的时候,最推崇的就是五德终始说。而这个学说的起源,则是要追溯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由其中的一位学者邹衍创立的。

这个学说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完善的系统理论体系,而将其中的观点概括,其核心就是再说做皇帝就要先得天命。但是天命并不是永远会跟随某一个皇帝的家族,会随着时代而更替。至于何时更替,如何更替,则是和组成世界的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有关。由这五个元素所决定的,而这五种元素也被叫做五行或者五德。而天下万物的运作,包括王朝的更替都出自于此。

而掌握了五行之间的运行规律,就等于发现了王朝之间更替的规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像现在每一个人都有属相一样,一德克一德,所以一个朝代在适当的时候会取代另外一个朝代,这就叫做“五行相胜”。其实这套理论非常的玄幻,但是妙就妙在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的使用它,甚至是一个王朝的“德行”也是可以变来变去的,总而言之一切都看需要。

二,进一步强化人心的收拢。

一是强化收拢朝中在职官员的人心。在加封安汉公的诏书下达时,王莽坚决予以推辞,他上书表示,自己是在太皇太后的英明领导下,在孔光等老臣的无私指导下,在其他同僚的大力辅佐下才在治理国家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不应把功劳独占,朝廷要先对孔光等人予以封赏。于是太皇太后下诏封赏孔光等三名重臣,其余文武百官也各有赏赐,朝廷上下皆大欢喜,一致称赞王莽的无私。

二是加大力度收拢老百姓的人心。王莽在再三推辞之后终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但他同时表示绝不能接受增加的食邑,他深情地上书朝廷提出,他要等到全国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后再接受封赏。这种煽情的表态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王朝人民从此都认识了一位爱民如子的大司马、安汉公。王莽不仅仅说说而已,他用实际行动大兴乐善好施之举,元始二年,天下发生蝗旱灾,王莽献田30顷及钱100万赈济灾民。

疫区腾出房宅供人治病,贫困人家的死者则给钱安葬。此外,王莽在长安城内辟出方园五里地,建屋200间以安置贫民,又把皇家园林,改为安民县,募民迁入,田宅、农具皆由政府供给。以上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为民办实事,相比较而言,现如今某些精英人士动不动就提出进京要实行准入制,或是又要恢复收容制度等似乎要不如王公高明。

三,架空太皇太后王政君。

他能够进入汉王朝的权力中枢是与姑妈王太皇太后的提携分不开的,这位长寿的老太太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辈分和威望,王莽清楚地知晓想要最终获取刘氏的皇位还离不开姑妈的支持,但王政君作为刘家的媳妇,是不会同意他取代刘氏成为皇帝的,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将使她无颜去地下面对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在这种情况下,王莽就只能想方设法架空姑妈,既接收她的重要权力又要保持她的招牌作用。

于是王莽指示亲信大臣向王政君上书提出,太皇太后春秋已高,保证玉体健康最重要,象那些官员考核、任命、任前谈话之类的事最为烦琐,有损于太皇太后的精神和健康,可以把这些事交给太皇太后最信任的至亲,安汉公王莽去完成。事实上王政君也的确不喜欢干这些事,必竟她对权势还谈不上依恋,她只想保持王家的富贵就很满意了,而王莽作为家族的代表目前表现得很好,对刘家也是忠心耿耿,完全可以放心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他,反正都是王家人,谁掌权还不都一样,她还乐得享清福。

于是王政君正式下发诏令表示,今后除了封受爵位这样的大事需要报她备案外,朝中的其他事项都由王莽负责裁决,省部级以上官员在上任前都要去晋见安汉公,由其负责任前谈话、考察后再定夺能否上任。

从此,王莽又获得了最具决定性的人事大权,他在接见这些任前官员时,态度诚恳且谦和,不仅嘘寒问暖,临行还要送上丰厚的礼物,搞得这些官员万分感动,纷纷表示了对安汉公一百分的忠心,当然,不表忠心也无妨,只是回头就能接到免职的通知。掌控人事大权的王莽已获得了与皇帝差不多的权力,但他仍觉得不放心,原因是平帝虽年幼,但也有一套完整的外戚体系,鉴于成帝时傅氏专权的前车之鉴,王莽先下手为强,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下诏要求成帝的母系亲属都得留在中山封国,不得随意进京,同时,王莽不顾平帝尚年幼的事实硬把自己的女儿嫁入宫中给平帝当皇后,这样“国丈”王莽也就兼任了平帝的外戚成员身份,他的身份更尊贵了,地位更稳固了。

王莽在历史上为何骂声一片?

一,传统思想不收纳

我国封建历史上,传统观念是容不得篡位者的存在的,即使篡位者在位期间如何美化自己,想把自己树立成历史上如何一个光辉灿烂的形象,但是人们不认可你,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凡是做过皇帝的或者具备同样地位的人,都被传之以“本纪”,而王莽却被列入一般大臣的传记之中,由此可见后世以及汉代统治者对王莽所持的态度。

二,统治者的教化典型

对于这样一位历史篡位第一人,几乎每朝每代都会提及这个被当做反面教材的人物,代代相传,王莽被谩骂的命运便逃不掉了,并且古人一向都是很崇尚秩序的,说通俗点讲就是他们不承认“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深受儒家传统文化教化的古人,思维上形成了一定的固化,他们认为秩序不能被打破,谁打破谁就是历史罪人。

三,政权后继无人

王莽当政期间没有子嗣传承,这也使得他就不会想李世民,朱棣那样将自己篡得到的皇位巩固得以延续,这样加上王莽还没来得及坐热皇帝就被起义军所杀,所以历史上就没有了能为他扳回正名的机会和人。以此舆论就完全掌控在后世人之手,人家爱咋说咋说,各种大肆撰改,夸大和虚构,

“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汉书,王莽传》”。这是汉书中对王莽的记载,观其一生虽然一心想将天下治理好,结果却反其道,不但丢了天下,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更是背上了千古的骂名,由此看来这个“历史第一”是不好当。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