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是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原属曹操,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得以投降刘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与马谡一同守街亭,之后深受诸葛亮的器重,率领蜀汉的王牌军队无当飞军,多次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拜前监军、镇北大将军,镇守汉中。
建安二十年(216年),王平在曹操部下当了一名代理校尉,因通晓汉中地理,在汉中之战时被任命为徐晃的副将,因徐晃不听王平劝谏而兵败,为此徐晃与王平在发生争执之时徐晃欲杀王平,于是王平便降于刘备,刘备大喜说:“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于是被刘皇叔拜为偏将军,引导皇叔夺取汉中。
王平为什么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国?
第一:身份尴尬,不受重视
王平是巴西宕渠人,是当地的异民族,也被称作“板循蛮”。王平又随着异民族的巴西郡夷王杜濩、賨邑侯朴胡带巴夷、賨民归顺曹操,又因为大字不识,文化水平低下,所以曹操也不怎么重视,才给与一个校尉的职位,还是代理的,自然就被轻视,心中不甘。
第二:家在益州,心不在曹魏
王平是巴西郡人,而这个地方是在蜀汉,家在这里,而自己在曹营,连徐庶都因为老母被曹操所擒而选择离开刘备,反投曹操,王平自然是不会舍弃自己的家人,再说王平对曹魏本没什么感情,能够回到家乡对他来说更好。故而选择了刘备。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引兵北伐,兵出祁山,派参军马谡去把守战略要地街亭,王平为马谡的副将。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郃也正带魏军从东边开来。马谡察看地形后,决定舍水上山。王平一再劝阻,马谡并不采纳其意见。王平只好请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魏将张郃引军到来,见马谡在山上扎营,便率兵将马谡部包围起来,切断山上的水源。蜀军断水,人心惶乱,张郃纵兵进击,大破马谡所部。只有王平所率一千人马,稳守营盘。王平见马谡兵败,命令士兵们拼命击鼓,坚守不动。张郃怀疑有伏兵,也不敢逼近。冷静的王平乘机整理部队,收容各营散兵,从容撤回。
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同时还斩了与马谡一起推行错误军事布署的张休、李盛,并褫夺黄袭等将军的兵权。只对一人有所褒奖,此人正是从容撤回的王平,被提升为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接替马谡的职务),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蜀之精锐、随军北伐
建兴九年(231年),蜀军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包围祁山,命王平负责驻守南围。王平当时任的官职是无当监,率领的“无当飞军”正是蜀军的一支劲旅,意思是该军精锐勇敢,故无人能当。在大将王平的训练下,这支军队的战力也确实是与“无当”这个名字相符的。
魏国大将军司马懿与诸葛亮旗鼓相向,而命大将张郃以数万之众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几回合下来张郃也不能取胜。这张郃早就是威名赫赫的一代虎将了,王平能与之僵持 实为良将也!这次战斗使王平更新了自己独当一面的履历,为日后升迁埋下了伏笔。
建兴十二年(234年),蜀军第五次北伐。八月,诸葛亮病死在军中,蜀军不得不退兵汉中。诸葛亮死后,王平手握重权,为蜀国镇守汉中这个军事重地。汉中是成都的大门,如果汉中一旦被攻陷,那么整个成都都没有了险要之地可以拒守。所以延熙七年,当时曹爽率领了十万人马攻击汉中,意图将汉中一举拿下,但是汉中的兵力只有三万人不到,完全不足以抵挡曹爽的军队。所以当时很多谋士劝说王平让他抛弃阳平关,诱敌深入,自己专心致志的镇守汉中,当敌人攻击汉中时,涪城的援军到达阳平关,就可以将阳平关收复。
王平左思右想,觉得这个方式有所欠缺。王平说:“根据地形来看,汉中和涪城之间有千余里路。如果曹爽得到了阳平关,就会陷我们于不利。我么应该派人据兴势,我可以作为后拒。如果曹爽分出一部分兵力进攻黄金城,我就可以亲自率领后拒部队前往救援,我们可以支撑到涪城的部队到达支援我们,而不是弃守阳平关。”在这一次的战役中,王平对于战局的把控是相当的成熟,不仅仅关注到了地形地势等基础要素,也对于战场的兵力调动有一个灵活机动的变化。事情的发展如同王平所预料的那样,曹爽率领的十万部队,也被王平击退了。后来姜维改变了王平的镇守策略,果不其然,汉中在一个月内失守,蜀国一溃千里。
王平的军事才能的确不低于魏延等人,但是他没有被大众所熟知,可能也是因为他的主要的功绩都集中在蜀汉后期。虽然我们说王平的军事才能卓著,但是王平却是大字不识的一个莽汉。他一生可能只认识十多个大字,他对于战局的认知和军事的把控大多来自天赋和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
除去在沙场上征战杀戮,王平也在治民上游自己的额看法和见解。甚至史学家曾经多次描写王平管理的辖区是男女在田野耕作,农作物也在农地上栖息。由此可见,王平对于管理人民和农事生产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平管理辖区有三个鲜明的特征。首先,顺应天然,让百姓休养生息,不违背农事历法,给百姓一个安稳的生产农耕环境。
另一方面,王平对于自己的军队也严格的管理,并且,也以身作则,为军民树立优良的榜样,以至于军民之间关系融洽,亲如一家。第三,王平虽然是个武将,更加的重视战事的成败,但是他更加体恤百姓,照顾民生,保护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把敌寇阻挡在城池之外。做到这三点,王平的辖区当真是平安顺和。
不仅治下之道王平深谙于心,为官之法也是信手捏来。王平在蜀国的地位是典型的位卑权重,但是王平却没有趾高气扬,矫揉造作,反而是谦卑朴实,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虽然在北伐时期他仍然是一个杂号,但是他却有参军,率领飞军,当营事的权力。并且王平受到费祎的重用,王平也因此多次击败敌军,立下赫赫战功。
陈寿说王平忠正骁勇而且严谨工整。诸葛亮说他所用披靡,一往无前。后人评说中评价说他警觉并且有很强的思维能力,逻辑缜密,也把他和句扶,张翼,廖化相提并论。从大家的评论来看,王平此人不仅功勋卓著,也颇受大家的赞赏。与五子良将不同,王平在蜀汉后期,镇守汉中,但是却没有在大众获得很高的知名度,也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是三国即将结束的没落年代。但也与同时期的姜维马谡不同,他的故事好像太平淡没有涤荡起伏的人生经历,但是像这样卓越的将领,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不仅会影响历史的进程更会为充实历史的底蕴和厚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