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包拯廉洁公正、不畏强权,是有名的清官

包拯是北宋名臣,天圣五年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故有“包青天”之名。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庐州合肥(即今安徽省合肥市),父母为他取名叫拯,字希红。据记载他的父亲包令仪曾做过员外郎这样一个中下级官员,在母亲方面并无多少记载,其他近亲父系母系,也没有出过什么出色的人物。青少年时期,他为了应举做官,发奋读书,所读的大多是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统儒家典籍。因此,他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

28岁那年,他考中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可惜包拯双亲年事已高,不愿远离家乡,随惟一的儿子去建昌。包拯请求到离家较近的地方做官,朝廷答应了包拯的请求,派他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去。父母又不愿去和州。包拯便毅然辞去好不容易靠考取进士才得来的官职,专门在家孝敬父母。这种举动,在当时少有,包拯成为“人称其孝”,远近闻名的孝子。直到10年之后,父母早已去世,包拯才开家乡,到天长县(今安徽和县)任知县。三年之后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州。

庆历三年(1043年)十一月,44岁的包拯终于从地方调到中央,在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市)担任中央机构御史台的监察御史。当时,范仲淹等人正在搞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包拯对新政改革采取支持的态度。庆历六年(1046年)以后,包拯先后担任三司户部判官、副使京东、陕西等路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一省)的行政、经济、监察等事务。皇佑二年(1050年),51岁的包拯被提升为天章阁待制。这是个仅有荣誉而没有任何权力的虚衔,从此包拯又称包待制。知谏院才是包拯的实职。包拯任谏官期间,充分发挥了他疾恶如仇的品格,对朝廷的歪风邪气作不懈的斗争。

两年之后,包拯被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直学士也是虚衔,从此包拯又叫包龙图。他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当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0年),57岁的包拯才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调回首都,任开封府尹,管理首都开封的一切事务。嘉佑四年(1059年),包拯被升为三司使及枢密副使。三司使负责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权力和责任都很重。这是包拯一生的最高职务。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63岁的包拯病逝于开封。京城百姓痛悼这位铁面无私、脸上少见笑容的清官。皇帝宋仁宗到包拯家中,向包拯遗体告别,追赠包拯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平凡的人,平凡的经历和官职,却赢得多少人的尊敬和爱戴。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称道包拯“天姿刚直”,刚正不阿,人才难得。司马光则赞美包拯“刚而不俊”。而普通老百姓,则欢呼“关节不到,阎罗包老”。也就是说,只要有包拯在,办事打官司根本不用请客送礼打通关节。是的,包拯一生清正廉洁,忧国爱民,执法严明。既是一位普通的人,却又是一位别人难以做到的无私的人。包拯说过,国家若要富强,必须行仁政、薄赋敛、安人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使老百姓感恩戴德。他曾经减免对百姓的各种摊派、拖欠及不合理的税收。他救济灾民以免家破人亡。

他以“恤民为本”的精神,开放盐禁,使食盐可以自由买卖。他“戒冗杂而节用度”,招兵简政,裁减冗官以减轻百姓负担。他身体力行,以俭朴为荣,以贪污为耻。在出产名砚的端州,官吏们以端砚而谋私。包拯在端州三年,始终不曾要过一方端砚。他写下家训以告诫子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莽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给自己子孙后代的遗产,就是这样可贵的精神财富。面对这种精神,即使是在今天,所有炎黄子孙都应三思而后行。那些贪污受贿者,更应醒悟过来。

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是包公的性格。他决不会趋炎附势,攀龙附凤。为了立太子的事,他不怕冒犯天子,冒死直谏。他说,我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后来曾有一子),如果我说得不对,可以处分我,反正我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幸而仁宗皇帝倒还通情达理,没有处分包公。这位皇帝最宠爱的张贵妃,权势不小,其伯父张尧佐,实际上是皇帝的近亲,因而官运亨通。张尧佐贪欲难填,又勾结张贵妃,要为自己加官晋级。宋仁宗有碍张贵妃情面,只得答应。包拯怒不可遏,与皇帝辩论,唾沫喷到宋仁宗脸上,要求罢去张尧佐新职。事后,宋仁宗对张贵妃说:“你只晓得替你伯父升官,就不知道包拯有多么可怕”。

执法如山,是包拯得民心的主要原因。他不仅不怕权贵,而且大义灭亲,从不徇私枉法。他的亲舅犯了法,求他手下留情。包拯二话不说,将舅舅依法判刑。这些,一传十,十传百,传出了许多关于包公执法的传说故事。到南宋时,包公已“名塞宇宙,小夫残隶,类能谈之”。元代杂剧盛行,关汉卿等编写了十数出包公戏,使包拯再现于群众之中。明代,包公仍然是受人崇敬的人物,甚至传到了“海外杂国”。近千年来,包拯是个颇具魅力的历史人物,他的事迹众多,广为流传,以他的事迹为体裁的戏剧、小说、故事、评书、相声等创作形式经久不衰。作为一个执法如山的清官。包拯成了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完美官吏的化身,而且有超时代性。其知名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

人们之所以如此推崇包拯,是因为封建社会的清官太少,贪官太多。社会太黑暗,吏治愈混浊,人们对清官的盼望就越迫切。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人民,深受贪官之苦,他们在对现实失望的情况下,只好寄希望于清官即使塑造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本来不会存在的清官形象,也是一种精神自慰。这是老百姓的共同心态。本来封建法律具有等级性、笼统性、随意性,不健全性等特点,包拯也不能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但是,包拯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范围内执法公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因而赢得了当时及后世人们的衷心拥戴,他几乎成了清官与执法如山的同义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