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太史慈出身低微,不受重用 知遇孙策才得以施展抱负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太史慈本是当地郡长手下的通报员。曾经当地的州长与郡长之间产生了矛盾,但是他们不能无法说清谁对谁错,于是他们便想将这个决断权,交给掌管刑罚的官员。在那时,如果谁先让掌刑罚的人知道案情,谁便可以有更大的主动权,也会对这个人更有利。当时州长都早已经派人去传递信件了,郡长怕落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连忙派太史慈去。

太史慈在城门口时,追到了州长派出的人,这时他想到了一个计谋。他先走过去,假装是检查的人,说是检查信件上是否有州长的官印。当这个人拿出州长所写信件后,太史慈趁势将信提刀砍断,这时他才反应过来。之后,太史慈把他拉倒无人的地方,悄声地对他说:“如今信件已经被我损坏,不如我们一起逃跑吧。”这个人听后疑惑的问他:“你是为郡长办事的,现在已经成功的毁坏了我的奏章,你可以比我先去城中通报了,为什么还要逃跑?”太史慈回答道:“我本来只是来看,你是否已经上报信件。但是我做的事情实在是太过激烈了,就算现在回去的话,也会受到州长的惩罚,而你也会被处置。我实在不忍心,看你因我的过错,而受到责难,不如我们一起逃跑。”于是这个人相信了太史慈的话语,和他一起出城。但之后,他又悄悄的返回了城中,将郡长的奏章,传达了给管理刑罚的人的人。州长知道这件事后,连忙派出另一个人去,但是,由于已经得到郡长的奏章,不再重新查此案,而州长也因此而失利。在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太史慈是有一定的能力的,而且有胆识有谋略。虽然不怎么妥当,这也让他成为了很多人仇恨的对象,所以太史慈不得已去了辽东。

下面和大家说一下关于太史慈北海救孔融的故事,那是在公元193年,曹操的父亲被陶谦所杀害,于是他发兵徐州,就是为了给父亲报仇。曹军去过的地方,生灵涂炭见人就杀,当时陶谦就在徐州,听见曹操的军队打了过来,就让人去请救兵。他让糜芳去北海部找孔融帮忙,没想到孔融也被黄巾军给包围了,太史慈拼死在从里面冲了出去 。于是找到了刘备,当时的刘备只是一个县令,但是他对孔融一直非常的尊敬,于是就派了3000精兵去支援孔融了,而且自己带着关羽张飞也去了。

黄巾军看到这么人,根本招架不住于是就撤退了,因为当初的孔融是北海相,而且对太史慈的母亲非常好,经常照料她,就凭这一点,太史慈也得还孔融一个人情。但是为什么办事能力很强的太史慈不怎么收重用呢?起初太史慈当官的时候,郡守只是利用他,而不是真正的重视他,也没有看上太史慈的才能。

所以之后太史慈受到很多的仇视时,郡守也没有站出来为他说话,这也导致太史慈对郡守非常的不满,对于郡守的冷漠,太史慈只好去了辽东。其实孔融对他也是不怎么信任的,就孔融遭到黄巾军包围这件事上就能看得出来,当时太史慈向孔融请战,希望自己能去镇压黄巾军。

但是孔融对其却有些不屑,认为太史慈不用去,在这里等着援兵来就可以了。导致最后孔融部被黄巾军包围,太史慈拼了命才逃了出去,然后请了救兵。但是在太史慈准备冲出去的时候,孔融又对他说,现在我们被黄巾军包围,所有的人都说不能冲出去,你虽然有雄心壮志,但是这实在是太难了。

从这些话中也不难看出孔融对太史慈的不信任,但是看在孔融经常照顾自己母亲的份上,不去是不行的。等到了刘繇那里太史慈也没有受到重视,而且刘繇还是太史慈的老乡,这些遭遇不仅是因为太史慈年纪轻或者经验不足的原因,更多的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谁有关系谁的势力大出身好就就可以混得很好。但是太史慈出身微寒,而且没有背景,也没有关系,所以很多人就不怎么看得起他 。但是他遇到了最值得跟随的明主,那就是孙策。

其实从太史慈的经历来看,他一直都没有得到重用与信任。他在去帮孔融时,孔融对他就并没有多大的信任,之后还是在太史慈的一腔热忱之下,才换回了孔融的一点信任,允许他出城搬救兵。但那时,太史慈的才干还是没有得到赏识,而且在刘繇的手下时,只给他了一个侦察兵的职位。这些原因不仅因为那时太史慈年轻,没有什么资历。但是更重要的是,那时是由出身来定人的年代。太史慈的家境贫寒,而且没有什么背景,即使是他从小便好学,武艺高强。但还是没有什么作为,最后还是在孙策的手下,太史慈的能力才真正得到了发挥。

当时刘繇死后,他的几万人士兵,没有人可以依附,于是孙策便命太史慈去管理士兵。他的部下对孙策说:“将军派太史慈去,不怕他走了之后,不肯回来了吗?”但孙策却很有自信的说:“如果他不来我这儿的话,他还可以投奔谁呢?”在临行前,孙策问他何时能回来,太史慈答曰:“最多两月。”果然,两月后,太史慈就回来了。随后太史慈,便开始在孙策的手下,辅助他平定了江东天下。

在我看来,孙策能重用太史慈,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他俩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两人才会有共鸣。首先,他们两个的出身背景都很相似,太史慈的出生不是名门,而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最后才得到了郡守的办事员的职位。而孙策,也不是出身名门,当时他父亲孙坚也仅仅是基层的官员。而且他们都有一定的能力,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共事会有很多的共同话题。再一个可能是因为两个人都心怀大志,太史慈想建立大业,而孙策就想夺得天下,这让两个人在一起有了不少的动力,所以太史慈跟随孙策是完全正确的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