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苏轼是北宋时期有名的大文豪,粉丝众多,新文章一出便被广为传颂。而他也正因为自己的文章,成为宋代少有的“文字狱”受害者。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此时,朝廷上便明显分为两大派,改革派想要大刀阔斧推行新法,保守派唯恐改革触犯自身的既得利益,想方设法阻止。最终的结果是王安石被罢相,寓居江宁钟山。王安石下台之后,改革派中开始混入一些奸佞之辈,借改革变法之由,排除异己,争权夺利。
公元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写了一篇述职报告《湖州谢上表》,这本是例行公务,可是苏轼一向耿直,快人快语,有不平之事便要论上一论,早就惹得改革派中的狭隘之人嫉恨。其实苏轼原本不属于保守派阵营,也不是一开始就反对变法,只是因为他在地方任职,发现在新法在层层下推之时,存在明显地走样现象,就像“青苗法”,本是利民之计,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政府予以救助,允许百姓向政府贷款,丰收之时再还本付息,以缓一时之困。可是,政策实行到地方,部分官员未完成任务,就从最初的提倡变成了强制,百姓多有排斥。苏轼就在奏表中替百姓申冤,发发牢骚。
《湖州谢上表》中有一些字句“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早就看不惯苏轼的别有用心之人,就开始仔细分析苏轼的这篇文章,只求找到错处。他们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是,苏轼有意抬高自己,抨击新法,说自己年迈跟不上时事,安分守己不生是非,而那些主张改革的新进就是在故意生事。经过御史的反复推敲解读,上书至神宗就成了,苏轼批评推行新法为“生事”,神宗自然生气。但仅凭这一篇文章,几个字句,似乎并不能彻底将苏轼打倒,御史们就开始进一步深掘苏轼的诗词文章,最终找到了一首《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中有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这两句被检举的原因是,皇上明明是九龙天子,而苏轼却要到九泉之下寻找“蛰龙”,这明显是对皇上的大不敬。之后,苏轼终于被捕入狱。
有借机打压,就有伸张正义,替苏轼鸣不平的。前宰相王安石就上述说,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劝神宗不要诛杀有才之士;太皇太后也力劝神宗要留下苏东坡;苏轼弟弟苏辙更是上书愿以自己削职为代价保兄长一命,声泪泣下,情真意挚,闻者皆动容。所以,苏轼在监狱百余天之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并从此走上被贬之路。此案牵连甚广,甚至与苏轼交好的驸马王诜也被革除官爵。因为御史办案的御史台内多植柏树,常招来乌鸦停留,被称为“乌台”,所以,苏轼经历的这一案件又称为“乌台诗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