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诸葛亮,有一个蠢猪式的侄子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也就诸葛亮的侄子,按书上讲的,他自小就聪明,反应快。像他叔叔诸葛亮啊,脑子好使,嘴也好使啊。

现在民间还留有他的许多传说,比如他六岁时,跟着父亲诸葛瑾(字子瑜)上朝,孙权爱开玩笑,便取笑诸葛瑾脸长,就让人拉来一头小毛驴,用粉笔在驴脸上边写了“诸葛子瑜”,众人哄堂大笑,诸葛恪把粉笔拿过来,在下边添了两个字,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众人皆惊讶。孙权也喜欢他了,就把这毛驴赏给了诸葛恪。类似这种智慧的传说,还有许多。如果当代人有了这么一个宝贝孩子,那脸上还不得整天价笑啊,还不得笑“烂”了啊。可是,诸葛瑾却担心,这当爹的曾经叹息“这孩子啊,不是保家的人啊。”他的话,果然让后来的事实验证了。诸葛恪果然连累的全家都没得好死。

中国信奉神童,也推崇神童,其实,中国还有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这种天才少年,往往聪明在嘴上。也真应变了老百姓那句话:好马在腿,好汉在嘴。什么意思,出来混世界,你得能说啊。怎么说?就是脑子转得快,人家转一圈,你得转三圈;你嘴皮子还得利落,人家说一句,你得说十句。

说一件旧事,谈歌有一个同学,叫什么就不说了。姑且叫他小诸葛吧。小诸葛从小聪明,文革前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提问,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他抢答,而且都答对了。聪明啊!老师夸,同学夸,家长也高兴啊。他也就落了一个神童的称号。一转眼,就到了文革,这位神童刚刚上初中,别的同学还懵着呢,他早就看准了方向,“我得积极参加啊!”有人劝他,“你先看看再说,你爸爸还是走资派呢。”他说什么?“我得跟我爸爸划清界限。”得,他起来造反了。毛主席的语录,他能倒背,而且如流。一来二去,他在学校当了一个红卫兵的头头儿。这一造反,他就更红了,而且他嘴能说会道,很快就出名了。结果,别人下乡他留城了,到了工厂,成了工人阶级一员,又很快当了干部,在厂里,他整老干部,弄得老干部们没法干工作了。这么说吧,文革当中,紧锣密鼓,他步步都没有踩错了,可是他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准,文化大革命能够结束。他成了“三种人”,检查交待了几个月,总算过关了。幸亏他没有人命,只落了一个开除党籍,留厂察看。别别扭扭干了几年,他就提前退休了。前几年,同学们在一起聚会,他也来参加,几十年过去了,他还是那种“神童”的样子,聪明劲儿不减当年。嘴皮子还是劈哩啪啦,炒黄豆似的。有人感慨,他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所以说,聪明人,并不是天下的事情你都懂。老子讲,博者不知,知者不博;辩者不善,善者不辩;大凡聪明者,绝不是诸葛恪这样子的。

咱们接着说诸葛亮这个“聪明”侄子。

孙权问过他,“诸葛恪啊,你说说看,是你爹聪明优秀呢,还是你叔叔诸葛亮聪明优秀?”孙权这个题目出得有点损儿,什么意思么?非让诸葛兄弟二人评选出一个傻瓜来?为什么让人家诸葛兄弟二人对决呢?你怎么不说你孙权与孙策谁更聪明优秀呢?这是个难题,怎么回答都不对。可是诸葛恪马上回答了,“这道题容易啊,孙领导啊,这还用问么,当然是我爹聪明了。您别急,不是我向着我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爹知道为谁服务,我叔叔不知道啊。换句话说,我爹知道您是好领导啊,我叔叔诸葛亮不知道啊,他还跟着那个破刘备整天瞎干呢。要我看啊,他那一肚子书真是白读了。”孙权高兴了,“嘿,回答得好啊,给你加十分。你真是答对了。”答对什么啊?诸葛恪这就是拍马屁么。再有,孙权的儿子骂他:“诸葛恪啊,你小子就是吃马粪的。”这话挺难听了,吃马粪的人还是好人么?这孙领导的儿子也真是仗势欺人。你猜诸葛恪怎么回答,他说:“孙少爷,您说的是啊,我是吃马粪的,您是吃鸡蛋的。”孙权奇怪了,“哎,诸葛恪啊,太子骂你吃马粪,你怎么说他吃鸡蛋呢?”诸葛恪就等着问呢,他笑了,“您想啊,这两种东西都是从一个地方出来的么!”得,又把孙权给逗乐了。行了,这小子真能脑筋急转弯啊。这种例子还有许多,足以证明诸葛恪是一个脑子活,心眼儿多,而且嘴上不吃亏的人。这样的人真的不吃亏么?

古话讲,大智若愚。就是人聪明,不可以表面上也聪明,适当装得傻一些。老百姓讲,聪明不可以使尽。也是这个道理。

仗着自己的小聪明,处处要占上风头,话里话外,处处让别人难堪,这样的人,肯定招人忌恨啊,你想啊,周围的同事,都恨你这张嘴,就你能说?就你反应快?行了,别着急,有你哭得时候。这种人啊,很难长久。诸葛瑾或许想到了这一点,才替宝贝儿子担心的。

有人讲过,凡是神童,大多没有好下场。为什么?社会对这种孩子太娇生惯养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生活的曲折与艰辛,只是一味的逞能较劲,还能不撞南墙么。如果只是撞撞南墙,也就罢了,顶多弄几块创可贴的事儿,可是如果撞厉害了,就得把小命搭进了了。与诸葛恪同时代的还有杨修孔融二位,也是神童啊,聪明!后来也都让曹老板给杀了。往后再数,明朝出过一个名叫解缙的,也是从小“神童”,就被破格提拔起来了,到了皇宫里就给皇上乱出主意,还掺和皇上家里的烂事儿。结果,让人家活活给埋了。

咱们接着说诸葛恪,他后来真是受到重用了,当了吴国太傅,带着兵攻打魏国,可是他打不下来,是啊,你嘴上能说,你未必能打仗啊。还中了人家的计,丢人啊。诸葛恪肯定想,我这么聪明的人怎么能吃这种亏呢,接着打。这仗打到这个时候,有点像赌博了。可是他运气不好,把把不开和,不仅没有取胜,他自己还中了一箭,这就更丢人了。按说,到了这般时候,他就应该撤兵了。士兵们水土不服,多数都闹病,这还叫部队么?简直成疫区了。可是诸葛恪顾面子啊,他就是不撤兵,士兵开始纷纷地开小差儿了,各级干部也没有斗志了,他看着实在不行了,这才灰溜溜地回来了。回来之后怎么办呢?如果他能学习他叔叔诸葛亮,赶紧写份检讨,主动要求上级处分,上级还能真处分他吗?上级肯定会说,“好了,诸葛恪同志啊,胜败乃兵家常事么。你不要太往心里去。你先休息几天,咱们再分析研究我们输掉这场战争原因。”可是这位神童要面子啊,他大概觉得没脸儿见人,回来之后就请了病假,什么检讨啊,承认错误啊,他一律不会,他不上班儿了,躲在家里,还得让领导和同事们一趟一趟到家里来看他。这还不算,他还让人私下打听呢,“你们去给我听听去,看谁讲我坏话了?都给我记下来。”结果,还真听到了不少议论,能有好议论么?你打个败仗还不让别人议论?诸葛恪的脸上就挂不住了,把议论他的人关的关,杀的杀,处分的处分。写到这里,真是感慨,诸葛恪这种人搞政治,也太“八卦”了。

这一下,就招惹了公愤。那些暂时没有被他处理的干部,也担心害怕啊,行了,咱们先下手为强哟。大家一商量,就去找第一把手了,第一把手现在是孙亮了。孙亮说了,“哎呀,你们怎么才说啊,我早就恨上他了。他眼里还有我这个第一把手么?行了,我批准了,杀了他。”结果,就把诸葛恪给杀了,还灭了门。唉,真让诸葛瑾给说中了啊。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把别人看成蠢猪的人,他自己距离猪圈就不远了。而且他一定先把自己赶进去。而且这些人,多数都是聪明人,是根本看不起别人的。

诸葛亮啊,家门不幸,出了这么一个蠢猪式的侄子。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